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 琬如解读

关于作者

傅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艺术评论家。钱钟书先生曾经评价说,傅雷先生“有大爱”。

关于本书

这本书收录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其中以傅雷的书信为主体,全面展现了傅雷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也生动体现了傅雷真诚、正直的品格。金庸先生曾说,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讲述傅雷先生对下一代的人格教育、艺术教育和生活教育。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傅雷家书》,这本书一共336页,我会用大约27分钟的时间,说说这本书的精髓,讲述傅雷先生对下一代的人格教育、艺术教育和生活教育,启迪我们的艺术修养、精神境界和生活智慧,进阶我们的思想和格局。

长期以来,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屡见不鲜,但是能够常销不衰、称得上经典的家书并不多,《傅雷家书》就是一部经典。傅雷家书是1981年首次面世的,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出版了近10个不同的版本,始终盛行不衰。傅雷家书体现的思想与教育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十分深远。书中流淌的深厚、质朴的亲情,特别是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诲,更是感动了千万读者。傅雷家书主要是收录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其中大部分是傅雷的书信,全面展现了傅雷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傅聪的书信主要是传达了他对钢琴和音乐艺术的一些见解。由于这本书的主体内容是傅雷的书信,我们还是重点来说说傅雷。

钱钟书先生曾经评价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就是“有大爱”的傅雷先生。傅雷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作家、艺术评论家,他得到了钱钟书、黄宾虹等许多文化名流的尊重和推崇,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更是因为他一生保持正直、真诚的品格,这种人格魅力集中地体现在傅雷家书里。金庸先生曾说,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在傅雷的教育下,傅聪成长为享誉全球的钢琴艺术家,在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由于傅雷家书的创作年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今天相隔了几十年,社会环境、思想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并不是完全合乎时宜的,傅雷对于自己比较传统和严格的教育方式也有所反思。我们今天来看这本书,主要是体会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带给后人的启发,还有书中真挚的思想感情仍然是历久弥新的。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就来详细说说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了傅雷三个方面的思想,分别是如何做人、如何做艺术家和如何对待生活。

第一个要点,如何做人。傅雷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这个做人,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他提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拓宽人生的境界和格局,另一个是要平静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

第二个要点,如何做艺术家。概括来说,傅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式: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表现。艺术鉴赏解决一个“领悟力”的问题,只有悟到了艺术的境界,才有可能做出好的艺术表现。艺术鉴赏重在一个“通”字;艺术表现重在一个“化”字。

第三个要点,如何对待生活。傅雷谈生活,涉及了如何面对恋爱婚姻、如何劳逸结合、如何管理钱财这三个方面。傅雷从人生观的视角来理清对生活细节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生活智慧和艺术的层次。

第一部分

傅雷所说的“做人”是广义的,既包括私德,也包括公德,目标是要养成卓越的人格。他一直希望儿子傅聪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所以始终强调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关于如何做人,傅雷提出了两个要点,一是如何拓宽人生的格局和境界,二是如何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

傅雷认为,很多演奏家只能演奏某几个作曲家的作品,他们只能被称为演奏家,而不是艺术家。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他们的心胸不够广大,领悟不了更宽阔的艺术境界,融合不了艺术的变化,他们的艺术表现就会受到局限。因此,只有先把做人的格局、胸襟尽量发展出来,开拓好自己的精神园地,才能了解任何艺术形式,才有可能成为对人类真正有贡献的艺术家。

那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广阔的格局呢?傅雷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任何道路能通向真诚,因为真诚就是通往一切的道路。傅雷也说,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这种真诚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够放下虚荣心去正视自己、了解别人。

举个例子,傅雷有个学生叫吴尚宗,曾经跟着傅雷学习美术。吴尚宗喜欢画佛教主题的油画,但是他的作品总是得不到认可,在很多美术展览上落选了。傅雷看到他的画,感觉画上的佛像人物既不庄严、也不脱俗,用的色彩也是既不鲜艳、又不含蓄,让人看不清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傅雷就问吴尚宗:“你是不是真的有宗教感情或佛教思想?”吴尚宗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宗教情绪,只是喜欢富丽的色彩,所以画宗教画。”傅雷就批评说,必须是先有宗教的思想和情感,然后想到用相应的色彩去表达,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思想感情,怎么可能打动别人呢?也就是说,没有真诚的情感做根基,硬要追求一种高远的境界是不可能办到的。

对艺术、对真理的真诚,傅雷把它称作“赤子之心”。傅雷家书里有句名言:“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心灵纯洁得像明镜一样,才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才能有动人的艺术表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不仅成为傅雷家书流传最广的名言,也成为了傅雷的墓志铭。

讲完了人生的格局,我们再来说说如何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傅雷认为,人生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本来就是常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高潮也有低谷,只有庸庸碌碌的人才会没有波澜,生活像死水一样。只要高峰时不过分亢奋,低谷时不过分颓废,追求一个相对的平衡,就是比较好的状态了。

挫折和苦闷,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傅雷认为,需要区分“小我”的苦闷和“大我”的苦闷。总的来说,小我的苦闷是狭隘的、对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闷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闷呢?就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苦闷。这种苦闷是最伤人的,比如渴望名利而得不到名利,怀着成功的野心却不能实现,跟别人攀比而嫉妒和仇恨别人,这种苦闷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闷呢?就是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比如忧国忧民的苦闷,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义、善良的,所以即使苦闷,也不会有害处,反而可能会激发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贡献。

有趣的是,在曾国藩家书里,也有一段相似的观点。有一次,曾国藩的六弟曾国华因为一次考试落榜而发牢骚,感慨自己命运不好,曾国藩在家书里就批评六弟的志向和忧虑太小了。他认为,君子的志向是为天地、为民众立命,所以君子忧虑的是德行不够、学问不深、百姓疾苦。这些还忧虑不过来呢,君子哪有功夫去忧虑个人的得失、委屈呢?这一段关于“君子忧虑”的看法,与傅雷家书里说的大我和小我的苦闷是如出一辙的。

所以,傅雷认为,正确地对待苦闷情绪,应该是把自己的小我苦闷,转化成一种活泼积极的力量,多想想人生和宏观问题,把自我看得渺小一些,这样才能超脱于个人得失,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使自己保持愉快向前的积极状态。

刚才我们讲完了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如何做人的问题。傅雷告诉我们,要保持真诚,拓宽自己的境界和格局;还要分清楚小我和大我的苦闷,从小我的苦闷中解脱出来,平静地对待人生的起落浮沉。

第二部分

接着来看看傅雷谈如何做艺术家。在这里,傅雷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式: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先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领悟不同的艺术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鉴赏,解决的是“领悟力”的问题。傅雷认为,艺术鉴赏贵在一个“通”字。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养格局、眼界、心胸。傅雷本人就是艺术鉴赏方面的通才,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对艺术作品他都有自己深刻的见地。他鉴赏艺术作品,往往是先从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

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傅雷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时,他首先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思想入手,再分析贝多芬思想情感里的冲突性,然后再看这些思想情感是怎么样体现在他的乐曲里。傅雷认为,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社会思想一直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是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使人的独立得到了认可,但另一方面是仍然需要奉行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作为主宰。个人的自由独立、自我扩张,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产生了对立,这种对立就会折射在艺术作品里。

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有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个人的意志,代表了自我的扩张;另一个主题是个人掌控不了的命运,或者可以说是神的力量。两个主题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人的意志获胜,但胜利不能持久,到了另一个作品里就又要斗争和挣扎。直到晚年,贝多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觉悟、解脱,就是斗争的最后是个人的意志扩大了,但是终能意识到自我的渺小和有限,于是选择了与命运言归于好,换来一种精神上的和平宁静。顺着这样的思想脉络,对于贝多芬音乐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它背后的思想根源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傅雷在跟傅聪探讨西方艺术的时候,还会站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视角来体会。东方文化里的一些思想,有时候对于艺术领悟可以有独特贡献。比如,傅雷就认为,最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浪漫的作品可以温柔妩媚,但是不过分甜腻,不让人产生一种邪念或私欲;相应的,悲剧的作品可以感伤,但不显得过分哭哭啼啼,而是有一种古典的美。这种意境就好像我们评价《诗经》,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一种张弛有度、恰如其分的美。再比如,还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里理解西方音乐。傅雷和傅聪父子就认为,肖邦的音乐风格是既飘逸又沉着的,类似于李白的诗,是一种诗意的境界,虽然有一种超越世俗的气息,但是一点也不带神秘色彩。类似于这种跨文化、跨艺术形式的鉴赏作品,就是一种通的表现,这种通的方式,可以拓展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人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尽量不迂腐、不局限。

有了艺术领悟力作为前提,艺术表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傅雷认为,艺术表现最看重的是“化”。因为化,所以能忘记自我,与艺术作品合一,与观众或听众合一。

傅雷与傅聪在探讨艺术表现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艺术表现的方式有两种,水平式的传达和垂直式的传达。水平式的传达,是一种渗透的方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流入人心底。垂直的传达,类似于一种灌输的方式,带有强制他人接受的感觉。渗透的方式,力量往往大而持久。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化,化不是没有斗争,而是避免了表面上的猛烈的斗争,采用的是长期的、比较缓和的斗争。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化呢?傅雷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首先,千万不能做艺术工匠。换句话说,技巧一定是次要的,艺术本身才是终极目标。一天到晚摆弄技巧的,那是艺术工匠,甚至是机器,绝不是艺术家。技巧只是手段,无论如何不能喧宾夺主。如果过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艺术性,就很容易造成表达方式的机械和僵硬,就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达到理性与感情的平衡。傅雷认为,艺术表达的理性与感性平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性认识,有个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是理性认识,深入了一步,了解到本质。但这还不是终点,必须要再深入下去,进入第三个层次,傅雷把这个层次称为“爱”或者叫“感情深入”。在这个层次上,艺术家把理性的认识再用心灵去体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原作者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附着在原作者的神经上,引起了共鸣和反响。所以说,艺术家不仅不能止步于感性认识,也不能止步于理性认识,必须要投入全部的感情,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感情,倾注自己的爱。这个爱,不是庸俗的、琐碎的爱,而是纯洁的、真诚的、忘我的大爱。

作为父亲,傅雷还针对儿子傅聪的特点,做了更具体的教导。在傅雷看来,傅聪的优势是敏感、热情,感觉非常敏锐,但同时这也是缺点。有一利就有一弊,往往感受很快的,不能沉浸很深,不能保持长久。傅聪对音乐的把握,大部分是靠天赋和直觉,这种感受常常是不稳定的,因此,傅雷特别注重对傅聪的理智和思想的训练。比如,傅雷要求傅聪对于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要用理论、逻辑甚至艺术史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和证明;他还督促傅聪经常写家书,用写信的方式来训练写作,巩固自己的思想和表达。

傅雷认为,最好的艺术,是既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又能让人体会到理性的节制。感情与理性平衡之所以美,是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也是最精妙的生活艺术。因此,感情过多的艺术家,要有意识地自制,要能自如地控制感情,而不是反过来被感情控制。举个例子,就像一个久经沙场的大将军一样,指挥千军万马,战鼓声雷动,而我自岿然不动,这才是到了最高境界。艺术家也是如此,能够自如地调动听众、观众的感情,而自己稳如泰山、坚如磐石,这才是艺术的成功。

现在我们讲完了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关于如何做艺术家的观点。概括来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同时具备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贵在通,艺术表现贵在化。

第三部分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如何对待生活。相比较前两块内容,这部分内容要显得亲切和轻松一些。傅雷家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父亲对儿子所说的家常话,这些家常话体现了傅雷对于傅聪的生活教育,也处处透露出深沉的父爱。作为一个艺术家庭的家长,傅雷没有轻视日常生活,相反,他非常重视生活的艺术。傅雷说,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大多不会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光荣,而是他们的失败。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琐碎,生活的琐碎内容就是生活艺术的全部内容。

关于如何对待生活,这本书主要涉及了三个话题,如何对待恋爱和婚姻、如何做到劳逸结合以及如何理财。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对待恋爱和婚姻。

在这本书中,傅雷多次提到了自己的爱情观。他教导儿子不要秉持恋爱至上的观念,无论在恋爱多热烈的时候,都不要忘记忠诚于学问、艺术、真理,这些永远是在爱情以上的。恋爱或者婚姻的双方,不应该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全世界,而是要意识到人格的独立、扩大的世界观,尽量把注意力放在事业、学识、艺术上,这样才能找到彼此共同的乐趣,才能维系比较长久和稳定的感情关系。

在婚恋问题上,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伴侣的问题。傅雷认为,对终身伴侣的要求,就像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凡事都有两面性,比如温柔的人有时可能显得懦弱,坚强的人又可能给人强势的感觉。想法太多了容易陷入不切实际,务实的管家太太又觉得太庸俗。没有一样优点不是伴随着不足的,在要求伴侣的时候,还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节,又有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那么,究竟有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呢?傅雷提出,终身伴侣最重要的还是要考察三样,一是本质的善良,二是天性的温厚,三是胸襟的开阔。有了这三样,其他的方面都可以慢慢培养。

确定了伴侣之后,就需要解决两个人如何相处的问题。婚恋双方的相处,傅雷认为最重要的是有共同的理想和看法,正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能够互相包容和忍让。比如,你与对方在思想上,在对真理的执着上,是否基本一致或者相差不远?这是首先要剖析清楚的问题。两个人共同的理想和热情,不是说几句空话就能支撑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断的灌溉和栽培。两个人需要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的沟通和对话,在其中贯彻彼此的为人处世之道,才能达成一致,共同进步。同时,两个人只有全身心包容、谅解,经常忍让,才能在人生路上经受住大大小小的风波,执手到老。傅雷说,爱情初来时候的热情固然美丽,但是总是不能持久。世界上很少有热情如火的情人成为白头偕老的夫妇的,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说,夫妇相敬如宾,这可以说明,只有温和、平静的感情才能持久。伴侣到后来应该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终身伴侣”。

傅雷与妻子朱梅馥一生的感情经历,可以说是实践了他关于恋爱和婚姻的信念。两人一起携手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婚姻,在抗战、“反右”“文革”等不同时代,始终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成就了一段佳话。三十多年里,两个人无论多忙,都坚持每天要谈谈人生事务、文学艺术或是读书心得,常年来互相影响和熏陶,形成了一致的人生信条和做事原则。傅雷的脾气比较耿直倔强,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严厉得不近人情,朱梅馥总是能包容和忍让他。杨绛曾经称赞朱梅馥是集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漂亮的夫人和能干的主妇于一身的女人。

讲完了如何对待恋爱婚姻,下面我们来聊一聊如何劳逸结合的问题。傅雷讲劳逸结合,跟我们平时谈的角度不太一样。他特别强调的是,仅仅依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行不通的。如果太偏重以音乐本身去领会音乐,时间长了就会减少艺术的新鲜气息,走向抽象、封闭,缺少生命的活跃。所以,他建议傅聪在刻苦的钢琴训练之余,要多去公园,多去博物馆、美术馆,通过造型艺术和大自然来放松精神。傅雷认为,劳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经常跳出自己的牢笼,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找到新的感觉和看法,可以启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同样的,定期欣赏造型艺术,可以调剂自己的状态,也会让音乐表达更丰富、更有生命力。

我们再来说说傅雷谈如何理财的问题。艺术家往往轻视钱财,傅聪也不例外。傅雷对傅聪说,我们当然不要做吝啬鬼、守财奴,过分无度地追求物质,被金钱奴役,但是艺术家如果不懂得善待钱财,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一个艺术家要想保持人格上的独立,只有建立切实的经济保障才有可能,所以傅雷对于傅聪的物质生活特别关心。傅雷认为,瞧不起金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因为不重视金钱而不会处理,最终吃了金钱的亏,成为物质的奴隶。生活中物质的一面并不比精神的一面要低级乏味,重视理财,做好计划,总结一套预算决算的方法,跟重视物质不是一回事。这是为了不吃物质的亏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就好比我们保持日常生活的规律,不是为了过上刻板枯燥的生活,而是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做更多有用的事。归根结底,处理好生活上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总结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我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如何做人的话题。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一方面要拓宽自己的人生格局,另一方面要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苦闷。

第二,我们谈到了如何做艺术家的问题。这本书提出,艺术家需要培养艺术鉴赏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能力素质。艺术鉴赏贵在通,以通识的思想领悟艺术作品;艺术表现贵在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他人。

第三,我们说到了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这本书在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如何劳逸结合、如何理财等生活细节上给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和建议。

撰稿:琬如
脑图:摩西
转述:成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