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知识的来源,他有不同的看法
国企教师3 于 2021/1/2 18:58:0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近代西方哲学思想主要分为两派: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前面我们讲了理性主义的三位主要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接下来,我们开始介绍经验主义的三位主要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大卫·休谟。
西方经验主义的两位先驱培根和霍布斯。其中英国经验主义的奠基者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其中这里的知识就是实践的知识,是从实践和经验中获得的知识。而霍布斯在培根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做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解释,他总结起来就是:从“感觉经验”到“印象”再到“概念”,以及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整个知识体系。当然,霍布斯的知识论也指出,知识始于经验。
而到了洛克的年代,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论体系。洛克的经验论起点就是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开始的,尤其是对笛卡尔思想的批判。我们都知道,笛卡尔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也是理性主义的开创者。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我们的心灵或者说思想是知识的起点,而洛克则正锋相对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意思是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我们的后天经历的实践经验,在这张白纸上描绘了美丽的色彩。
那洛克是如何批判笛卡尔的呢?在笛卡尔那里,上帝、几何学和逻辑学的基本规律,都是天赋观念,不需要后天证明,先天在每个人心中就普遍存在的。洛克指出,并不是每个人在心中都有几何学和逻辑的基本观念,比如不是每个人都先天知道1+1=2,也不是每个人都相信上帝存在,比如那些不信奉基督教的人。
其次,洛克也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实践原则也进行了批判,比如笛卡尔认为人天生有道德原则,人一生下来就是向善的。但是洛克也否则了这种天赋实践原则,认为所谓的道德原则,只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俗而已。所以,洛克认为道德感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
甚至还指出,道德原则还具某种有功利主义色彩,后来同样是经验主义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在这种批判的精神上,进一步走向了怀疑主义,认为人类一切知识是基于因果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两个观念之间的确切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只是人们长期观察和归纳的结果,都是不可靠性的。比如我们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得出结论天鹅就是白色的,但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否认黑天鹅不存在。休谟也对归纳法、因果关系以及确定知识持都怀疑态度,因此休谟也是怀疑主义的哲学家。而这种批判和怀疑主义精神,在洛克对道德原则的质疑中,其实就已经开始。
批判完了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那知识从哪里来呢?
洛克提出了“白板论”和“双重经验说”,洛克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是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慢慢积累起经验,通过经验的途径,心中才会慢慢形成关于各种知识的观念。经验分为两种:
感觉的经验和反省的经验。
感觉的经验来源于感官感受的外部世界,就是人受到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比如感觉热、烫、温暖、甜蜜都是一种感觉经验;而反省的经验则来自于心灵感受,比如开心、痛苦、郁闷都是一种内在感受,这些感受不是通过推理获得的,也是一种反省的经验。但这里的反省与我们理解“反省”不同,它更像是一种直觉,不经过思考和推理的直观感受。
感觉是外在的经验,内省是内在的经验,这就是洛克说的“双重经验说”。洛克强调这两种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或者说途径,但它们还不是知识本身,知识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知识的对象是观念。如果把感觉和反省比喻成管道的话,那么管道里面的水,才是真正在知识,水就是由无数观念构成的。观念的判断或者结论才是真正的知识。比如开水是烫人的、苹果是甜的等等。
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简单观念比如苹果是红色的,天空是蓝色的,或者反省的经验获得的简单观念,一种悲伤或者喜悦的观念。
而复杂观念就是把多个简单观念经过加工、组合、归类和整理之后形成的观念。复杂观念是简单观念的复合。比如苹果是红色的,苹果是圆的、苹果是甜的,这几个都是简单观念,然后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苹果”这个复杂的观念。
复杂的观念分为三类:样式、关系和实体。
样式就是各种简单观念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关系就是简单观念之间的关系;而实体的观念,洛克又分为物质的实体和精神的实体。比如开始我们说的“苹果”就是一个物质实体。但这个物质实体的复杂观念是不能直接被感觉的,实体不是经验的对象,我们只能感觉都是简单观念。
物质实体无法被感知,同样精神实体也无法被感知,比如我们内心产生的反省经验,比如高兴、郁闷、悲伤等等,得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我”或者说精神层面的“我”,这个“我”是无法直接被感知的,只能通过高兴、悲伤这些情绪感受感知到。
说到这里,整个洛克的知识体系就差不多了,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从简单观念到复杂观念,我们是如何组织和加工成为复杂观念的呢?其实这也是洛克知识论体系的一个矛盾,洛克批判天赋观念,他认为心灵是一张白纸,但是心灵却有把一种简单观念组合成为复杂观念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一种推理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天生的因果关系推理能力,而且这是天赋的能力,那这种能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其实是洛克哲学思想的一个漏洞,或者说一个不足,洛克虽然批判天赋观念,认为经验才是知识的来源,但是他的论证却恰恰又承认了心灵中有一种天赋的能力,可以将简单观念组合成为复杂观念。
这个问题,在后来康德的哲学中给予了解决,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说:我们的知识产生自心灵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中第一个是接受表象的能力,即感性能力;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成为理性。通过感性,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理性,该对象被我们思维。
因此康德认为,来自感性的直观,和来自理性概念是构成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这其实也间接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合二为一了,这也正是康德之所以伟大的一个原因,他调和了西方哲学中两个基本哲学流派关于知识来源的争论,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如果要全面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阅读我的“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之康德”。好了,还是回到我们今天介绍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洛克其实不仅在知识论上颇有建树,建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体系,他还被誉为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和“ 自由主义 ”之父。
在《政府论》中洛克主张公民社会是为了对财产权利提供保护才产生的。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包括了拥有他自己。从这个理论延伸,每个人必然都在社会以外拥有一些财产,因此政府并不是财产权利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够随意挪用个人的财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现代的自由意志主义者也将洛克视为其理论的奠基者之一。
洛克的“自由主义”的思想,对于政治哲学界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欧洲自由主义的发展。他在自由和社会契约上的理论也影响了后来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托玛斯·杰斐逊、以及其他许多的美国开国元勋,甚至激励了后来的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