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中,让孩子们感悟历史的厚重
前情
戏
说
中
,
让
孩
子
们
感
悟
历
史
的
厚
重
关
立
蓉
周末晚,满怀希望,在度娘输入自己的名字,看看本周有没有新发表的作品,跳出的第一篇文章——《牢牢把握历史文化传播的价值引领》,不由心生疑惑。不看文章,就这标题,无疑是出自大家之手。这样的鸿篇巨制如何和自己的名字挂钩?细看文章,果真笔锋雄厚,大气磅礴。全文从栏目定位、选题立意、传播方式三大版块,分析了劳动时报“笑李飞叨”栏目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文采与音色齐飞,有力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效能。
文章末尾,引用了我的一篇拙作标题《声音,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明媚的窗》。回想起,那是去年年末,在街道做义工,指导孩子们学习历史,播放“笑李飞叨”的音频推送,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声音的演绎下,鱼贯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热爱上历史。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小文。这样名不经传的小作,竟然有幸进入肖老师视线,搭上了他的顺风车,实在是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
再细读肖老师的作品,有一段话特别引起我的共鸣:有人对“戏说”抱有微词,认为历史不该被“戏说”。我觉得,不能片面理解“戏说”的涵义。“戏说”在文艺作品中的功能,主要还是指表现手法的一种创新。作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于历史“留白”处适当虚构一些有趣或引人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或讲述,以增强趣味性,是十分必要的……
疫情之后,重新开放公益教室,我给孩子们推荐《又一个死于内卷的超级名将》。标题很吸引孩子:内卷,这是一个近年来才出现的网红词汇,和历史联系起来,让人感到十分新鲜。
基于以往历史知识的积累,现在,孩子们完全可以看得懂文字作品。我提醒孩子们先不要看正文,先看上面的典故卡。马上就有孩子举手,说:“老师,我们新学期的课文中就有《将相和》。”另一个孩子说:“原来李牧大将的故事就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他说话时,我看见,他眼里有亮光闪烁,那是求知的光芒。
战幕在雁门关外拉开。金戈铁马中,有幽默“戏说”:弄得那些体型彪悍的匈奴大汉都变得跟乌龟似的……单于一边大骂着,一边把帐篷里的小桌子小板凳全都摔得底朝天,像母猪拱了圈似的……单于跟个泼妇似的呱唧呱唧说个不停……这些轻松的文字,让教室里有了银铃般清脆的笑声。
阅读速度快的大孩子,已经看完正文。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沉浸在无限回味之中,烽火边城,刀光剑影,人吼马嘶……“郭开郭开,真是见钱眼开。”教室角落里,传出了一个细微的声音。是开学后将读五年级的小雨。我向他走去,“一代名将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国家的柱石”。这句话下面,他划上了重重的记号。
所有孩子都兴趣盎然地读完了全文。我对孩子们说,这篇历史作品,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那是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仔细推敲的结果。用幽默又凝练的语言,给我们还原了一幅幅古战场上硝烟弥漫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黄尘古道边的鼓角铮鸣,看到了赵王的愚昧,一代名将的悲哀。赵国良将征战沙场,一心为国效力,没有战死疆场,却死于奸臣的谗言,这不正是一场充满血雨腥风的内卷!
小雨说,作品标题是戏说,但在阅读中,他觉得文字简洁、有力、优美。我鼓励他举个例子。他朗读了下面这段话:匈奴军冲杀数次,依然无法突破赵军的环形车阵。此时赵军的步兵也排成密集队形,长戟在前,短兵在后,弓弩压阵,如森林一般压过来。他说,短短几句描写,使他感受到古战场的惊心动魄、气势宏伟。
明天孩子们就要开学了,临开学之际,我们一起读历史故事,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对于他们的写作,对于他们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李牧”大将的名字,将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记忆之中。
后来,我在网上又看到,肖老师的这篇作品,已入选贵州省一级文艺评论刊物。是的,这样一篇分析精辟而透彻,充满激情的文艺评论,应该被推广和承传。
刊发于2021.9.16《劳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