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民教授辨治寒热错杂型痤疮的经验
目的:研究寻常性痤疮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辨证方法,确立寒热错杂型痤疮的证候特点,总结刘爱民教授辨治寒热错杂型痤疮的经验,对其临证思辨及理法方药的特点进行归纳和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临床辨证与处方用药的统一性。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及咨询相关专家,设计临床调查表,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收集刘爱民教授辨治寒热错杂型痤疮的临床医案,将所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然后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寒热错杂型痤疮的中医证候及发病特点,并统计出刘爱民教授辨治寒热错杂型痤疮的临床处方用药频次和比例,提炼出其治疗寒热错杂型痤疮的基础方组成药味。
结果:(1)寻常性痤疮寒热错杂证临床具体分为两型:
上热下寒证及肝热脾寒证。
(2)共收病例70例,其中上热下寒证50例,男性6例(12%),女性44例(88%),男女性别之比为1:7.33,年龄最小为11岁,最大为47岁,平均年龄为26.76±6.90岁。肝热脾寒证20例,男性7例(35%),女性13例(65%),男女性别之比为1:1.86,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为35岁,平均年龄为24.65±4.21岁。其中10-24岁之间共29例,占41.43%;25-39岁之间共40例,占57.14%;40岁以上共1例,占1.43%。
(3)痤疮上热下寒证的中医证候为:大便溏、食冷腹痛腹泻、舌质淡、易感冒、脉弱、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尖边红、苔腻、脉细、喜热饮食、大便黏腻、舌苔白。发病特点为:皮损淡红或红、发于额头、寒凉药物史、粉刺、丘疹、发于口周、发于鼻周、脓疱。
(4)痤疮肝热脾寒证的中医证候为:急躁易怒、畏寒肢冷、食冷腹痛腹泻、脉弦、心烦、口干、大便干或大便黏腻、舌质淡、舌尖边红、脉细、面色萎黄、痛经、舌苔白、苔腻。发病特点为:皮损经前加重、发于下颌角、压力加重、面部皮肤油、皮损色红、粉刺、丘疹、结节、脓疱、发于两颊、寒凉药物史。
(5)病例记录70份,处方共112张,其中上热下寒证78张,肝热脾寒证34张。治疗
上热下寒证痤疮的基础方:
半夏、黄芩、干姜、连翘、蒲公英、黄连、陈皮、甘草、荆芥。
治疗痤疮肝热脾寒证的基础方:
柴胡、桂枝、干姜、连翘、陈皮、黄芩、蒲公英、甘草、炒白术、生栀子。
结论:
(1)寻常性痤疮寒热错杂证临床具体分为两型:上热下寒证及肝热脾寒证。(2)痤疮上热下寒证中医证候的特异症状为大便溏、食冷腹痛腹泻、舌质淡、易感冒、脉弱,主要症状为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尖边红、苔腻、脉细,次要症状为喜热饮食、大便黏腻、舌苔白。发病特点的特异症状为皮损淡红或红、发于额头、寒凉药物史,主要症状为皮损以粉刺、丘疹为主、好发于口周、鼻周,次要症状为可见脓疱。
(3)痤疮肝热脾寒证中医证候的特异症状为平素性情烦躁易怒、畏寒肢冷、食冷腹痛腹泻、脉弦,主要症状为心烦、口干、大便干或黏腻不爽、舌质淡或舌尖边红、脉细,次要症状为面色萎黄、痛经、舌苔白或腻。发病特点的特异症状为皮损经前加重、好发于发于下颌角、压力下加重,主要症状为面部皮肤油、皮损色红、粉刺、丘疹、结节、脓疱,次要症状为发于两颊、寒凉药物史。
(4)治疗上热下寒证痤疮的基础方为半夏泻心汤加减,主要用药为
半夏、黄芩、干姜、连翘、蒲公英、黄连、陈皮、甘草、荆芥。
治疗肝热脾寒证痤疮的基础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主要用药为柴胡、桂枝、干姜、连翘、陈皮、黄芩、蒲公英、甘草、炒白术、生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