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最伤人?中国式父母的负能量,断送了孩子的一生
从古至今,大部分成功人士,他们的父母都拥有良好的性格品质。
父母的品性、情绪、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的三观形成,而并非家庭贫富。
父母身上散发出的“负能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了,情绪在潜移默化影响到这个家庭系统中的人。
总是把负能量带到家庭中的妈妈,只会用带着问题的眼光去和孩子交流。长期下来,孩子只会对这样的妈妈感受畏惧、害怕。
#01拥有负能量的父母是种什么体验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做“原生家庭匿名互助会”小组。
组内有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挺害怕回家的,因为在家的感觉很紧张,只是想帮妈妈的忙,会被她说'你什么都做不好,不要在这待着’劝退。
小时候,我觉得是自己的错误,做的不够好才导致父母不喜欢自己,但慢慢长大,我才发现,这些事情的源头不是我。
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已经是个只会责怪自己的人了。”
——YCL
还有的网友说:
“从小到大,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发脾气,看到妈妈回来的脸色不好时,就会自己悄悄走开,因为一旦做错什么事,妈妈就像头上顶了雷,一不小心就炸了。”
——花花要开心
看到这些网友的经历,不由得细思极恐,看上去,是父母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实际上,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个小组里的人试着远离家庭的“负能量”,但又极度希望父母的关心。
想起电影《春潮》中,四十岁女儿郭建波和妈妈纪明岚的关系很微妙。
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妈妈纪明岚都是冷眼相待,说的最多的话是:
“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不要脸的人呐!”
“这么多人呢?还在抽烟!有毛病!”
“对你多好都没用,就是一点不好呢,都给你记下了,都是白眼狼!”
话里话外都是指责和辱骂,没有半分的同情和理解。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言语里的否定,情绪中的暴躁,就像是一把刀子扎在孩子的心里。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体会不到所说的、所做的事情,实际上孩子什么都知道,婴儿时期的孩子就能感知、感受到情绪。
“负能量”对于父母来说是情绪发泄,对孩子却是致命伤害。
有的孩子吸收了这些负能量,变得爱推卸责任、指责他人;而有的变得爱讨好他人、胆小怕事、不敢与人沟通;更有的孩子变得叛逆,一去不复返了。
有多少父母习惯了回到家把这些“负能量”带给孩子,我们在权衡事情利弊后的无可奈何,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份沮丧。
并不是刺激的话才会伤人,父母的情绪和心态也会影响孩子。
#02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减少负能量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这样的新闻:
在安徽合肥,有一位妈妈带着女儿一起送外卖。
忙起来的时候,小姑娘就乖巧地自己坐在摩托车上玩,有时候累了,就趴在后座上睡觉。看到妈妈送完外卖回来,她会开心地帮妈妈打开箱盖。
这些生活点滴被这位妈妈记录下来,她说:
“凡事靠自己,越努力越幸运,自己挣钱花,真香。”
小女孩的未来虽然无法确定,但这位妈妈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困难而低下头,正如很多网友说的,女孩在妈妈身边是幸福的。
不管生活有多苦,为人父母,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负能量传递给你的孩子。
生活压力、情绪失控不应该成为你吝啬对孩子这份爱的借口。
抱怨、沮丧,只会让生活越来越糟,情绪越来越差,以至于影响到孩子和家庭。父母正面地看待生活,孩子才能感受到生活更多的善意。
只有父母积极地面对生活,孩子才能学会情绪稳定地去处理问题。
电视剧《小欢喜》中,丁一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霸,但是父母因为自己事业上的不顺心就否定了他的梦想,坚持让他读金融。
不出所料,进入大学后,丁一无法适应,最后选择了休学,在租的房子里结束了生命。
不仅在影视剧中,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也特别常见。
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不满和要求,一次次地指责抱怨,让孩子最终选择了远离。
其实,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不把“负能量”带回家里,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心情。
既然父母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停留在养育孩子的基础层面上,更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性格、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
毕竟孩子在未来,也需要自己独立在社会上竞争和生活,传承好的品质,这才是真正的“传宗接代”。
#03有情绪无法避免时,及时疏导
如果父母有情绪,实在无法避免带到家中时,不建议一味隐忍自己的难过,否则,即便表面上风平浪静,里面却是暗潮汹涌。
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是堵不如疏。
如果有些情绪,我们可以和孩子这样沟通:
爸爸/妈妈工作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事情,心情不好,给我一些时间来处理消化这件事,请相信我可以吗?
这样的询问方式,不仅可以让自己情绪平缓下来,也会让孩子接受和理解。
家庭由父母共同经营,孩子如何成长与发展,我们应该共同承担、共同分享,而不是让某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责任。
希望父母都能走出“负能量”的困境,积极快乐地生活,朝着更明媚的未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