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小板升高为哪样?一篇文章教你如何辨别

秋冬季以来,儿科门诊患儿日渐增多,尤以采集血常规最为多见。笔者有天值班接到儿科大夫咨询关于血小板升高的电话。

病例:患儿,女,发热咳嗽,胸片支气管肺炎,WBC:2.0*10^9,血小板344,给与头孢治疗7天,咳嗽减轻,体温正常,复查白细胞正常,血小板465。

笔者听后解释这属于感染性升高,巨核细胞由肺与骨髓产生,生病的小孩又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其实在临床上经常能见到这种情况。

上述这种情况属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感染使血小板破坏增多,并导致产血小板产物的代偿性增多、一旦感染得到控制,血小板的寿命与血小板增多可恢复正常,故血小板的增多并非感染自身的直接作用,而是产血小板产物代偿性增加致血小板生存期改变的一种表现。

血小板在机体抗微生物反应、诱发炎症以及组织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引起的病因有很多种:

①感染、贫血、组织损伤、自身免疫疾病、药物以及脾切除等因素都可继发血小板增多,而其中感染占主要地位;

②血小板增多通常在感染第一周后出现,10-20天达到高峰,约在感染3周后降至正常。

感染性疾病患儿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高达50-70%,通常认为细菌感染比病毒感染更容易引起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原发感染性越严重,出现重度、极重度血小板增多的几率越高。

血小板增多在患儿中比较常见,我国血小板增多的标准是什么呢?

轻度增多:500-700*10^9;

中度增多:700-900*10^9;

重度增多:900-1000*10^9;

极重度增多:>1000*10^9。

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检验中影响因素最多的一项指标,由于红细胞与血小板的检测在同一通道,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血小板自身的聚集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很大甚至灰尘也可严重影响血小板的计数结果。对血小板检验结果,最好能结合血小板直方图和显微镜综合判断

临床上小儿血小板增多症比较常见,有复杂多样的病因。不同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增多症的特点及机制也不同,对于治疗预后差异也很大,因此首先应该区分反应性和克隆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自限性、血栓形成风险低的特点。鉴别如下:

本文为原创文章,属医家小二首发,作者: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检验科 康婷芬,感谢作者来稿!为尊重作者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