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手孩子怎么成才?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父母要做好“两不管”和“三不惯”
爱一旦失了分寸,孩子既不会成人也不会成才。
哪些事情不该管?哪些行为不该惯?一起来看看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实在是啼笑皆非。
杭州的一位盛先生说自己等红灯时被追尾了,警察判定是对方全责。
这位追尾的小伙子慌慌张张下了车,第一时间不是跟盛先生谈理赔,也不是报保险,居然是打电话给妈妈求助。
而小伙子的妈妈反在电话里责怪盛先生:
“你害得我儿子丢了好几个订单,他现在很生气你知不知道?”
盛先生对这位妈妈反咬一口、倒打一耙的行为感到无奈,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位看起来白嫩胖实的小伙子已经30岁了。
正是因为这位妈妈不懂得放手,才养出了一个如此心智不成熟、连日常琐事都不会处理的“孩子”。
就像小鸟总要离开巢穴才会越飞越高,父母过度的封闭庇护,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伤害。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李玫瑾在谈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有些家长往往在该管孩子的时候不作为,而在不该管的时候却常常施加干预。”
管教孩子是一门艺术,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人父母最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捆绑在身边,而是要学会及时放手。
01
长不大的孩子背后
往往站着“直升机”式父母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说过:“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及时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和回应。”
深以为然。
父母不留空隙的爱就是钢筋铸成的牢笼,限制孩子长大成人,阻碍孩子展望未来。
以下这些父母,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见?
“孩子不会吃饭、穿衣服?我来喂,我来穿,可别把孩子饿着、冻着了。”
“孩子的手工课作业太难做?我来做,可别把孩子累到了!”
“孩子差一分及格了?我去找老师理论,多要一分是一分!”
“孩子和伙伴关系紧张?那不行,我得亲自出马找同学聊一聊!”
这种时刻环绕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我们可以统称为——“直升机父母”。
他们对孩子的关照无微不至,就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的上空盘旋,孩子一有问题和麻烦,便随时要“降落”在孩子身边提供帮助。
“直升机父母”以保护、为孩子好的名义过度干预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蛮横剥夺孩子独自历练的成长机会。
也正是父母的次次包办与打扰,于无形中摧毁了孩子的独立性、求知欲、创造力,让孩子时常怀疑自我、失去自信、认为自己难以担当,干脆放任自流。
正如李玫瑾所说的:“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远养不出独立、优秀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种绵力,要把控好溺爱与管教的空间。
错误的教育方向与方式,只会让孩子把我们撞飞了。
02
聪明的家长
都懂得做好“两不管三不惯”
犹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说:“孩子的事,让他自己解决,若父母过分呵护,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规则内管教,规则外放手。
先给足孩子安全感,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
李玫瑾曾针对不愿放手的家长,提出了“两不管,三不惯”理论,告诉我们如何在有的放矢之间,实现教育孩子的真正目标:
1. 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杨绛的父亲曾说过:“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去帮助孩子逐步培养起来的。
孩子的自我意识从3岁就慢慢开始成型,聪明的父母就应该将穿衣、刷牙、吃饭、收拾玩具等小事交给孩子自己去动手,无形中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
父母不跨界帮助,不包办一切,那么孩子就不会把自己本该完成的责任,推脱成是父母的任务了。
2.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独立,更需要父母培养孩子心理上的强大耐挫力。
在综艺《妈妈是超人》里,小鱼儿自己拿着面包手舞足蹈地跳着,一不小心踉跄跌倒了。
而在一旁做饭的妈妈胡可,却是十分的淡定瞄了一眼,确定孩子没有受伤,便让小鱼儿自己爬起来了。
也正是因为妈妈的“狠心”,才养出了不矫情、勇敢可爱的小鱼儿。
独立决定孩子走多远,而抗挫力决定令人孩子能够飞多高。
我们不是要培养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让孩子去体验失败与受挫的感觉,明白成功的不易,懂得不放弃的珍贵意义,使孩子拥有更强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3. 孩子不尊重别人不能惯
孩子的教养,是对外交友的最好名片,没有教养的孩子,只会让人敬而远之。
某次节目中,何炅问戚薇:“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样东西,自己又不想给的时候怎么办呢?”
戚薇说到自己的育儿理念:会把孩子当成大人去沟通。
女儿有次闹着要穿戚薇的裙子,被戚薇拒绝了,戚薇还说:
“孩子绝不能惯着,不能说你年纪小就有道理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这是不对的!”
是的,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
如果孩子每一次靠着撒泼就能实现目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骄纵性格,变得自私自利,毫无教养可言。
身为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不过分宠着孩子,用自己的优良行为去塑造孩子的好品行。
4. 孩子触碰原则的问题不惯
父母的教育有底线,孩子的行为有上限,如此一来,更能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一位10岁男孩放手回家后,把4层到30层的电梯按钮按了个遍,被其他业主投诉了。
而男孩的父亲也没有息事宁人,随意敷衍,而是教育儿子,乱按电梯不仅会耽误其他人乘坐电梯,还会影响运行安全,并要求儿子写一份检讨书贴在电梯里给大家道歉。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
男孩的父亲也在检讨书上写下了致歉的话语:“作为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向大家道歉,并请大家一起监督孩子的行为。”
小孩好玩是天性使然,但是家长的教育到位更是不可或缺的责任。
用心地告诉孩子,规矩在哪,边界几何,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保护伞。
5. 孩子对事情没有责任感不能惯
教育孩子发生在每一瞬间,而当孩子犯错的时刻,亦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
责骂与惩罚都不是目的,让孩子懂得自我担责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意义。
父母替孩子包办所有、承担一切的初衷,自然是爱孩子。
但是有太多的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孩子亲身经历过的教训与体验,比父母的耳提面命和口头指导来得更深刻、更有价值。
为人父母不需要做专横霸道的管控者,而是要努力成为耐心等待的守望者,相信孩子的明天就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条著名的理论:“父母的爱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60分是刚刚好、量力而为。”
孩子需要援助时,我们应尽力给予;孩子不需要时,我们也要懂得适时退回。
就像《小欢喜》中所说:“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我们不能代替他们,该他们走的弯路一条少不了,该他们撞的南墙挨个都得撞。”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女儿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此网页由新浪新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