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智慧
很多成语都是形容跟群体会更有力量,比如人多力量大,少数服从多数。
当然也有批评群体的,比如乌合之众。
就像华为任正非所讲,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正即误。在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必定有一个中间的平衡点。
今天写作的主题就来自《得到头条》中的观点,也是来源于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新书中的一个对于群体的试验。简单来说就是群体意见容易被误导,然后群体也容易走向极端。
简单说这个实验的过程,就是随机的一组音乐,让人们选择最好听的那几首。结果不在于人们的审美和偏好,而在于前几个人的选择,会对后来的人产生影响。
在商业中很常见,比如我们在网上买东西,销量是我们很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
结合今天一位医生讲的故事,一位癌症病人听从病友建议治疗疾病,而导致病情恶化的故事。他选择的原因仅仅是病友群里很多人的推荐。而医生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久病不得成医,人多不意味着是对的。
第1钟观点是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刻在基因中的一个行为。但多数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乌合之众》这本书就是说出了多数人在一起变蠢的现象以及原因。
生活中还有一些行为引领着多数人的意见,比如说洪亮的声音,领导的发言,第一个发言等等,这些都会让旁观者改变主意。
所以如果是一种民主化的会议,议题就应该提前给到每个人,然后写下自己的意见。在讨论时也尽量避免意见领袖先发言,让最不受关注的人先讲。
如果是统一思想之类的动员会议,那只让重要的人讲就可以了。
第2种观点是容易走向极端,一个人容易钻牛角尖,因为越想越是支撑这个观点的想法。一群人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一旦拥有相似观念的人相互交流之后,他们达成的集体共识会比以前个人的观点更加的极端。因为大家都在为这个观点寻找有力的论点,而忽略了相反的。这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一群职工坐在一起吐槽领导。
如何避免观点极化呢?这个有点难,因为大家热火朝天的勾勒美好未来的时候,你突然说了一个相反意见,瞬间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这类人常常也是不合群的。
生活中能做到独树一帜很难,不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是一场民主化的会议或讨论,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的思维还是有必要的。
什么样的群体智慧才是值得借鉴的呢?一定要保持开放性,听取外部的意见,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越是聪明的精英团体越要虚心向下请教。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想得多也不是坏事,当然这里想的多是把一件事各种结果都考虑在内的情况。而不是只想不做,否则也只是想的极端了。只有综合各种想法进而开展行动才是值得的,如是因为想得多而限制自己的行为,那再多的想法也毫无意义。
总结一下,群体很容易被掌控,容易走向极端,群体要保持对外开放。
最明显的对比就是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