“1年了,打算让自己重新开始”

大家好,我是灵姗,又到了更新时间~
近一年基本没出过北京,憋坏了。之前跟小星约定过,工作后每年要有长途旅行2-3次,开车周末往返的周边游想走就走。
说实话,在自己熟悉的空间里生活地久了,每天两点一线,走着类似的路,做类似的工作,很容易有倦怠感。
被卷入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琐事里,做事提不起兴致,视野也越来越狭窄。
假期是给自己一个“切换状态”的机会,换一种生活的方式,换一个活动的地方,去做跟平时不一样的事。
确实,我五一跑去苏州玩了几天,疯狂了一把,回来后心情立刻变好了,肉眼可见的效率提高(虽然前后调休上班上的头懵)。
《当下的力量》里,作者把这种现象叫做“创造思维的空白”。
在休假和放松状态时,我们很容易找到思维空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内心会感觉到静止和宁静的状态,开始找回原来的自己。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很容易不自觉地就被时间和思维控制,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到了晚上回想起来,不知道一天做了什么,就是觉得很疲惫。
前段时间刚写过一篇文章说我最近get到的“第三空间”,也就是真正能与自己独处的时间,自由支配,做自己想做的事。
干完这件事之后,我突然不浮躁了
“思维的空白”跟“第三空间”有些相似的地方,它们都可以成为是我们现代打工人的“加油站”。
一般在休假前,我会把能预估到的所有事情处理完,这样在外面玩的时候,尽可能让自己处在跟日常隔绝的状态。
大脑会不自觉地慢下来,暂时放下遇到的问题、焦虑和烦恼,去享受思维的空白,内心的平静,给自己充能。
如果我呆在家里,去睡懒觉,看电视剧,综艺,虽然也有休息的效果,但越到假期快结束的时候,越会有一种巨大的恐惧和空虚。
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感觉,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心情会有点低落。而简单的出去走走跑跑,观察下外面的世界,就会觉得更开心了。
一方面,这是给我们的身体换一种环境。我们天生喜欢有新鲜感的事,所以,转换环境会激活我们的大脑,让它产生愉悦感。
短途的话可以在自己的城市,逛逛公园、看看展览,让自己放松下来,发现这个城市不一样的一面。
多到那些跟自己日常生活相差比较大的地方去,比如我工作就是在老城区,在胡同串子里走多了,周末就会想去三里屯、798这些地方。
感受不一样的状态,尤其是身边遇到的人也会很不同,让我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重复生活的枯燥。
长途的话,可以去周边的城市,或者是山里、海边这样空旷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烦恼感觉也会随着风消失了。
我经常会去天津,离北京近,又是对于我来说相对陌生的城市。我喜欢去一点点探索那些小店,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发现。
最开始是在景点玩,后来慢慢的变成去找美食、玩密室、串大街小巷,挺有意思的。
另一方面,身体疲劳和大脑疲劳的休息方式不一样。身体疲劳,多是因为做了体力劳动,这样的疲劳,宅着睡觉这样的方式是很合适的。
但现在我们的疲劳大部分是大脑疲劳,因为长时间思考事情、情绪紧绷、接触信息过多,带来的疲惫感。
还有精神上的疲劳,即使不开心了也不敢挂脸,被领导训了也只能自己忍着,跟不开心的同事一起也要强颜欢笑。
电脑运行久了会产生系统垃圾,情绪这样崩久了也会产生情绪垃圾,需要定期清理放空。
很多父辈的人会觉得我们这代年轻人吃不了苦,不用干重活,每天舒舒服服坐在办公室里,动动手指头就行了,还天天韩喊累。
但其实,身体累睡一觉很快就过去了,大脑和精神的累却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再不停地看手机、刷社交网络,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刺激和快乐,实际上还是继续给大脑增加负担,增加无序感。
这时候,户外走一走的方式,把大脑中已有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倒掉,放空思维。
同时也能让身体活动起来,解放大脑,加速了血液循环,供给它更多的氧气,会感觉疲劳感的消失。
所以,每当我出去玩,或者只是短暂的休息,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我接下来的效率都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我现在都会好好规划自己可以出游的空闲时间,不管路途远近和长短,让自己多一个放松的机会,并且好好享受它。
总结一下:
今天这篇文章是假期之后的感想,怎么通过休假来给自己创造“思维的空白”,暂时放下遇到的问题、焦虑和烦恼,去享受内心的平静,给自己充能。
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帮灵姗同学点个赞呀。

P.S.灵姗的每次更新是周一和周四的下午不想错过记得星标我,下次见

 来,看完这篇再走 
让你一整天都不偷懒的小技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