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三国最伪善的人,却被罗贯中捧上了天,如今仍被当英雄供奉

大图模式我们不妨以史为据,探究真正的董承形象。 历史上的董承 正史中并没有独立的篇目来记载董承的事迹,二十四史中,无论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都没有专门的《董承传》,我们只能通过零散的史料来拼凑出董承的形象。 《三国志》 首先,董承出身在外戚之家,他的姑姑是汉灵帝的生母董太后,后来他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算是汉献帝的丈人。然而三国的时候还没有丈人这个称呼,所以就把董承叫做国舅。 董承第一次被史书花费较多笔墨描写是在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的时候。当时占据长安的军阀李傕郭汜之间起了矛盾,彼此攻伐,汉献帝趁机提出了东归洛阳的要求。在得到李傕的同意之后,在国舅董承等人的保护之下汉献帝踏上了东归之旅。

大图模式然而护帝东归的旅途并不安稳,一路上可谓是处处追兵,险象环生。好容易汉献帝的车架驶入洛阳之后,护送汉献帝东归的诸位将领之间又开始争权夺利的斗争。当时一个叫韩暹的将领居功自傲,董承为了制裁韩暹,以勤王的名义秘密将曹操召进了洛阳。 然而,后面的历史证明,董承的这一招的确是大错特错。曹操进驻洛阳之后,虽然吓跑了原先的韩暹,但是曹操本人对于帝位的威胁远远要大于韩暹。后面的事情我们就都很清楚了,曹操让汉献帝移都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董承虽然是以勤王的名义将曹操调入洛阳,然而这一举动究竟是为了汉献帝还是为了他自己,其实并不好说。从后面的结果来看,曹操进入洛阳以后,汉献帝不仅被迫迁都,而且成了曹操手中的一个傀儡,地位明显比不上以前。所以董承请来曹操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为了皇帝,还是仅仅是为了赶走与自己争权的韩暹就很值得思考了。 而除了护帝东归之外,董承在历史上另一个留名的事件便是著名的衣带诏了。

大图模式衣带诏事件 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地位比之以前更加不如,甚至连表面上的尊严都不能维持,于是汉献帝为了帝室尊严,进行了拼死一击。 在三国演义之中,衣带诏事件是董承的高光时刻。汉献帝为了铲除国贼曹操,在伏皇后父亲的建议之下,将血诏藏于锦带之中。随后宣国舅董承入宫,以锦袍玉带赐之。董承回家之后,从衣带中取出了血写的诏书,开始密谋图曹。 在天子衣带诏的着急之下,董承身边修建聚集了一群心中依旧还有汉室的忠臣义士。他们当中有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以及手握重兵的西凉太守马腾,甚至连皇叔刘备都加入了他们的阵营。只是后来刘备被派往外地,才没有参加后续的事情。 这一群忠心汉室的臣子日夜密谋,有心杀贼,但是曹操保持朝政,守卫森严,又如何能让外人轻易近身?正当一群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太医吉平出现了。他为曹操医治头风,是有机会接近曹操的人,就这样,一场针对曹操的刺杀行动开始了。

大图模式然而这场行动却被董承府中一个家仆告诉了曹操,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太医吉平身首异处,董承一群人也没有谈过曹操的报复。他们不仅自己被推上了断头台,还牵连了家人宗族,被曹操夷灭了三族。 甚至连董承嫁入宫中的女儿也没有逃过株连的命运。此时的董贵妃已经身怀六甲,汉献帝为了保全董贵妃和她腹中的胎儿,完全放弃了天子的体面,苦苦哀求曹操,但是曹操丝毫不为所动,最后董贵妃香消玉殒。 总之,在《三国演义》之中,董承被塑造成为了一个谋事不成,舍身取义的忠臣义士,罗贯中甚至还在诗中评价他为“忠贞千古在,成败复谁论”,可谓是完全将董承放在了神坛之上膜拜。 然而,历史上的董承真的如此吗?衣带诏事件真的存在吗?

大图模式衣带诏的真相 《三国演义》终究只是小说,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董承,还是得回归正史。 在正史之中,从来就没有提到过“衣带诏”三个字。在后汉书中,曾有过董承受密诏诛曹操的记载,但是这密诏究竟是什么?是小说中衣带诏,还是普通诏书,还是只是口谕,史书中并没有说明。 事实上,汉献帝为了会给董承这样一个密诏,这同样值得怀疑。汉献帝是一个悲催的皇帝,自登基之后,就也从来没有享受过帝王的生活,甚至连安稳的日子都没有,先后被董卓,李傕郭汜等人劫持。曹操虽然猖獗,但对待汉献帝总不会比董卓等人更差,那么为何汉献帝会冒着极大的危险,写下衣带诏这样的东西呢? 此外,董承接受衣带诏的动机也同样令人怀疑。他在劝说侍郎王子服加入刺曹阵营之时,曾经援引吕不韦帮助子楚的典故。我们都知道吕不韦之所以帮助子楚,只是在押宝,谋取利益而已。所以董承接过衣带诏是真的本着对汉室的忠心,还是别有所图呢?

大图模式其实,我们看一看当时董承的处境就可以得出结论。董承引入曹操,本意是为了夺权,但是曹操进入洛阳以后,反客为主,董承的权力也被架空。他名义上是车骑将军,实际上却完全无法参与朝廷的各种事务。所以,很有可能这次刺曹事件和当初密诏曹操入洛阳一样,都是董承打着天子的旗号,在为自己谋利。 总之,根据史书上的种种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这样一条线索。董承为了夺回权利,所以怂恿汉献帝给了他一个除曹的密诏,他用这个密诏号召了一群效忠汉室的旧臣,然而最终事败,董承身死,却也博得了一个殉节的美名。 结语 《三国演义》虽然号称依照历史,然而距离真正的历史还是有着很远的一段距离。在真正的历史之中,很少有纯粹的大忠或者大恶之人,更多的是有着自己立场,为自己谋图利益的人,就如同董承一样。 在历史之上,董承虽然的确接过除曹的密诏,但他接诏的原因远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如此纯粹,如此大义凛然。他明明是为自己争权夺利,还偏要扯上忠君爱国的大旗来做掩饰,不得不说是一个相当虚伪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