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聊心态!带自闭症娃的路上,这些弯路你走了吗?

年尾和大家聊聊心态吧,提起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心态永远是家长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儿。
很多家长回忆起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疑似自闭症之后,带着孩子从医院走出来,自己就陷入了迷茫。确实,这是一个残酷又严峻的打击和考验。但这也属于事实,并不是逃避、不去面对就能躲开的。
如果孩子还小,正处于康复的黄金期,家长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因为今天付出多少,日后在孩子身上才能收获多少,付出和得到一定是成正比的。
其实,这个道理放在任何场所都是行得通的,很多家长也非常认同这一点,但是放到自己身上,放到自家孩子身上,却总是想不开看不透。
今天,我们总结了几条关于家长心态的问题,不知道大家中了没有?

01

“我的孩子真的是自闭症吗?”
从最初发现孩子与正常发育的孩子之间有所不同,到最后拿到专业医生出具的诊断书,这个过程是每个家长都经历过的。
走过这一阶段后,一部分家长最终会接受现实,勇敢的扛起了孩子的康复大旗。
还有一部分家长却选择了逃避,不愿意接受孩子的现状,甚至还会自我安慰:
“我觉得我孩子没问题!我认识那么多孩子,说话都挺晚的,现在不也机灵得很么?”
“我孩子发育慢,长大就好了。”
“自闭症不是什么严重的病,只要好好教育孩子,孩子肯定会好!”
“我孩子就是情绪不好而已,怎么可能需要终身干预?”
还有一些家长,做完检查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要怎样给孩子做干预,他们想到的是自己怎样去面对亲朋、同事,熟人,社区里的邻居。生怕别人知道了会影响自己在单位同事、朋友面前的形象及面子等,一边把孩子关在家里,尽可能不带或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避免碰见熟人和朋友,使孩子与同龄儿童互动的机会减少,失去了更多康复机会和空间。
其实,逃避和隐瞒并没有错,家长可以把孩子当做一个有一些落后的正常孩子。但是,我们依然要承认孩子在某些方面异于别人,也要认清在其他的很多方面他就是个正常孩子。
那么,在落后的地方,帮孩子补足,在正常的方面,让孩子提升,保持这样的心态去给孩子干预,给双方一些空间也很好。

02

“干预1个月,孩子怎么还是没进步?”
有的家长,自从了解到“目前自闭症还无法治愈”后,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状态。
他们心急如焚,希望找到捷径,期待着奇迹的发生。但是自己对自闭症的认识又很浅,就到处搜索神医妙药,求神拜佛,寻求各种“根治”的方法,结果把孩子折腾得够呛,钱也花费甚多。在求医的过程中,把孩子和大人搞得筋疲力尽,并耽误了孩子最佳康复时间,甚至还会影响家庭关系。
还有一些家长,虽然认清了现实,也选择了带孩子去做干预。却恨不得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不惜花费高昂的学费,找最好的机构,寻求最好的老师,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就更换机构和老师。
急于求成的还有一类家长,他们通常对孩子期望过高,始终不能客观看待孩子的能力,甚至脱离孩子能力的实际状况,或者盲目的与其他孩子比较,而为孩子制定与孩子能力不符的计划和目标。
众所周知,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提升能力,越早干预可能效果越好。但是家长如果不能保持客观的心态,不了解孩子的极限在哪儿,无论孩子是否在成长,家长总是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那么遭遇挫败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
这个时候,家长的心态会更糟糕,这样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孩子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差。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的愤怒、挫败和焦虑,都和不现实的期待有关系。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
所以,家长们都应该有一个认知:在自闭症的干预与康复道路上,是容不得一丝侥幸的,有多少付出,才能有多少回报,如果对孩子放任不管,孩子永远不会成长。但是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心血,那么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有更大的空间。

03

“只要孩子开心,我做什么都行”

有些家长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终生残疾,根本无法治愈,因此对孩子产生了负罪感,认为是父母的过错导致孩子的不幸,父母之间相互埋怨,推卸,同时又过分补偿孩子,迁就孩子。
同时,又因为孩子的特殊疾病,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就是有特殊需求。有这种心态的家长,在孩子确诊后,他们往往过分担忧心疼孩子,对孩子的保护欲十分强烈,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对孩子的看顾与教育上。对孩子更是要事事看顾,过分关心和疼爱孩子,衣食住行都包办代替。
这样使孩子养成了很多坏的毛病和坏的生活习惯,伴随而来的是情绪和行为的问题。到了这个时候,一些家长依然选择无视或顺从,只要孩子高兴就好。
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会促使孩子不好的行为继续保持发展下去。长此以往,会让孩子症状加重,脾气变坏,行为更不正常。原本用科学训练方法可以矫正的不良行为,也在家长顺从和过分溺爱下被强化了。
还有的家长会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孩子的教育训练上,而完全忽略了自己和家人。这是不正确的养育孩子的方法,不仅会使自己精疲力尽,还会对婚姻和家庭的平衡与和谐造成危机。
因为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他们终究会长大,会进入社会,需要一个人独立生活。与其替孩子事事包办,不如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积极的干预,让孩子逐渐趋向于普通孩子,未来可以顺利的上学,工作。

04

“交给老师就行,我什么都做不了”
叶子掉在水里,还能泛起涟漪。照顾孤独症孩子,却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收获。
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这种病需要终身干预以后,就非常的消极,不愿意再在孩子身上下功夫,把他放到机构教给老师就好,却根本不重视干预。
有的家长干预了一段时间后,看到孩子与正常孩子总有差距,教一个技能极其费力,进步也不明显的时候,家长感到身心疲惫,认为付出的和收获不成正比,最终放弃了对孩子的干预。
因为孤独,因为枯燥,因为艰难,所以能坚持不懈的对孩子进行干预的家长真的很难。
其实,这个时候,家长不妨回头看看,去寻找你和孩子的闪光点。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和别人比,他只和自己比,他一丝一毫的成长,背后都倾注了家长的无数心血和孩子的不懈努力。
在干预这条路上,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正因为艰难和不易,才使得坚持本身变得有意义。

05

“我无数次想带着孩子自杀”
有些事,发生在别的家庭,是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
孩子确诊后,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在脑海中无数次的幻想“带着孩子自杀”。
好不容易打起精神接受现实后,在带着孩子干预的过程中,总有各种应付不来的突发情况,往往将家长们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念打击的面目全非。
孩子入学后,被同学欺凌,遭学校退学,孩子进入社会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不被大众所接纳……一系列的悲催事情都压在了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头上。
“我无数次想带着孩子自杀”这成为很多家长内心真实的写照。
是的,目前的社会环境和政策对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做到百分百的包容与接纳,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打起精神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提前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那么孩子未来独立生活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新年即将来临,我们在这里许下心愿:未来,希望保护特殊群体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会越来越完善,希望会有更包容的社会环境、更包容的就业环境。
———— 推/荐/阅/读 ————
恩启,让康复更有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