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5教学手记——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的一篇文章兼与《光明日报》编辑的几句话

给学生找阅读文章,在20210911《光明日报》上看到了这篇文章,先被其题目和题材吸引,决定选它给学生一读。
可是当认真读了全文后,才发现, 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某位专家的文笔很有问题。下面就这篇文章,谈一谈个人看法。
原文:
点评:开篇用斯芬克斯张本,目的是激发阅读兴趣,但好文章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激发兴趣好玩的水平上,文中的每句话,每层意思都应该指向主旨。我们看这两段文字,除了表达一点鲁迅具有极大包容性之外,就是提出了“人的历史”这个话题,可是,用了260字讲了这么一个仅仅能提出相关主题的故事,而且与下文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实在是无聊之笔啊。

点评:本以为,开篇之后,该谈“人之历史”的鲁迅了,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作者打起了太极。如果说第③段还算触了一点“人的历史”的话,那么第④段怎么忽然又转到“社会民生”了呢,而且这种转变与上文并不衔接,什么是“还是回到现实”呢,上一段说鲁迅不顾现实了吗?更为荒诞的是第⑤段东拉西扯,与“人之历史”的鲁迅无半点关系。以自己掌握的一点史料来填塞文章内容,实在难看。
点评:请问作者,你是写嵇康,还是写鲁迅呢?虽然他们是“乡邦”,但也不可以嵇康代鲁迅啊。如果这部分实在无内容可写,可以不写。读者要看的是你是如何阐释鲁迅是如何重视“人的历史”的,不能说,把嵇康的小传复述一篇就算论述了鲁迅重视“人的历史”了吧。因此,这个语段实属跑题段。
点评:这段是写鲁迅重视“人的历史”的吗?如果说,鲁迅重视“中华民族的血脉”,就是重视“人的历史”,那应该在前文阐释清楚你的语义概念,不然,这个“人的历史”就可以装下所有的材料。另外,文章最后结尾部分,怎么忽然从鲁迅又转入某某主义了,这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的写作技巧,不想也被委员用上了。
 
总评:这篇文章文不对题,缺乏中心,以材料填塞篇幅,写作思路混乱,旁逸斜出,实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名头不符。
 
尊敬的编辑先生或女士:
您好!
一直阅读贵报,今天所读这篇文章,从一个语文老师的角度看,感觉问题颇多,当然,也只是一孔之见。我想,贵报是一流大报,刊出的文章应该是范本与榜样。还希望您能认真把关、审稿,不然,会伤了对贵报的尊敬情怀!
编安!
                                                    一个读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