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幸酒

耳杯,又称羽觞。在汉代,杯特指耳杯,杯字在古代又可写作桮、棓、盃。“耳杯”之名是后世之人所称,因有两个杯耳得名。耳杯作为古代的一种饮器,可用来饮酒,也可盛羮。

汉人称杯为羽觞,这是承袭先秦的称呼,古人称“觞”为盛水的杯子,称作羽觞是由于新月状的双耳微微翘起,形似雀鸟的双翼,犹如振翅欲飞之状。还有说法是,饮时杯上可以插羽毛,有催人速饮之意。

战国彩绘对凤纹漆圆耳杯,1982年湖北江陵(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

羽觞杯最初盛行于战国之楚地,秦汉时转变为杯卮并用,并一直延续至魏晋,唐以后基本消失。自羽觞问世以来,成为所有酒杯的通称。

战国铜组合餐具

1991年山东临淄永流乡张家庄战国大型墓葬出土,由耳杯、小碟、盘、盒、碗组成,共60件

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的彩绘漆耳杯

在战国时代,羽觞已经是流行的饮食器具,亦为楚地漆器的代表器形

常见的羽觞,没有头尾,以双耳为羽翼。其基本形制,为扁椭圆形,弧形壁,浅腹,口缘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耳。西汉时杯耳常微微上翅,东汉时的杯耳则多与杯口取平。东汉后期的杯耳虽然还是平的,但杯口两端上翘。

西汉 彩绘漆鱼纹耳杯  故宫博物院

东汉龙凤纹铜耳杯

该器为东汉时期,椭圆形,两侧各附一半月形耳,平底,耳面及底饰菱形纹,腹内壁及外底饰兽纹。

耳杯的使用方法既可单手把持,亦可双手捧掬,由两端入口。

依据不同材质,可将耳杯分为陶耳杯、青铜耳杯、漆耳杯、玉耳杯和玻璃耳杯,其中以玉耳杯最为珍贵。

三国曹植墓出土的陶耳杯

西汉玉耳杯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博物馆

西汉海昏侯玉耳杯   2015年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刘贺墓出土的漆耳杯有九百多件

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土的玻璃耳杯

魏晋金扣蚌壳羽觞,青海省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

用较大的蚌壳做器身,蚌壳口沿处用贵金属黄金镶口金边

除了用于饮酒,耳杯还可用作食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底部,分别绘有“君幸酒”、“君幸食”的铭文,意为请君饮酒、请君进食。

君幸酒

君幸食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漆耳杯共计九十件,它们大小不同,但形制相似,其中书有“君幸酒”的耳杯有四十件,为酒杯,书有“君幸食”的耳杯有五十件,为食杯。

耳杯太常用,王公大墓动辄出土上百件,因此出现了专门用于收纳存放耳杯的器具。因小耳杯又被称作具杯,这种收纳耳杯的漆盒称为具杯盒。

马王堆三号墓南边厢漆耳杯等出土情况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具杯盒

在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遣策中,具杯盒被称之为“画具杯”。这种设计奇特、制作精巧的具杯盒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也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内装九件小耳杯,其中八件顺叠,一件反扣。

西汉渔阳墓具杯盒 长沙简牍博物馆

椭圆形,子母口,口缘两端凸起为为圆形把柄,圈足底。外髹黑漆,内饰红漆。盒内巧妙地盛放十枚耳杯,五枚为一组,相对叠放,扣合紧密,中无间隙。其巧妙之处在于将第六枚耳杯的双耳做成三角形,使之与相另一组的耳杯之耳不相抵牾。,漆耳杯在盒内不至于晃动、磕碰,以叠加、嵌套方式收纳漆耳杯的设计构思既节省了收纳空间又具有十分良好的避尘保洁功用。

还有一种耳杯是用于盛放调味酱料,称为染杯,配合染炉使用。染炉身口沿两侧中间各伸出一个托,上面有一个椭圆环形支架,用以承托上面的耳杯。耳杯放置于其上加热调料。

青铜染炉 扬州博物馆藏

染炉由承盘、炉和耳杯三部分组成。炉身呈长方形,口大底小,斜直壁,平底镂空。炉身腰部有宽平方边的腰尚,腰沿上方为镂空博山式支边,悬空支撑着耳杯,腰沿下为炉膛。炉壁四周有十四道竖条状气孔,炉底亦有条状气孔十道,炉下有一横穿炉底的长方形孔道,炉底两侧置四蹄足。炉下为长方形宽平沿承盘。经考证其用途当为一套组合式烹饪炊具。

从考古资料来看,唐宋以后,耳杯的出土渐少,耳杯的耳消失并演化为一种无耳椭圆形长杯。它成为唐诗里的常见意象,因“羽觞”从词义上来说更加华美,故而更多的是以羽觞之名出现。

何家村出土鎏金耳杯

耳杯在古人的生活中使用广泛。因耳杯其较扁,形状似舟,便于浮起并保持平衡,且有耳也容易拿取。农历三月上巳节,派生出了“曲水流觞”之俗。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王羲之的兰亭集会,便突出了“羽觞随波泛”的雅事。

——完——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