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思想到卖人设——读冯唐
从卖思想到卖人设
——读冯唐
这是一个卖人设的时代。
前阵子有个小讲座,完事儿后有读柴静柴小姐的文章着了魔的孩子,第N次推荐,要我无论如何要读一读冯唐的书。说是柴小姐曾有文章极力推荐冯先生的文章,且冠之以厉害、潇洒、深刻、有趣云云。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是经历过太多的煽情桥段,所以正着反着从什么角度煽情的,都多少有点反感。有问题解决问题,有情况说明情况,莫名其妙的上来就煽情,先鼓动起非理性的情感,搞搞站队,道德制高点这种,几十年来,太多人在耍,道德制高点是每隔几年就更替,不变的是用这个套路往上站的后来人。
以前翻过冯先生的一本叫《活着活着就老了》的书,印象不太好,第一感觉是:这不就是一个低配版本的王小波嘛,李银河女士推崇冯唐先生,除了冯先生也愿意公开四处谈性,估计跟也有王小波的某种气质有关系吧。只是,人性解放跟性解放,毕竟还是有些区别的。
王小波的作品在九十年代的中国,能够引起那么大的轰动,除了独立思考的人生态度,本土个人主义思想的匮乏也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这也就无怪乎文学评论界谈,如果把王小波放在欧美,反而会很普通,有其道理,而非全是文人相轻。要知道,那个哈耶克风行的年代,连手纸上都是自由主义。如果王小波尚且如此,那作为已经对外开放三十年,欧风美雨吹了又吹,西学东渐搞了又搞的时代,王小波低配版的冯唐就更没什么意思了。
其实,加入你写一篇文章来黑一个人,一个网红意见领袖公知啥的,根本不会显出来你自己有多牛逼,更多时候,这么做是会显得特别傻逼的。就像那些混理论法学界的,长个脑袋就说朱苏力不值一驳。有时候想想这些人,他妈的上次能从头看到尾的作品,估计也只能是小儿书的货色。怎么会黑了别人居然就有了自己高大上的幻觉呢?
所以,我才不会黑冯唐呢,low。
不黑冯唐,还有个原因。冯先生有为数众多的女粉丝,想想也对,你来看,最牛的医学院、麦肯锡、华润、如此等等,履历光鲜,再加上小说杂文好几本好几本的写,也是才华横溢。文章里再描述一些大家知道,但又不敢说知道,也不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因此而“有趣”“深刻”“潇洒”。书吗,不提,其实买的不过就是个人设。就像写么么哒摸摸头的,先说经历多丰富,吉他弹的咋样,又是潇洒,又是沧桑的,市场卖点如此,也没啥好大惊小怪的。柴小姐做了个演讲,全国都在声讨污染,情绪上有了,立场上还会远吗?你说雾霾不好,那,总得给个方案啊,不能光就是忽悠大家跟你一起气愤亢奋激愤了事吧?关了所有厂子?那工人去做什么?也出来煽情赚钱吗?
这类人设,也不光是畅销书市场上有,其实你能在很多电视剧里头看到,比如《我的前半生》里面的贺涵啊,《欢乐颂》里面的老谭啊,《离婚律师》里面的吴秀波啊(角色名字忘了),实践证明,这样的设定有市场能卖钱,人设占领市场以后,再反过来强化众人的三观,人们觉得理想中的男人就应该是这样,又有钱、又帅,又体贴,一天恨不得二十五个小时都围着某个过的一塌糊涂的傻白甜没来由的宠爱和鸡汤,然后这个审美标准作为需求,再来巩固审美市场,如此循环。
仔细想想,冯唐先生最好的作品还是他自己,他把自己经营的很麦肯锡。至于什么算是麦肯锡,你随便找一本无聊的傻逼励志书都能翻到几条。
写完上述,我问自己,这算不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我告诉自己,千万别跳出来对此承认或者否认,如果有人觉得冯唐是葡萄,你就是酸,那你承认或者否认,都傻透了,无非越描越黑。如果有人不觉得冯唐是那葡萄的,不但懒得问你问题,也懒得翻那矫揉造作无聊摆姿势的书。
以上是我对“极力推荐”的真诚回应。想学搭建人设,冯先生跟柴小姐都是成功的经典案例,要是想努力思考些问题,独立思考,不是傻乎乎的被人煽情绪,起码得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