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人册(871-880)

871、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后历任福建水师海东六、振威、飞霆等兵船管带。光绪五年(1879),调北洋水师。六年,随丁汝昌赴英接舰,驾驶扬威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任该舰管带。十三年,再次赴英,接带致远巡洋舰。十四年,授记名总兵,加提督衔;同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奋勇战斗,遭日舰围攻,仍毅然指挥已受重创的致远舰向日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猛冲,决计与其同归于尽,不幸在冲击中被击沉,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同殉于难。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872、同治(1856-1875)即清穆宗。1861-1875年在位。满族。爱新觉罗氏,名载淳。咸丰帝长子,其母为慈禧太后。年号祺祥、同治,习称同治帝。咸丰十一年 (1861)七月,咸丰帝病逝于热河行宫,由6岁的载淳即位。咸丰帝遗诏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定明年为祺祥。幼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企图揽权,要求“垂帘听政”。载垣等人以“本朝向无垂帘故事”予以拒绝,故彼此发生权力冲突。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在回銮北京时发动政变,由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从此朝廷大权掌握在慈禧手中。设立同文馆,招生员学习外语。亲政后,被迫以西方礼节接见各国公使。病逝后葬于惠陵。清代皇帝。他在位期间,重用湘军、淮军,借助洋人兵力,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又镇压苗民、农民起义。

873、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他承袭家学,并纵览百家。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共14回。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著有诗集《铁云诗存》。清末小说家。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写景自然逼真,色彩鲜明。

874、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著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他把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认为只有变法,才能使中国富强,最后达到大同的境界。1891年,刊印《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非孔子之经”,打击封建顽固派的“恪守祖训”,为扫除变法维新的障碍准备理论条件。继又编纂《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于5月2日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发动公车上书,极陈时局忧危,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在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措施,初步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纲领。会试榜发,康得中进士,授工部主事。5月29日,在《上清帝第三书》中,再次阐述变法的理由和步骤,提出富国、养民、养士、练兵的自强雪耻之策。接着,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8 月17日,创《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11月中旬(一说为8月),与帝党开明官僚文廷式、陈炽等创立强学会,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随后赴上海设强学会,创《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又赶赴北京,上书光绪帝,提出不变法即将亡国的严重警告。1898年1月24日,光绪帝命王、大臣传康有为问话,康批驳了荣禄“祖宗之法不可变”和李鸿章维持现状的思想,力陈变法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4月,他于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光绪帝于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康有为深得倚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迭上奏折,起草诏令,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与谭嗣同等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康通缉。康有为逃亡海外。1899年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次年,义和团运动发生,他主张“助外人攻团匪以救上”,策动唐才常等人主持的自立军“勤王”,虽言定在海外筹办经费,却迟迟不寄。 1901-1903年,他在印度撰《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诸书,阐述“循序渐进”、“不能躐等”的改制说,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鼓吹“虚君共和”。 1913年返国,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迅告失败。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

875、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钱塘江桥,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梁桥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 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著作。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名学者。

876、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湖南浏阳人。少年时博览群书,好任侠,喜词章,富于思想。他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北游访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在访学中,还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并通过梁启超进一步了解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观点。1896-1897年,他以父命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待委,时往上海与梁启超讨论学问,研究变法理论,还潜心读书,与杨文会研讨佛学,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学》。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谭嗣同被荐,奉召进京,参与新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反对新政。谭嗣同等幻想得到袁世凯对变法维新的支持,但迅即被袁出卖。慈禧太后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谭嗣同拒绝出走。24日,被捕下狱。28日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被杀害,世称戊戌六君子。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877、陈三立(1853~1937)即陈散原,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义宁镇桃里竹椴)客家人。1937年秋,抗战爆发,北平沦陷。日伪政权对他百般劝说,要他效忠日伪,遭到他严词斥逐,后绝食五日而死,表现了铁骨铮铮的民族正气。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之父,另一子陈衡恪为画家。陈散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

878、李宝嘉(1867-1907)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有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二春居士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1896年赴上海,创办(指南报》。次年,创办《游戏报》。1901年又创办《世界繁华报》。所著《庚子国变弹词》、1903年,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连载所著《文明小史》。作品还有《活地狱》、《海天鸿雪记》、《南亭笔记》等。同时还爱好诗词、书画、篆刻。清末小说家。著作《官场现形记》,“以诙谐之笔,写游戏之文”,评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强盗行径,揭露清政府的昏庸腐败,宣传改良思想。

879、光绪帝(1871-1908)清德宗。满族,爱新觉罗氏,名载湉。年号光绪。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病死,无子,载湉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9年(光绪十五年)始亲政,但朝中大权仍操在慈禧太后手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主张抵抗。派刘永福到台湾布防,下令停止继续移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次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连续上书,请求变法,光绪帝受到启迪,7月,发布一道命令,列举一系列应革事项,由于慈禧太后阻挠,未能实施。1897年11月,德国占领胶州湾,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机四伏,康有为再次来到北京,上书指陈时局紧迫。光绪帝决心变法,力排众议,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为推行新政,他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极力任用维新人才,裁并机构,改革臃肿的官僚体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研讨制度,通盘筹划,一时颇有维新气象,但维新变法措施遭到慈禧太后和顽固守旧大臣的极力抗拒。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推翻新政,将载湉囚禁于瀛台。1900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被挟逃亡西安。还京后,慈禧太后让其备位随朝,以欺天下视听。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卒于宫中。清代皇帝,进行维新变法,是一位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皇帝,他是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

880、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93年(光绪十九年)中秀才。中日甲午战争后,萌救亡之思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受拒俄事件影响,产生反满革命思想。次年冬,在上海与蔡元培、陶成章共组秘密革命团体光复会。1905年,游历浙江诸暨、嵊县、东阳、义乌等地联络会党。并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作为革命活动据点。不久,同陶成章、龚宝铨等议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兵权实行革命。遂即捐得道员,于1906年1月前往日本。抵东京后,未能实现学习陆军的愿望。5月下旬归国。12月依靠表伯俞廉三(时任山西巡抚)的推荐,以道员分发安徽,得安徽巡抚恩铭的信用,先任陆军小学堂会办,次年改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兼安徽巡警处会办。在学生中积极活动,并联络新军,准备起义。原与秋瑾约定皖、浙同时举事,后因风声走漏,引起恩铭注意,被迫提前发动。事前起草《光复军文告》,指出中国正面临的严重局势,热烈希望重建新国,图共和之幸福。7月6日,借恩铭参加巡警学堂学生毕业典礼的机会,在陈伯平、马宗汉配合下,枪杀恩铭,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所,失败被俘。审讯时慷慨陈词,挥笔直书。次日凌晨,英勇就义。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创立光复会。

(0)

相关推荐

  • 戊戌六君子是六个人?并不是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该变法从1898年开始实施,但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 ...

  • 百年中国《三》

    <央视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 著作权:央视   诵读:雄鹰 黑暗的政局 这是从景山顶上俯看北京的镜头,大清朝的统治中心平静中显出一种威严. 256年前满族人从东北入关占领了这个都城并由此 ...

  • 戊戌六君子康广仁:献身于变法,位卑未敢忘忧国,好花留与后人看

    致力维新 康广仁虽然是康有为的胞弟,两人仅仅相差十岁,但人生经历却截然不懂,自幼时这种差异就从思想与行为上显现了出来. 因为这十年清政府正着手于洋务运动,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也发 ...

  • 戊戌六君子是被错杀?光绪帝真的想变法吗?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BT历史零售"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1898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三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法场上风雨如晦 ...

  • 谭嗣同行刑前,妻子哭喊:想为你生个孩子,他的回答尽显君子风采

    清朝末年,统治者急于从内忧外患中挽救垂死的帝国,光绪帝在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启发下进行戊戌变法,提倡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 但戊戌变法仅持续103天,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软禁起来,慈禧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六 ...

  • 历史千人册(941-950)

    941.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 ...

  • 历史千人册(911-920)

    911.陈独秀(1879-1942)生于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卒于四川江津.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915年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 ...

  • 历史千人册(891-900)

    891.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 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 ...

  • 历史千人册(881-890)

    881.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湖南新化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热心新学的邹沅帆等在新化创办求实学堂,陈天华入该学堂后,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后又到省城的岳麓书院求学.1903年春,以 ...

  • 历史千人册(861-870)

    861.华蘅芳(1833-1902年),字若汀,江苏无锡县荡口镇(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青年时游学上海,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交往,李氏向 ...

  • 历史千人册(851-860)

    851.胡雪岩(1823-1885),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 ...

  • 历史千人册(841-850)

    841.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为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僚,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 ...

  • 历史千人册(831-840)

    831.陈化成(1776-1842)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清道光十年(1830),升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十九年十月,英舰船3艘侵入闽海,他督率水师战船将其驱 ...

  • 历史千人册(821-830)

    821.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学问不合时好,屡试不第,迟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方中进士,时年41岁.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