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会数学第六章—你拼我来猜的数学

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正文共: 34562字 386图

预计阅读时间: 87分钟

文/图:恬妈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终于更完了孩子天生会数学第六章的全部游戏,今天我用了8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整理完毕,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们。

中间停更过一段时间,是因为听到和看到了很多不尊重我个人原创成果的言行,略感悲凉。本想作罢,从此不再更新。奈何催更的朋友实在太多,想想既然开始了,那就善始善终吧。所以决定在恬恬读小学前全部更完,如果大家发现有不尊重我个人原创的行为,希望能及时告知我,多谢!

第六章,共18小节,我们一共玩了139个游戏,明细见下。本文较长,建议大家先点赞收藏,再细看。

作者认为第六章是《孩子天生会数学》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章,我颇有同感。当孩子学会数数后,很多家长会困惑,到底该给孩子继续哪一层面的数学启蒙呢?是不是该让孩子学习加减法了呢?

根据我们自己的启蒙经历,我觉得孩子学会了数数后,给孩子进行加减法启蒙之前,有必要让孩子玩一些数量的拆分组和游戏,让孩子熟悉数量的不同组合方式,理解数量的多变性。

根据书中的提示,结合我们自身的启蒙过程,在玩第六章游戏之前,建议孩子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通过目测可以迅速判断出10以内的数量,不需要点数;

2,可以从1数到10,也可以从10倒数到1,理解相邻两个数之间相差1,也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关系;

3,熟练掌握基数和序数原则,可以从任一一个数字开始数数;

4,从完整的数量中拿走一部分后,可以准确算出拿走的数量,而不是靠猜或者点数。

一,手掌中的秘密2

游戏手掌中的秘密2是让孩子通过亲手移动实物,体验物品数量的守恒性,理解数量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游戏分割线~~~~~~~

材料:小颗粒可连接积木,玻璃扁珠,A-10的扑克牌,1-20的数字卡

书中建议用通结积木,其实就是可以拼接的积木(以下简称积木)。

基础活动:

1,你挑扑克我猜数量

让孩子在扑克牌A-10中随便挑选一个数字,然后按扑克牌的数字集合相同数量的积木,并将一小部分藏匿手中,另一部分放在桌上。让孩子给家长一些小小的提示,如:比哪个数字大,奇数还是偶数等,让家长去猜孩子藏匿了几个积木。

看起来是一个瞎猜的游戏,其实是让孩子通过移动(藏匿)积木来感受数量的变化,以及数量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我们一起选数字

家长和孩子一起随机选择A-10的扑克牌,根据数字拼接想要数量的积木,然后家长和孩子将积木摆放在一起,通过目测来核实一共有多少积木。

建议话术:

宝贝,你拿了几块积木?妈妈这里是X块积木,我们把积木放在一起,你仔细观察我们俩一共拿了多少块积木?试试看,能不能立即告诉妈妈答案。

3,猜猜我有几块

家长从扑克A-10中随便选一个数字并展示给孩子看,然后集合相同数量的积木,手中藏匿若干数量的积木,让孩子根据桌上的积木数量和扑克牌,推测家长手中的积木数量。

这个游戏并没有让孩子动手参与数量的移动变换,而是让孩子通过观察现有的总量与部分,分析和计算被藏起来的部分,从而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你知道数量吗

家长用2种颜色交叉拼接积木,具体数量视孩子的接受能力自行设置。让孩子根据拼接积木的数量,目测出对应的数量,并找到相应的扑克牌与之匹配。

这个游戏旨在通过不规则的排列顺序,让孩子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数量的多变性。

扩展与延伸:

1,哪些数量可以平分(成整数)

让孩子随机抽取A-10的扑克牌,并集合对应数量的积木,然后让孩子一一进行平分,找出规律。

我们的结论是:偶数可以平分(成整数),奇数不可以平分(成整数)。如果两个奇数加在一起,就会变成偶数,就可以平分了。

2,盘子下藏了你的一半

家长随机将一个数量为偶数的积木平分,然后将一半藏在纸盘下,另一半放在桌上,告诉孩子纸盘下积木的数量跟桌上的数量一样,猜猜看,一共有多少个积木,并找出对应的扑克牌。

这个游戏可以视孩子的能力加大难度,将数量扩大到20以内,只要纸盘下能放下就可。目的是让孩子理解一半和整体的关系,以及一半和整理的规律。

3,我比你多,多X个

让孩子随机选取A-5的扑克牌,并匹配对应数量的玻璃扁珠。家长根据孩子的能力来设定游戏规则,告诉孩子家长手中的玻璃扁珠比孩子多,多X个,让孩子推测出家长手中的玻璃扁珠数量。

待孩子说出数量后,让孩子核实数量,并告诉家长自己的推算过程,让家长知悉孩子的思路。

4,我比你多X个,一共有几个

同上个游戏一样,让孩子先集合好一定数量的玻璃扁珠,家长拿更多的玻璃扁珠让孩子观察,并推算两人一共拿了多少玻璃扁珠。

这个游戏我特意设定成了20以内的数量,目的是让孩子尝试通过凑10来习得20以内加法的要领。我尝试让孩子进行多种组合,进一步体验数量的变化及凑10的乐趣。

5,10以内不规则排列的瞬间识数

我将长长短短的积木随意连接,组合成不太规律的图形,让孩子瞬间识数并说明识数方法。

对于孩子容易识错的数字,家长可以反复练习,运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来达到瞬间识数的能力。

6,根据规则搭积木

给孩子提供固定的积木,让孩子用这些积木搭建不同数量的积木。我运用了长短不一,数量不一的积木,孩子在搭建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当手中的积木无法满足搭建条件时,孩子束手无策,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点醒孩子了,给孩子一个思考方向,让孩子顺着思路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玩了20以内的积木搭建,遇到了很多困难,最终也都顺利解决了。当孩子发现还可以这么去思考问题时,会倍感兴奋,会觉得数学这么有趣。

本节的游戏一直在强化一个道理:数量不会因不同的活动而变化。无论你怎么拆分,组合,物品的数量不会发生变化,具有守恒性。而这个过程也意味着孩子开始对数字的感知逐渐转变成她自己的逻辑思考,有认知的加深逐渐转变成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部分游戏视频我会分享至微博(同名:淡定的恬妈),欢迎观看。

二,猜一猜

这是一个让孩子通过推测来理解整理与部分的游戏,喜欢猜谜游戏的孩子千万不可错过。

~~~~~~~游戏分割线~~~~~~~

材料:玻璃扁珠,两块不透明的布,数字卡,白纸,水笔

基础活动:

1,猜一猜藏了几个

准备10个玻璃扁珠,用布藏几个,将剩余的摆在桌上,让孩子根据桌面上显示的玻璃扁珠数量猜测布下面有几个,找出对应的数字卡。无论孩子答对与否,家长都需要跟孩子一起验证结果。

这个游戏首先需要孩子能目测桌面的玻璃扁珠数量,其次孩子要能根据已知数量来凑10,从而计算出隐藏的数量。对数量的敏感度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孩子尚不具备10以内的拆分组合能力,可以将数字减少到5,视孩子的能力拾级而上。

2,家长猜猜看

同游戏1的要求一样,只不过家长跟孩子的角色互换。让孩子藏几个玻璃扁珠,然后由家长来猜。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建议让孩子做主导,由孩子来表述游戏的过程和自己的思路,家长作为配合补充即可。当然,家长也可以故意猜错,观察孩子能否立即给与指正。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手藏匿,摆放来感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家长的故意猜错行为,来判断孩子对整体与部分的熟练程度。

扩展与延伸:

1,猜一猜,写算式

仍旧是10个玻璃扁珠,随机藏几个,让孩子根据桌面显示的数量写出加法算式(减法亦可,看家长怎么引导)。写完算式后,揭开布,来验证算式的准确性。

将数字卡变换成算式,除了对孩子的书写能力有一定要求外,也能通过推算与书写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算式的意义。

2,两块布藏珠子

这里用两块不透明的布来随机藏玻璃扁珠,玻璃扁珠的总量仍然控制在10个。其中一块布下面藏的玻璃扁珠跟摆在桌面的玻璃扁珠数量一致,这也是变相的告诉孩子已知2个数字,只需要推算出另一个藏在布下面的数字即可。

我玩这个游戏的初衷是为了锻炼孩子10以内连加计算,让孩子进一步熟悉凑10的不同组合。该游戏孩子需要计算2次,首先计算两个一样多的玻璃扁珠一共有几颗,其次再考虑若要凑够10个,还差几颗。如果孩子心算吃力,可以让孩子把算式或者数字写下来,这样有助于孩子计算和理解。

另,家长也可以试试5+5+0的组合,看看孩子能否理解藏了0个的含义。

3,用手藏珠子

这是一个即兴发挥的游戏,将布换成了手,我将10个玻璃扁珠藏在手下,通过晃动随机漏出几个玻璃扁珠,让孩子猜一猜我手里有几个玻璃扁珠。

这个游戏一方面考验孩子对10以内数量的目测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孩子对10以内各种数字组合的熟练程度(微博上传了视频),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玩一玩,并且随时都可以玩起来。

本节的游戏同上一节“手掌中的秘密2”看起来比较类似,都是通过移动数量来感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对孩子而言,只要形式有变化,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游戏。尤其是让孩子通过观察来猜,更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主动的去思考各种可能,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家长值得一试。

三,洞中的小熊

这个游戏是通过两个孩子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对数量的计算和推测,从而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过我今天分享的游戏跟“洞中的小熊”这个主题毫无关系。

~~~~~~~游戏分割线~~~~~~~

材料:小猪佩奇玩偶,圆点卡,不透明盒子

书中建议用3-10只颜色相同的小熊,我根据家中现有的道具,结合书中的游戏规则,用“小猪佩奇玩偶”代替了小熊,同时调整了故事内容。从结果看,从孩子感兴趣的主题出发,无论采用什么道具,都能达到游戏的目的和意义。

基础活动:

1,清点人数及晨谈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小猪佩奇的玩偶,其中有个标志性的人物—羚羊老师,所以故事内容就设计成了在幼儿园上课的情节。

首先从每日的清点人数开始,让孩子清点一共有几个动物来上课了,其中男生多少,女生多少,有没有请假的动物。

晨谈的内容建议家长为主孩子为辅,主要涵盖今天的天气情况以及一天的课程安排。家长可以按照时间节点来描述具体的安排,并让孩子补充是否有遗漏。

这个环节的游戏主要是为后续游戏进行铺垫,同时让孩子有一个仪式感,让她明白今天的游戏会跟幼儿园的活动有关联。

2,教室里还有几只动物

根据课程安排,羚羊老师的数学课结束了,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羚羊老师建议小朋友们出去晒太阳,但只有佩奇和乔治走出教室去晒太阳。

在此故事基础上,让孩子推测教室里(盒子里)还有几只动物?

这个游戏是让孩子在清楚总量的前提下,根据部分数量,推测剩余部分数量的游戏,也是一个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游戏。

玩这个游戏时,若孩子有兴趣,可以让她列举1~3点动物们不肯走出教室的原因,既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也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3,陆陆续续做运动

到了户外运动时间,羚羊老师要求做完功课的小动物可以去操作做户外运动。

首先羚羊老师自己先到了操场,此时教室里还有多少个小动物呢?让孩子推测教室里的人数并找到相应的圆点卡。

接着,又有两只小动物做完功课走出了教室,此时教室里还有多少个小动物呢?让孩子再次推测教室里的人数并找到相应的圆点卡。

这个时候,如果孩子计算有困难,或者不具备心算能力,可以让孩子将计算公式写出来,从而推测教室里的人数。

接着,又有三只动物做完功课走出了教室,此时教室里还有多少个小动物呢?户外一共有几个小动物呢?

同样的,让孩子找出对应数量的点卡,并写出计算公式。

上述游戏作为一个完成的故事情节去表述,具体的人数可以随时调整。注意让孩子观察人数的变化及计算公式的书写方式(因为我们喜欢做连加计算,所以全部采用了连加的计算公式,也可以让孩子尝试连减算式)。

扩展与延伸:

1,开放日的家长

增添几个小猪佩奇成人玩偶,代表有很多家长前去幼儿园参加开放日活动。让孩子清点人数,一共来了几个家长?一共有多少个动物?哪些小动物的家长没来?

这是一个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游戏,由于总数超过10,所以我们的重点在数数游戏上。

我让孩子通过凑10来清点人数,并要求孩子至少采用3种方法来凑10。其实就是让孩子不断的变换队形,从而达到凑10的目的,得出最终的结论。

这个数数游戏看似简单,实则是通过家长的引导,迫使孩子学会思考凑10的各种组合,打破思维的局限,勤于思考,主动思考。

2,给小动物分组

幼儿园开放日主要向家长展示各个活动区域的风采,请小朋友给小动物们分组吧,每组至少2人,可以有几种分组方式?

不得不说,增加了故事情节的数学游戏顿时变得生动有趣,尤其是结合幼儿园的活动,孩子更觉得身临其境,有趣万分。简单的分类游戏,也因为带有幼儿园滤镜,变得生动活泼。

我们首先按照小动物的衣服颜色进行分类,并写出了分类算式,然后按照动物头的颜色不同再次进行分类,并写出了分类算式。也可以按性别,或者让孩子给每个动物设定一些兴趣爱好进行分类,总之,言之有理即可。

随着课程的结束,一天的幼儿园活动也落下帷幕,小朋友们高高兴兴的回家了,今天的数学游戏也到此结束。

本节游戏,我采用了特定的场景—幼儿园,从而建立孩子对游戏的期待与兴趣,从参与程度而言,孩子兴趣颇浓也愿意为出谋划策,并且孩子还会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一天行程给与“合理化建议”。

从游戏效果而言,游戏均从孩子的亲身经历出发,与现实紧密结合,孩子的认同度较高,从而游戏的配合度和主动性也非常高,有效的保证了游戏质量,并能通过主动思考,寻找对策。

总而言之,幼儿园开放日的主题游戏孩子很喜欢,我也很喜欢,孩子有收获,我也颇有成就感。

四,晃动盒子

这个游戏是通过推测的方式来理解数字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数数,记录等方式为加减法进行铺垫。

~~~~~~~游戏分割线~~~~~~~

材料:带盖子的不透明盒子(纸盒,铁盒均可),榉木块,白纸,彩笔

书中建议用带盖子的不透明纸盒,为了便于擦写数字,我用了铁盒。盒子中的游戏物品我用了不同颜色的榉木块,便于孩子识别和判断。

基础活动:

1,数量和数字是否一致?

在盒盖上写一个数字,然后在盒子中装入颜色不限的榉木块若干个,数量可以跟数字一致,也可以不一致。晃动盒子,打乱顺序,然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点数,目测均可)来判断榉木块的数量和数字是否一致。

如果数量比较多,可以让孩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好榉木块,便于清点核实数量。

这个过程既能考验孩子数与量的统一,也能观察到孩子核实数量的方法有几种,便于后续查缺补漏。

2,猜猜看,另一种颜色的榉木块有几个?

同游戏1一样,在盒盖上写一个数字,盒子中装入两种颜色的榉木块若干个,在白纸上标出其中一种颜色的数量,晃动盒子,打乱顺序,让孩子推测另一种颜色的榉木块有几个?

我们10以内的数量计算已经比较熟练了,所以我将数字扩大到了20以内,通过提升难度来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出现推算错误的时候,家长不必大动肝火,帮助孩子找出推算错误的原因所在,一步步帮助孩子理解稍大数字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无论孩子推算的结果是否有误,家长都要跟孩子一起验证推算结果,帮助孩子分析计算思路,查找原因,这一步很关键。

扩展与延伸:

1,画圆圈记录和推测数量

同样将颜色不同的若干个榉木块放入盒中,并在盒盖上写出与之对应的数字。然后在白纸上按榉木块的颜色分别画出10个空白方格,代表相应颜色榉木块可能存在的数量。家长先告知其中一种颜色榉木块的数量,让孩子在对应颜色的方格里画圈,表示有相应数量的该颜色榉木块。接着让孩子根据盒盖上的数字,结合手中的表格,来计算另一种颜色的榉木块数量。

这个游戏通过数字和实物的对应,让孩子进一步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加减法的前身。熟悉十格阵的孩子,会很容易计算出对应的结果。

该游戏建议不超过两种颜色,但可以尝试多玩几次不同大小的数,旨在让孩子熟悉20以内数字的组合拆分。

2,20以内数字的多种组合

为了熟悉20以内的数字组合,我设计了这个发散思维的小游戏。盒子里装好若干个榉木块(颜色随意),盒盖上写上对应的数字。晃动盒子,让孩子听一听这么多榉木块的声音是大还是小。接着,打开盒子,让孩子清点数量。

这个游戏的重点是让孩子一边尝试按不同的组合拆分数字15,一边记录拆分结果。我按照每行3个的方式摆好了15块榉木块,让孩子自己思考,在尽量不改变榉木块位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计算出15个这个结果。每想到一个方法,就写出对应的计算公式。

这种游戏方式,能让孩子发散思维,不局限于某一种惯性思考模式,而忽略其他的计算方式。个人觉得非常能锻炼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也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恬恬一共写出了5种计算方式。这些计算过程都是她自己能目测的数字范围,所以她觉得比较容易。

3,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数字之凑10

我假设紫色榉木块代表数字1,红色榉木块代表数字2,然后将合计数量为10的两种颜色榉木块放在盒内,告知孩子其中一种颜色的数量,比如红色有3个,即2+2+2=6,那么代表1的紫色榉木块共有几个才能凑够10?

这个游戏有点绕,孩子可能不太好理解,可以让孩子通过在纸上画圈的方式,罗列出3个红色表示数字几,从而推测出凑10所需要的紫色榉木块。

让孩子接触这种游戏,也是为以后的等量代换打基础,便于理解。

4,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数字之求和

同游戏3一样,仍旧假设紫色榉木块代表数字1,红色榉木块代表数字2,在盒子中装入若干榉木块,晃动盒子后,让孩子计算盒子中一共装了数字为多少的榉木块。

这其实也是一个加法游戏,只不过稍稍加大了难度,对于4-5岁的孩子而言,难度不算大。只要孩子能理解同样是榉木块,因为颜色不同,所以代表的数字不同即可。

明白了游戏规则,按照对应的数量相加就可以了。顺便还能掌握3个2等于几,4个2等于几?从而发现原来这就是偶数的排列规律。当孩子能发现这些数字的奥秘,枯燥的数学游戏也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5,五颜六色的榉木块求和

我在盒子里装了4种颜色的榉木块,数量控制在20以内,然后将其中3种颜色的榉木块数量写在白纸上,让孩子推算第4种颜色的榉木块数量。

这是一个包含连加和减法的数学游戏,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如果没有熟练的凑10基础,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但若孩子掌握了计算规律,也会很容易就推算出相应的答案。

我们先后玩了好几次,我每次都会变换数量,满足不同的凑10规则,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规律,找出答案。后来,孩子忍不住想要难倒我,也给我出了一个相似的游戏。可以看得出,孩子还是很照顾老母亲的智商,一目了然的凑10,生怕老母亲想不出答案。

本节游戏,我采取不同的数字呈现方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巩固10以内加减法,以及凑10法在20以内加减法中的灵活运用,进一步理解数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深对数字的拆分与组合。通过多变的方式,适当的提升难度,达到孩子学会主动思考,勤于思考的目的。

五,牙签阵

这个游戏是用固定数量的牙签来组合和变换图形,通过不断创造图形的过程,让孩子体会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创造的乐趣。

~~~~~~~游戏分割线~~~~~~~

材料:木质牙签,数字卡,点数卡,积木,彩泥

若担心年龄小的孩子会用牙签弄伤他们,可以用棉签,小木棒,火柴棒,咖啡棒等较为安全的棍状材料。

基础活动:

1,用牙签组合形状

让孩子在1-10数字中随机抽取一个数字卡,根据卡片的数字挑选对应数量的牙签,然后用这些牙签组合各种形状。

之所以让孩子在1-10的数字中选择,一方面考虑孩子初玩牙签,充满新鲜感,需要熟悉和适应,另一方面也是考虑让孩子从简单的图形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的图形。

2,用牙签组合图形

同游戏1一样,当孩子黔驴技穷,用牙签再也拼不出形状时,就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用牙签拼图形吧。

起初,孩子可能摸不着头脑,会受限于形状的思绪中,家长就要带动孩子去思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有哪些事物是可以用手中的牙签拼出来的,慢慢的帮孩子打开思维的大门,帮助孩子寻找灵感。

扩展与延伸:

1,数字卡和点数卡的组合

玩完了基础游戏,孩子可能会非常热衷于用牙签组合图形。这时,家长可以用数字卡和点数卡结合,让孩子计算总数后再挑选对应数量的牙签,来组合图形。

我们随机抽取的数字卡和点数卡总数为12,用12根牙签组合图形,一开始我跟孩子都没什么思路。恬恬看到书上的单词“math”,试着用牙签去拼,很凑巧,刚好能拼出这个单词。随后,我让她记录每个字母所用的牙签并计算数量,不经意间又巩固了一次凑10的计算方法。

2,点数卡和点数卡的结合

为了让孩子体验更大数量的图形组合,我用固定的点数卡10和随机5以上的点数卡,让孩子尝试用更多的牙签组合图形。

由于数量超过10,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计算结果和挑选牙签,尽量不用点数的方式,凑10或者直接加均可。

我们挑选出的数字为18,随着数量的增大,组合图形的难度也加大了,孩子有些不知所措。我在绞尽脑汁思考之际,恬恬突然有了灵感,她要拼成语(因为最近听了很多成语故事),玩数学游戏时能顺便复习语文知识,我觉得这个创意非常好,当即支持孩子用牙签组合成语故事。

能猜出恬恬拼了哪些成语吗?

3,用牙签拼数字

让孩子用牙签拼时钟上的数字,我给恬恬看了看电子钟的数字字体,让她用牙签拼出1-10的数字。

拼完后,可以让孩子观察总结,哪个数字用的牙签最少,哪个数字用的牙签最多,哪几个数字用的牙签一样多。(忘拍全图了,大家自行脑补吧)

4,移动牙签,变成另一个数字

这个游戏类似移动火柴的游戏,我们平常接触的少,所以恬恬没有什么思路。我引导她如何把“2”变成“3”?需要移动几根牙签?如何把“2”变成“5”,需要移动几根牙签?

让孩子仔细观察,尽量让孩子自己思考。

5,用牙签做立体图形

我挑选了三块不同形状的积木,跟孩子一起用牙签和彩泥组合成立体图形。牙签非常容易弄伤手,所以家长务必要确保孩子的安全。

我们从没搭建过立体的图形,所以这也是恬恬第一次玩这样的游戏。我们一边摸索,一边思考,找到窍门后,孩子就觉得容易多了。

拼好后,我让恬恬观察,每个立体图形一共有几个面,哪几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再数一数有几条边,我们用了几根牙签等等。

观察结束后,我让恬恬试着变换这些立体图形,让她自己动手,感受到图形变化带来的快乐。

本节游戏,我们用牙签组合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和图形,从简单形状入手,逐渐过渡到复杂图形,最终到组合立体图形。通过变换数量组合方式,来体验数字带来的乐趣,通过图形的变化,来体会图形带来的空间感。

六,多米诺牌

多米诺骨牌(domino)是一种用木制、骨制或塑料制成的长方体骨牌,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牌九”。“多米诺牌”本身是通过规则码放而达到连锁反应的一种骨牌游戏,考验玩游戏者的耐心,体力和意志力,而本书中仅借用“多米诺”骨牌来帮助孩子理解数字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高数感。

~~~~~~~游戏分割线~~~~~~~

材料:牌九(多米诺亦可),数字卡,点数卡,彩纸,白纸,笔

特殊时期,为了减少外出,我用纸板自制了两套牌九。

基础活动:

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由于我们没有接触过牌九,所以首先让孩子熟悉游戏道具,按照点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序。若孩子接触过牌九或多米诺牌,可忽略此游戏。

孩子第一次接触牌九,充满新鲜和陌生感,所以熟悉游戏道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后续游戏的顺利进行。

2,对骨牌分类

排序结束后,对骨牌进行点数分类,让孩子观察和描述这套骨牌的特点。

分类的目的是让孩子熟悉这套骨牌中各种点数的骨牌各有几个,后续会涉及到凑数游戏。

3,根据点卡找骨牌(10以下)

随机抽取一张点卡牌,让孩子目测点卡牌的数量,并找出对应的骨牌。

这也是一个熟悉骨牌的过程,家长可以在排好序的基础上让孩子找对应的骨牌,也可以打算顺序。总之,熟悉骨牌的过程一定不要忽略,否则,后续游戏难度加大,孩子不熟悉骨牌,会产生畏难情绪。

4,根据点卡找骨牌(20以内)

用两张点卡凑出一个20以内的数,让孩子找出能凑出该数字的骨牌。

熟练了10以内的数字计算后,可以将难度提高至20以内,通过孩子配对凑数的过程,熟悉20以内的凑数方法。

扩展与延伸:

1,两张骨牌比大小

家长跟孩子随机挑选一张骨牌,翻开后比点数大小。建议以孩子能立即做出判断为目标,培养孩子对骨牌的熟悉程度和对数字大小的敏感程度。

提示:建议“随机”挑选的骨牌点数比较接近或者点数排列类似。

2,两张骨牌求和

家长根据孩子的计算能力,挑选2张适合孩子现阶段计算水平的骨牌,让孩子找出求和后的骨牌。

牌九中最大的骨牌为12,若两张骨牌点数超过12,可以让孩子口述结果。

3,关于9的骨牌计算

我特意选择了数字9,让孩子通过骨牌组合来计算9跟其他数字的求和结果。

该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体验进位加法的凑10方法,总结计算规律。通过骨牌的实物形式,理解进位加法的意义。

4,九宫格横竖斜求和都等于15

九宫格游戏是一款很有趣味的数字游戏,如果孩子已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法,可以让孩子尝试挑战九宫格游戏。

这次我们玩的是九宫格横竖斜求和都等于15,中间的数必须是5,其他8个点的数可以变换,一共有8种形式。家长可以先给出3个点的数,让孩子逐一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待孩子玩熟练后,试着让孩子给家长也出一道九宫格,检验孩子的理解程度。

5,找到另一半

我根据孩子20以内加法掌握情况,选取了几个孩子掌握不熟练的数字卡,先给出一张骨牌,让孩子找出另一张骨牌,使得两张骨牌的结果等于数字卡。

这算是一个定向熟悉数字拆分组合的过程,主要以孩子不熟练的数为游戏目标,通过多种组合拆分,从而达到对该数字的熟练掌握。

6,21点

为了让孩子的加法有一点突破,我跟孩子一起玩了“21点”的游戏。我跟孩子每人随机分12张骨牌,然后两人先后出牌凑足点数为21,凑足即可重新开始下一轮,最终谁手中的牌先出完谁就赢。

一开始玩,孩子可能觉得21这个数字太大了,不会凑。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起计算,让孩子熟悉组成21的组合有哪些,逐渐孩子就能找到规律,发现游戏的乐趣了。

7,bingo骨牌游戏

按照书中的图示,打印一张bingo图,让孩子自己摆放骨牌至bingo图中,位置随意,骨牌数字建议稍微难一些,不要放太简单的数字。

家长准备一些主叫卡,上面写上B2,I5,G3等字母和数字的组合,让孩子按照主叫卡的提示,找出对应的骨牌,并写出骨牌的点数。

8,bingo数字骨牌游戏

我用彩纸重新做了一份骨牌,一边是数字,一边是圆孔,同游戏7一样,随机摆放在bingo图中,让孩子根据主叫卡的提示找出对应的骨牌,写出骨牌的点数。

这个游戏较骨牌略有难度,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调整骨牌的难度。

9,数字骨牌找规律

我用彩纸做数字骨牌时,特意把相同颜色卡纸的骨牌做成了3的倍数。我挑出这些数字骨牌,粘贴在白纸上,让孩子写出对应的点数,然后寻找规律。

孩子并没有找到规律,我写出了3+3+3+3…的算式,让孩子根据结果来寻找规律,虽然孩子并不理解倍数的概念,但仍然理解了这些数都是+3的结果,也能根据这一规律推算出后面将会出现的数字。

10,数字骨牌找同伴

将相同点数的数字骨牌打乱顺序贴在白纸上,让孩子计算结果,并将结果一样的连线,使数字骨牌不孤单。

最终所有的数字骨牌都有了归宿,我觉得我辛苦做数字骨牌还是值得的。

本节游戏,我们用牌九这一古老的民间游戏,带给孩子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体验,数字的整体与部分,不仅仅局限于相同的点数形式,也可以是数字和点数的组合,多个数字的组合等。熟练掌握数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加减法计算速度,发现数字的组合规律,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数字。

七,工作垫纸

这是由玛丽.巴拉塔洛顿在关于“数学表征”的经典游戏活动中设计的,通过制作大量的风景情景游戏,帮助孩子强化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利用场景特征,让孩子学会从整理和局部出发,去理解和表达整理与局部的关系。

~~~~~~~游戏分割线~~~~~~~

材料:有风景图片制作的垫纸,扑克牌,数字卡,玻璃扁珠(其他小物品亦可)

所谓的工作垫纸,就是用各种风景图片制作而成的“背景纸”,用来模拟不同的风景。我们用卡纸自制了工作垫纸,孩子非常享受制作场景的过程,也很乐意效劳。

(能猜出我们设计的场景是哪些吗?)

整个游戏玩下来,我觉得工作垫纸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让孩子有仪式感,可以迅速切换到对应的场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游戏趣味性,虽然会有重复的动作,但因场景的变化,孩子会持续保持新鲜感。

基础活动:

1,在不同的工作垫纸的两个区域安排相同数量(10以内)的玻璃扁珠,

让孩子在4-10的扑克牌中随意抽取一张,并将等同数量的玻璃扁珠分别安排至四张工作垫纸上。

玻璃扁珠的摆放有2点要求:

A,玻璃扁珠必须在工作垫纸摆放成2个部分;

B,四张工作垫纸的摆放组合不可以重复。

这个游戏其实是数字4—10的拆分和组合,我没有选20以内的数,主要是考虑到孩子对新游戏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从简单的开始,更有利于产生成就感,建立兴趣。

需要提醒一点,该游戏从头至尾我只做了更换工作垫纸的动作,其他都由孩子自己完成,包括排除是否重复摆放,让孩子独立思考和做出判断,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依赖的心理,建立自信心。

2,在不同的工作垫纸的两个区域安排相同数量(20以内)的玻璃扁珠

同游戏1一样,让孩子在11-20的数字卡中随意抽取一张卡片,并将相同数量的卡片摆放在不同的工作垫纸上,摆放要求不变。

这次我将数量控制在了10以上,20以内,并刻意的给孩子提供了10粒红色的玻璃扁珠,6粒蓝色的玻璃扁珠。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摆放的过程中,能一眼凑10,熟悉并习惯用凑10来理解20以内数的组合。

扩展与延伸:

1,在不同的工作垫纸的三个区域安排相同数量的玻璃扁珠

同样是让孩子随机抽取一张数字(视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10以内或20以内的数字),将与该数字数量相同的玻璃扁珠安排在不同工作垫纸的三个区域内,同样不允许重复组合。

这个游戏的目的仍是让孩子熟悉10以内或20以内不同数量的组合,只不过将组合形式扩大到3个,也是提升数感的一种方式。

2,藏起来的是几?

选择一张数字卡,并将等量的玻璃扁珠摆放在工作垫纸上,将其中一个区域的玻璃扁珠用纸覆盖,让孩子根据数字卡和另一区域已知的玻璃扁珠,推算藏起来的玻璃扁珠有几个?

这是一个减法游戏,考验孩子的逆向思维,非常适合对减法不熟练的孩子。家长可以在陪玩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孩子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推算出结果的,从而对比较薄弱的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家长可以将一个数字分不同的组合安排在四张工作垫纸上,目的是让孩子熟悉不同的组合,锻炼减法的熟练程度。

3,哪个区域玻璃扁珠多,多几个?

在不同的工作垫纸的两个区域摆放数量比较接近的玻璃扁珠,让孩子目测哪个区域的玻璃扁珠多,多几个?

其目的是让孩子进一步熟悉数与量,能通过肉眼区分数量的多少。

4,根据工作垫纸的玻璃扁珠,找到合适的算式

在工作垫纸的两个区域摆放若干玻璃扁珠,在小卡片上写好算式,让孩子根据工作垫纸上的玻璃扁珠分布情况,寻找与之匹配的算式。

这个游戏是为了让孩子在熟悉实物的基础上,代入对应的算式,从而将体验和算式符号相结合,更加深刻的理解加减法算式。

本节游戏,我们通过自制工作垫纸,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场景带入不同的游戏体验,通过摆放,移动,计算以及匹配等方式,熟悉数字的不同组合方式,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加减法,巩固了对数量的熟悉程度。

八,共有多少

从游戏名字看,似乎是一个求和的加法游戏,但实际上,这不单纯是一个加法游戏,还涉及到孩子的数数策略以及具象数量跟抽象数字之间的转换。低龄的孩子可以将其看做5以内或10以内的数数及加减法游戏,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玩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游戏。

~~~~~~~游戏分割线~~~~~~~

材料:数字1-10的扑克牌,纸杯,雪花片(其他可以计数的小物品均可)

基础活动:

1,根据扑克牌的数字数出对应的雪花片

让孩子在洗好的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扑克牌,并根据扑克牌的点数将对应数量的雪花片放入纸杯中。

低龄的孩子可以将扑克牌的数字控制在5以内或者10以内,具体视孩子的实际情况自行酌定。

这个环节看起来就是一个逐一点数的过程,不过我们也可以给孩子稍微增加一点难度。比如2个2个数,或者5个5个数等,从而巩固孩子的数数能力。

2,再抽取一张扑克牌,并数出雪花片

家长或者另一个小朋友再随机抽取一张扑克牌,并将对应数量的雪花片放入杯中。

同游戏1一样,仍是抽扑克牌,放雪花片的过程,点数的过程同样可以灵活多变。建议家长跟孩子一起配合玩这个游戏,既能增加更多的游戏互动,也顺便培养亲子关系。

3,猜猜杯中共有多少

前两步的数数仅为游戏的铺垫,计算杯中共有多少雪花片才是该游戏的核心。以我们随机抽取的数字为例,我们的游戏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先让孩子猜猜看,杯中有多少个雪花片。

这一步主要考验孩子的口算能力,不管孩子能否口算出正确答案,家长都可以鼓励孩子尝试口算。

第二步:取出所有的雪花片,验证口算结果。

有了前面的口算过程,孩子对结果的正确性会非常期待。这时候再取出所有的雪花片,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计算共有多少。

恬恬采用了凑10的方法,来计算8+9=17的过程。这个方法一目了然,很清晰。

第三步: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除了凑10法外,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再思考一种计算方法,让计算结果呈现的简单又醒目。在我的提示下,恬恬调整了雪花片的摆放方式,使其变成每行4个,共4列的正方形,这样4个4刚好就是16个,另外多出一个就是第17个。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数数策略发生变化的过程。让孩子按照4个一组进行数数,当不够4个时,就用接着数的方式,从而清点出总量。

上述游戏,即有数量和数字的对应,也有数数策略的变化,还有加法的凑10,一举三得,值得花时间去玩。

扩展与延伸:

1,掷骰子求和

同基础活动一样,让孩子先掷一粒骰子,并将对应数量的雪花片放入纸杯,第二次掷两粒骰子,并将对应数量的雪花片放入纸杯。两次过后,让孩子口算出纸杯中雪花片共有多少。

如果家长觉得3粒骰子对孩子有难度,可以减少数量或者用指尖陀螺等方式,降低难度。

因为3粒骰子最大集合数字是18,在我们口算能力范围内,所以我采取了3粒骰子。如果你还想增加难度,可以再增加骰子。

同样,3粒骰子的组合带来了无数可能性,所以这个游戏我们玩了很多次,权当锻炼孩子的口算能力了。

2,家长跟孩子一起掷骰子

首先由孩子掷2粒骰子,并将对应数量的雪花片放入纸杯中。

其次,家长掷2-3粒骰子,注意,骰子的点数不要让孩子看到,并将对应数量的雪花片放入纸杯中。

第三,计算骰子数量

家长自己计算出纸杯中雪花片的数量,并将结果告诉孩子,让孩子根据自己掷骰子的数量以及总量,计算家长掷骰子的数量。

第四,待孩子口算完毕后,家长跟孩子一起拿出雪花片,验证计算结果。

这是一个减法游戏,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协助。如果孩子觉得太难了,家长可以通过减少骰子来降低难度。

3,根据总量计算部分

因为减法是很多孩子的薄弱环节,所以今天的尤其我安排了很多减法游戏。而此环节根据总量计算部分,则更是简单粗暴的减法游戏了。

首先,15以内的减法游戏。

告知孩子雪花片总数为15片,其中一部分散落在桌面,其余部分已放入纸杯,请孩子根据桌面的雪花片数量,计算杯中的雪花片数量。

如果孩子不能口算出结果,可以让孩子将算式写在白板上,用自己的方式计算出结果,再取出雪花片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15以内的减法,可以用破十的方法计算。同样的,在孩子验证结果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多用几种数数策略。

其次,20以内减法游戏。

告知孩子雪花片总数为20片,其中一部分散落在桌面,其余部分已放入杯中,请孩子根据桌面的雪花片数量,计算杯中的雪花片数量。

20以内的减法,大部分孩子是不能立即口算出结果的,尤其是涉及到退位的减法。可以让孩子用白版计算出结果,再拿出雪花片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为什么一定要有自己计算的过程,因为只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果,才能让孩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而验证的结果与自己的计算结果相一致时,成就感和自信心也随即建立了。

本节游戏,通过数与猜的,数与算,猜与算等几种互动方式,让孩子进一步理解整理与部分的关系,巩固孩子的数数策略能力,以及让孩子学会理解和思考总量,减数和被减数之间的关系。如果孩子的减法比较薄弱,可以多玩本节游戏。

九,看不到的物品

这个游戏通过遮挡部分数量的物品,让孩子结合整体的数量来计算或猜测遮挡的数量。该游戏与其说考验孩子对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理解,不如直白的说是考验孩子的加减法计算能力。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有针对开展游戏。

~~~~~~~游戏分割线~~~~~~~

材料:玻璃扁珠(硬币亦可)扑克牌,数字卡,牌九,自制硬纸板

书中对硬纸板的要求是10cm*20cm,右边一半为10cm*10cm,中间可以折叠。

家里刚好有闲置的硬纸板(便签封皮),我就直接充当道具了。

基础活动:

1,10以内猜猜看

让孩子在1-10的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并将对应数量的玻璃扁珠放在硬纸板左侧。随后,我让孩子转过头去,将若干玻璃扁珠推到了遮挡板下,然后,让孩子根据左侧已知的玻璃扁珠,推测(或计算)遮挡板下的玻璃扁珠数量。

由于我们一开始选取了10以内的数字,所以很容易就能计算出藏起来的数量。

如果孩子有兴趣,也可以由孩子来完成藏起来的环节,家长配合猜测。多一些亲子互动,增加游戏趣味性。

2,20以内猜猜看

同游戏1一样,仍是抽扑克牌,放小物品的过程,考虑到玻璃扁珠数量太多,容易暴露,所以小物品我替换成了牌九。

我们在玩这个游戏时,恬恬起初用了她最擅长的方法,即9加几等于17呢?她不假思索就说出了答案。我建议恬恬试着用减法心算结果,看能否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她一边计算,一边描述步骤,我在旁观察。最终两次计算结果完全一样,那么,最终的答案验证过程只是对她前期计算的肯定。

这个游戏其实是一道减法题,而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并擅长做加法计算,一旦涉及逆运算,也会将其转换成加法后,再做计算。所以我鼓励孩子用减法计算,帮助她克服畏难情绪,调整她的思维习惯,并通过结果验证来帮助她提高自信。

该游戏的基础模式主要通过总量和已知量,计算隐藏量。孩子无论用加法还是减法的方式计算,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扩展与延伸:

拓展部分,我着重从给孩子提供的信息出发,变换不同的角度,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发散思维,喜欢思考。

1,两个数字一样大,猜猜看是几

同基础活动一样,我提前选择一个偶数,在硬纸板上左右两侧放该数二分之一的牌九,左侧裸露部分也将牌九正面朝下。

给孩子提供这样的信息:左右两边牌九的数量加起来等于中间的数字卡,左右两边的牌九数量一致。

当孩子回答出正确答案时,家长可以顺势给孩子科普“一半”或者“二分之一”的概念,丰俭由人,家长自行定夺。

我们在玩这个游戏时,我简单的科普了二分之一的概念,结果,恬恬问了我很多与之有关的问题。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若有兴趣,家长普及的深入一些也无妨。

2,三个数字一样大,猜猜看是多少

为了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我增加了一个遮挡板。这也意味着,对孩子而言,计算的过程将增加到三个数。

我选择了牌九中的6,并在其他两个遮挡板下也放了6。

给孩子提供这样的信息:这三个数字一样大。现在需要孩子计算总数是多少。

孩子计算完毕后,家长可以帮孩子总结一下:3个6相加等于18。这也是为以后的乘法学习做准备,不管孩子理解多少,至少孩子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来强化6+6+6=18的结果。

3,猜猜看,遮住了几

我选了20以内的数字卡,三张硬纸板上随机放了与之数量一致的扑克牌,遮住了其中的一个硬纸板,让孩子根据现有数字,计算遮住了几。

原本我比较担心孩子心算20以内减法会有困难,所以我特意放了扑克牌,方便孩子在计算过程中用图片做参考。但后来我发现孩子对数字比较敏感,不借助扑克的图片,也可以完成计算,所有后面的游戏我全部换了牌九。

4,有规律的数字,猜猜看,遮住了几

将三张牌九设定成有规律的数字,其实会有很多有趣的组合,我仅列举我们玩的特别开心的几个游戏。

1)我比你多2个,我们一共是多少

将三张硬纸板上的数量设定为+2的规律,即第二个数字比第一个数字多2个,第三个数字比第二个数字多2个,那么三个数字之和是多少?

在不借助纸笔的情况下,让孩子试着心算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观察孩子的计算方式及习惯,后续再帮助孩子克服薄弱环节。

2)我们是你的一半,我们一共是多少

仍是三个硬纸板,其中第二个和第三个硬纸板的牌九数量等于第一个硬纸板牌九数量的一半,请问三个数字之和是多少?

这个游戏既有对前面“一半”的巩固,也有三个数的求和,一举两得。

3)我们三个是相邻数,我们一共是多少

三个硬纸板的数字为按顺序摆放的相邻数,现已知中间的数字,请问三个数字之和是多少?

这既是加法,也是复习相邻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会有两个相邻数,一前一后的数字都是它的相邻数。理解了这一点,再做加法计算就很简单了。

4)我们两个是相邻数,我们是几?

在已知三个牌九总数的前提下,第一个硬纸板的牌九数字公开,让孩子计算其余两个遮挡板下的数字,两个数字为相邻数。

有了上面游戏的提示和基础,这个游戏玩起来就没那么难了,孩子可以在两两相加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答案。

本节游戏,在道具不变的情况下,让孩子不断挑战计算难度。如果游戏本身趣味性不够的话,孩子很可能会审美疲劳而不愿意继续玩下去。所以我一直在调整游戏的呈现方式和提问方式,让孩子在变化多样的组合中,提升计算能力,理解总数与部分的关系,提高自信。

十,掌中游戏1

该游戏用到了一个由玛丽.巴拉塔洛顿设计的多/少的旋转陀螺,通过多或少的数量体验,给孩子传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信号—并非只有“多”才是最好的。所以家长跟孩互动时,可以适时调整游戏规则,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并深刻体验到多与少的不同以及所带来的乐趣。

~~~~~~~游戏分割线~~~~~~~

材料:带指针旋转盘(或旋转陀螺),一盒小物品,自制记录纸

我按照自己设计的游戏做了几份记录纸,具体如下:

1,一行十格(即十格阵),共五行的记录纸两张,分别为玩游戏双方各自使用;

2,一张记录玩游戏双方数据的记录纸;

3,一行二十格,共五行的记录纸两张,分别记录游戏双方的“多与少”数据。

所有的记录纸在后面游戏中均有图片,不清楚记录纸排版的请继续往后看。

基础活动:

1,熟悉十格阵记录纸

因为是我提前设计和打印好的记录纸,所以孩子并不熟悉记录纸的排版及数量,所以第一步,让孩子自己观察和清点十格阵记录纸的排版及总格数。

如果对十格阵比较熟悉的孩子,或许不需要清点格子数量,稍作观察就能明白这是十格阵,一行十格格子,有几行就表示一共有几十个格子。

2,抓一把小物品,用十格阵清点数量

在设计游戏时,我本打算放一些更柔然,更小巧的小东西,后来觉得让孩子感受到“抓握”的满足感,可能硬一些的小物品更合适,所以我全部换成了略硬一些,更有质感的小物品。事实证明,孩子更享受抓“有感觉”的小物品,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多与少的感官刺激。

让孩子抓一把小物品后,用十格阵记录纸来清点具体的数量。孩子其实挺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她“狠狠”的抓了一把小物品,然后不用数,摆一摆,就能看出来数量,孩子对此很有成就感。

家长抓小物品的多少,建议以孩子的数量多少而做调整。家长参与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游戏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所以家长有目的的配合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3,将清点结果如实写在记录纸上

我让孩子自己记录数据有两方面考虑,一是让孩子学习怎样如实记录数据,二是通过记录数据,来观察数据之间的联系,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

4,比较游戏双方的数据和实物,谁多?多几个?

双方数据记录好后,孩子应该就能分辨出谁抓的多,谁抓的少。这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思考多了几个的问题。如果孩子不会计算,可以将游戏双方的十格阵摆在一起,让孩子比较双方的数量,通过观察,即便不会计算,也能目测多了几个。

上述游戏可以反复多玩几次,每一次都鼓励孩子比上一次抓更多的小物品,从而将游戏的数量范围扩大到更多。

扩展与延伸:

1,用多/少旋转陀螺来比一比

我本来想做一个多/少旋转陀螺,后来发现家里有替代品,orchard的桌游里有一个带指针的旋转盘。于是,我跟孩子设定好游戏规则,旋转盘里的奇数数字表示多,偶数数字表示少。

同基础游戏一样,游戏双方先各自抓一把小物品,用十格阵清点数量,比较双方的数量。然后转动旋转盘上的指针,最终指针停在数字几,即在记录纸上画出多几个或者少几个数量的圆圈。

比如,我跟恬恬抓玩小物品后,恬恬抓了25个,我抓了20个,通过十格阵对比观察,恬恬比我多5个,我比恬恬少5个。

转动旋转盘后,指针落在了数字3上面,即表示需要在抓物品多的一方的记录纸上画出多出的数量的圆圈,即5个圆。

这个游戏可以反复多玩几次,每次因为旋转指针停止的数字不一样,需要记录的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谁先画完40个圆圈视为谁赢。

2,根据记录纸写算式

这个游戏使用了多个记录纸,那么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发挥记录纸的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用双方抓取的小物品数量,找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列出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虽然数字看起来有点大,但算式理解起来并不难,无非是加法求和以及更换被减数。

其次,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难度。我们在玩该游戏的过程中,用代表50的十格阵记录纸,让孩子通过观察,来计算这些数字跟50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加法求和更换被减数的过程,但因为有了孩子的主动思考,使得游戏变得更有意义。

第三,因为我会一直鼓励孩子每一次抓小物品尽量比上一次多一些,孩子也不断调整方法试图抓更多的小物品。这个过程中,孩子在摸索抓取的方法,同时我也让孩子通过记录的数据来比较每次抓取的数量变化。

本节游戏,通过抓取与记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数字的相对大小,也通过变换的游戏规则,让孩子感受到多与少并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需要视情况而判断。同时,让孩子通过记录数据以及总结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数字大小之间的概念及逻辑关系,对数量的组成部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十一,谜团卡

该游戏用自制的“谜团卡”,通过醒目的卡片,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视觉刺激,强化了数字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尤其适合减法不熟练的孩子,通过实际操作演练这个游戏,孩子对减法的理解会更加具体和深刻。

~~~~~~~游戏分割线~~~~~~~

材料:自制谜团卡(可以用圆点贴纸自行粘贴,也可以自己设计成彩色圆点,直接打印)

基础活动:

1,让孩子参与制作谜团卡,熟悉谜团卡配置

打印好卡片后,我负责剪裁卡片,告诉恬恬我需要粘贴圆点的需求,让她自己独立完成粘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恬恬想把偶数粘贴成对称的形式,我考虑到后续游戏的延续,就拒绝了她的想法。但事后,我想,如果让孩子粘贴成对称的样式也并非不可,无非就是调整隐谜团的样式。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同样的想法,不如支持她,也许能有其他不一样的收获。

2,卡片制作完毕,让孩子自己先设计几个游戏,

带着恬恬玩了这么久的游戏,有时候她特别想给我“设计”几个游戏或者出一些难题考考我,所以剪裁好卡片后,我让恬恬自己先思考几个游戏,权当是帮她巩固基础知识了。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当做游戏开始前的热身阶段,让孩子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互动过程中。这样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思考过程比我们强迫,孩子来玩游戏,效果要好的多。

恬恬玩了排序,找出最大和最小的谜团卡,以及凑10的游戏。

3,还有哪些谜团卡可以凑10

通常凑10游戏玩多了,当孩子拿到1-9的卡片时,会不假思索的就玩凑10的游戏。我在恬恬完成2张谜团卡的凑10后,建议她用3张或者4张卡片来凑10。

这类游戏我们玩的也比较多,恬恬稍作思考,迅速完成了凑10。

以上基础游戏,旨在帮助孩子熟悉谜团卡,并从孩子熟悉的游戏着手,提高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和配合度。

扩展与延伸:

1,谜团卡奇偶分类

让孩子将1-10谜团卡按奇偶分类,并分别计算奇数列相加,偶数列相加的结果,顺便验证奇偶数相加后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的规则。

最终,将1-10所有的数字相加,计算结果,并验证奇偶数规律。

用谜团卡计算和验证奇偶数规律,比数字计算的结果呈现更加鲜明,通过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和验证,更有助于孩子理解和记忆。

2,用3张谜团卡凑15

平常熟悉了两个数字求和等于15的计算,这次让恬恬用3张谜团卡来凑15。我没有提示具体的思路,希望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发现和总结规律。

恬恬采用了先凑10再凑5的方法,枚举了不同的凑15组合。凑完后,她觉得方法不会再有更多了。

我提示她,既然凑了10,那么5是不是也可以凑一凑呢。她立即想到了2种凑15的方法。

接下来,我引导她不一定非要通过10+5来凑15,也可以考虑其他的组合。

在我的引导和提示下,恬恬大致理解了需要如何转换数字来达到凑几的思路,这在以前是没有尝试过的,所以对这个方法,恬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自己也在一一尝试,并记录在白板上,从而避免有重复组合。

数学很多的计算技巧都是建立在有规律的套路基础上,通过熟悉套路,从而理解规律,这是最有效的掌握技巧的方法。

我们在学龄前启蒙阶段,不一定非要给孩子灌输多少规律和公式,只需要引导孩子去尝试和体验就好,孩子的兴趣和思维方式都是在一次次的思考中逐渐建立的。

3,用3张谜团卡凑20

有了凑15的体验,让孩子再尝试凑20,就相对轻车熟路一些。孩子会按照她所掌握的套路去完成凑20的游戏,这个过程中,家长不需要过多干涉,支持她自己动手,观察她的思路即可。

凑20的游戏其实是让孩子进一步熟悉数字组合的规律和技巧,孩子虽然在凑数求和,但实际上游戏中涉及的排列组合规律已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孩子。

恬恬在玩凑20的游戏时,发现一个规律:无论怎么凑,最终都会通过凑10来达到凑20的目的。

4,用隐谜团卡玩减法,

隐谜团卡就是没有粘贴圆点贴纸的卡片,做谜团卡时,剪裁下的部分就是隐谜团卡。用隐谜团卡玩减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用隐谜团卡遮住相同格子的谜团卡即可。

在用隐谜团卡玩减法游戏时,有3点建议:

1)尽可能玩一些孩子略感难度的减法游戏;

2)家长口述算式后,建议孩子先计算并说出答案,再通过隐谜团卡片来验证答案的准确性;

3)对于减法不熟练的孩子,建议重复多玩。

本节游戏,通过谜团卡的组合,让孩子熟悉和理解数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体验到了不同数字的奇妙组合。通过隐谜团卡和谜团卡的结合,让孩子更直观的感受到了减法的意义,提高了减法计算能力。

十二,翻翻书

该游戏需要自己制作一本可以翻的,像台历一样的书,中间可以剪开,也可以不剪开,折一条线,两边粘贴一些图案,每页纸图案数量的总和最好是有规律的。

用自制书的形式是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图案的组合,理解加法交换律。

我们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我加大了让孩子参与的比重,尽可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游戏的主导,家长只是一个陪伴者。这也是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后,我有意识的让自己退居二线,给孩子多一些主动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游戏分割线~~~~~~~

材料:自制翻翻书(用到了白纸,打孔器,两脚钉,也可以用订书机),贴纸(练习册附赠的贴纸和自己购买的贴纸均可),笔

基础活动:

1,让孩子参与制作翻翻书

我准备好白纸后,帮恬恬打好了孔,后续的装订和粘贴工作均让恬恬自己独立完成。一方面培养她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她自己制作的过程,明白游戏道具准备的不易,理解游戏的意义,并建立对游戏的期待。

我并没有像书中要求的那样,制作某个数字的翻翻书,而是让恬恬按照顺序完成了11-20的翻翻书,具体的组合由她自己决定,可以是规律的,也可以是无序的。

这一招果真奏效,恬恬乐此不疲的开始玩贴纸,自己边做边嘀咕,怎么才能让这本书和看起来更精美,更有趣呢。

2,快速说出翻翻书的图案组合

翻翻书做好后,我借检查之由,让恬恬快速说出每一页的图案组合,并说出她这么设定的想法。

这个游戏环节既是为了让我熟悉孩子的思路,也是培养孩子学会检查的习惯。虽然她做每一页时都会反复检查过很多遍,但那只是因为她对结果的不确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检查。所以,即便花了点时间,但我仍然觉得这个环节很重要。

3,给翻翻书命名

之所以特意加一个给书命名的游戏过程,主要是考虑到给孩子建立成就感,让她感受到是靠自己的能力做了一本书,一本她自己独立完成的书。

恬恬比较务实,按照书里的材料给书命名,即“贴纸书”,还问我,是不是可以像RAZ一样,在书的封面写“writing by Tina”,后来自己权衡再三,还是只写了一个名字。这个过程让她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又提高了不少,以至于后面我想把内页从中剪开,她都不接受。

以上基础游戏,旨在帮助孩子熟悉翻翻书,通过自己制作翻翻书的过程,帮助孩子建立成就感,提高游戏的兴趣。

扩展与延伸:

1,遮住了几个

由于恬恬不肯剪开自己做的翻翻书,所以我采用了遮住一部分,猜猜看的方式,让恬恬根据总和,思考我遮住了几个。

虽然是她自己制作的书,但当我遮住一部分,让她根据总和思考遮住了几个的时候,恬恬还是需要计算一次。我觉得这样更好,因为我并不希望孩子通过记忆来回答,通过自己的计算来给我正确答案,可以锻炼口算和心算能力。

2,遮住的图案跟显示的图案数量一样多

我随机选了一页,遮住了其中一部分,告诉恬恬遮住的图案数量跟显示的图案一样多,猜猜看,一共有多少个图案。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也很简单。如果对孩子而言,过于简单,家长可适当提高难度。

3,遮住的图案是显示图案数量的相邻数

同样也是随机选一页,遮住其中一部分,告诉恬恬遮住的图案数量是显示图案的相邻数。恬恬立马问我:比它大还是小?听到我的回答后,很自信的写下了计算公式。

相邻数也是我们经常玩的一个知识点,从一开始的半知半解,到现在灵活运用,我想都应该归功于我们玩过的这些数学游戏。

4,遮住的图案比显示的图案数量多

这是一个纯碎的加法游戏,孩子很容易理解,家长也不需要为了制造难度而刻意跟孩子绕圈,尽可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游戏要求,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理解游戏的目的。

5,遮住的图案比显示的图案数量少

这是一个涉及到减法的游戏,如果孩子不能口算结果,家长可以让孩子写出的计算过程,帮助孩子理解。

对减法不熟练的孩子,可以多玩几次,用不同的数字制造更多的可能性。

6,最多能写出多少个算式?

我随机选取了一页,让恬恬根据这一页的图案信息,尽可能多的写出算式,加减法不限,最大数不超过20即可。

一开始,恬恬很娴熟的写出了数字6、7、13之间的所有算式,沾沾自喜的告诉我,她全部写完了。

我提示她,可以把算式扩大到20以内,比如13和20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考虑列算式。在我引导之后,恬恬又写出了4个20以内的算式,并一再强调,就这么多了,不可能再有了。

我再次引导她,既然是20以内的加减法,也可以用四个数字展示,并不一定局限在三个数字。在我的启发下,恬恬又努力的“憋”出了4个算式。不过这几个算式写完后,她并没有急于给我看,而是看着翻翻书的图案思考了一阵,问我:妈妈,是不是也可以用四个数字写跟13有关的算式呢?我点点头。

接着,就有了最后的四个算式。恬恬一边比划,一边告诉我她的想法。后来恬恬说还可以再罗列一些,但太简单的不想写(其实纯粹想偷懒),我也没有勉强她,只是让她口述了她的想法。

这个过程,通过我的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感受到了数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体会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提高了数字的敏感度,学会了主动思考。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枯燥又漫长的过程,急不得。所以能借游戏之力,让孩子快乐的接受乏味的知识,哪怕多花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本节游戏,通过自制翻翻书的方法,让孩子掌握了“自制书”的技巧,学习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理解了加法交换律,懂得了数字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学会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是一个值得花时间陪孩子玩的游戏。

十三,谁是赢家

该游戏通过两幅不同的扑克牌在不同的游戏规则下PK,通过竞争的方式让孩子比较数字大小,掌握加减法,培养数感,以及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中的输和赢。

~~~~~~~游戏分割线~~~~~~~

材料:两幅不同的扑克牌,牌九

基础活动:

1,让孩子平均分一幅扑克牌

我准备好了40张扑克牌,让恬恬将扑克牌平均分给我们俩。给恬恬扑克牌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及数字,只要求她平均分。她想了想,问:妈妈,这是几张扑克牌?我告诉她是40张,她想了想,开始默默的数扑克牌,给我们每人分了20张。

倘若孩子没有询问扑克牌的数量,家长也不必着急,让孩子轮流分配一次后,再引导是否能想到更快的方法。

这个游戏主要是为了巩固平均分的熟练程度,后面的游戏中也会有涉及。

2,谁更接近扑克牌的数字谁就赢

将另一幅扑克牌背面朝上放在中间,家长和孩子拿好刚刚分好的20张扑克牌。翻开中间扑克牌最上面的一张,家长和孩子也各自从手中翻开最上面的扑克牌,全部摆在桌面上,让孩子判断,家长和孩子的扑克牌谁更接近中间翻开的扑克牌?谁更接近,谁就把桌面的两张牌都收走,表示她赢了。

不断重复上述游戏,直至两人手里的扑克牌都出完为止。

这个游戏因为不涉及到如何出牌,比较随机,所以考验的是孩子对数字大小的敏感程度和判断力。同时,也考验孩子的心态。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不能接受失败,要多给予正面引导,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3,谁最不接近扑克牌的数字谁就赢

同上个游戏一样,只不过将游戏规则修改为谁最不接近谁就赢。这次玩游戏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顺便”算一算自己的扑克牌跟中间的扑克牌差值是多少?跟家长的比一比,谁的差值大。

同样的道具,不同的规则,锻炼的不仅仅是孩子对数字的灵活程度,也是通过变换的游戏规则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

扩展与延伸:

1,谁更接近/最不接近牌九的数量谁就赢

游戏规则同基础游戏1的规则一致,只不过将中间的数字扑克牌换成了牌九,增加一点点难度。

同样的,让孩子算一算差值,比一比谁更接近,或者谁更不接近。

这个游戏我们玩的乐此不疲,一再要求我再来一次,再来一次。可能,对于喜欢新鲜感的孩子来说,不断变换的游戏道具和游戏规则,就是最好的游戏。

2,+2/+4/+6/+8后,谁更接近/最不接近牌九的数量谁就赢

因为我另一副扑克牌用的是UNO,所以里面的道具牌也可以在这个游戏里充当道具。

恬恬对UNO比较熟悉,所以我们最先玩+2,恬恬很快适应了游戏规则。甚至会提醒我,别忘记+2。后来,我们又用了功能牌+4,难度不大,玩起来也得心应手。最后,我们还玩了+6和+8,通过不断加大难度,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

这个游戏也是帮助孩子巩固+2、+4、+6、+8的加法练习,我们在玩的过程中遇到了我跟孩子翻开的牌一样的情况,这时候就再翻开一张,进行比较,看谁更符合游戏规则谁就赢了。

3,-2/-4/-6/-8后,谁更接近/最不接近牌九的数量谁就赢

仍然以NUO里功能牌为道具,我加了反转功能牌,用来表示减法,让恬恬练习减法。

恬恬很纳闷,为何反转变成了减法?我说因为反转是表示逆向的,所以加法就变减法了。当她理解并认可游戏规则后,开始默默的计算。同样,家长可以将难度增加到-6、-8,只要控制在孩子接受的范围内即可。

4,翻两张,谁的数字之和更接近/最不接近扑克牌数字之和谁就赢

这次,改变的是游戏道具,将翻开的扑克牌数量增加到2张,同样,家长和孩子翻开的扑克牌数量也增加到2张,看谁更接近/不接近扑克牌的数字。

两张扑克牌,意味着数量的增大,如果家长想提高难度,可以把扑克牌的数字控制在3至10之间,减少小数字的概率。

这个游戏很锻炼孩子的加法口算能力,需要提高此方面能力的家长可以多陪孩子玩几次。

5,翻两张,谁的点数之和更接近/最不接近扑克牌数字之和谁就赢

同扩展游戏4一样,同样是翻两张扑克牌,家长和孩子也翻两张牌九,看双方谁的点数之和更接近/最不接近扑克牌的数字。恬恬在玩这个游戏时,没有随机翻,而是在心里暗暗的计算,然后找出“合适”的牌九,我自然而然从头输到尾。

6,翻两张,谁的点数更接近/最不接近扑克牌的一半谁就赢

仍然延续拓展延续5的道具,只不过将游戏规则修改为牌九的点数要接近/不接近扑克牌的一半。

这个游戏主要想锻炼孩子对数量的一半的理解和运用,日常生活中,10以内的一半比较常见,超过10的数量孩子通常会觉得很难,借此游戏,让孩子借助牌九的点数,来巩固对10以上20以内数字的一半的理解。

7,翻三张,谁的点数之和更接近扑克牌数字之和谁就赢

同扩展游戏5一样,将翻开的扑克牌增加到3张,借此来提高游戏难度,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计算能力。

因为牌九的随机性,家长和孩子可以用手中的牌九来凑最接近扑克牌数字之和的点数。没有玩最不接近的游戏规则,是考虑到三张牌九随机导致的概率偏差比较大,所以意义也不大。

本节游戏,我一直围绕本节的标题“谁是赢家”作为游戏的核心,通过变换游戏道具和游戏规则,让孩子感受到数字的灵活性,数量的多变性,以及不同组合之间的比较,从而让孩子体会到数字跟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多与少的相对性,以及熟练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口算。

十四,我希望是...

该游戏借用十格阵来帮助孩子熟悉跟5的倍数有关的加减法,通过实物演练,强化理解和记忆,最终让孩子建立跟5或10有关的数字关系,培养数感。

~~~~~~~游戏分割线~~~~~~~

材料:十格阵(打印或用乐高拼搭均可),玻璃扁珠,扑克牌,硬币,白纸,水笔

基础活动:

1,我希望是。。。

准备好十格阵(我准备的双十格阵)和玻璃扁珠后,随机抽取两张扑克牌,家长和孩子分别在十格阵上摆好跟扑克牌对应的玻璃扁珠。在抽取扑克牌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大声说:我希望是数字几。若抽取的数字跟孩子的希望不一致,可以让孩子计算差值。

这个游戏主要是为了让孩子熟悉十格阵,并将数字和十格阵建立联系,能根据数字立即在十格阵摆放正确的玻璃扁珠。

2,用十格阵求和

接基础游戏1,摆放好玻璃扁珠后,让孩子利用十格阵的特点,计算十格阵上所有玻璃扁珠的总和。

尽量建议孩子用凑5或凑10的方法计算,目的是通过重复的游戏,不断的强化对十格阵的记忆和理解。

扩展与延伸:

1,我希望你比我多。。。

该游戏可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由家长先随机凌乱的在十格阵上摆放一些玻璃扁珠,然后告诉孩子,我希望你的玻璃扁珠比我多X个。

孩子可以目测或点数来确认家长摆放的玻璃扁珠数,再根据家长的要求完成摆放。

该游戏的目的既能让孩子熟悉十格阵的数量,也能对数量的多少进行判断和思考,无形中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建立联想。

同样的,摆放完毕后,可以让孩子利用十格阵来给数字求和,巩固加法。

2,我希望你比我少。。。

同扩展游戏1一样,这次是数量的减少。同样可以由家长先随机摆放玻璃扁珠,让孩子摆放比家长少X个的玻璃扁珠。

看起来比较相似的两个游戏,我单独分为了2个小游戏介绍,主要是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多几个的问题,孩子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而对于少几个的问题,孩子仍然需要稍作思考再做回答。所以我建议大家多玩少几个的游戏,难度可以适时调整,关键要帮助孩子习惯逆运算。

同样的,摆放完毕后,也可以让孩子利用十格阵来给数字求和,巩固加法。

3,我希望花色数量一样

我用了UNO牌,所以可以选择四个花色,四个不同的数字,让孩子根据花色和数字将对应数量的玻璃扁珠摆放在十格阵中。

对于摆放要求,我只有一个,即所有的花色尽可能集中摆放,便于一目了然,核对数量。

恬恬稍作思考,就拿定了主意,将相同颜色的玻璃扁珠竖着摆放,她觉得这样看起来更清晰。

4,有几种方法求和?

接着扩展游戏3,让孩子利用十格阵的特点,列举尽可能多的求和方式。

我先让恬恬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和,她口述了几种方法后,我便让她一一记录下来,便于对比。

首先恬恬根据颜色和排列分布情况,分别列举了2种求和方式。

接着恬恬想到了双十格阵总和是20,所以又列举了减法的求和方式。

后来,在我的引导下,我让恬恬忽略玻璃扁珠的颜色,摆放的更规律一些,看看是不是还能有更多的求和方法。

最终,恬恬一共列举了5中求和方式,虽然算式不同,但并未增加或减少玻璃扁珠,所以数量恒定不变。

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体会到了数字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很喜欢通过自己的摆弄,来改变他们的关系,感受到了数字游戏的乐趣。

5,我希望我们的钱一样多

最近我们开始学习跟硬币有关的数学知识,所以也顺便利用十格阵来熟悉和强化对硬币单位的理解。

首先从简单的对应关系玩游戏,因为十格阵恰好是十个格子,所以非常适合玩硬币单位换算的游戏。

家长现在十格阵上摆放一些硬币,让孩子下另一个十格阵上用其他面值的硬币摆放出相同金额的硬币。

一开始建议家长摆放同等面值的硬币,便于孩子理解和产生兴趣,难度过大的游戏,容易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而消极配合。

6,我希望用多种方式表示1元

因为钱币的单位略微有些复杂,孩子接受起来没那么容易,所以家长就需要通过游戏来帮孩子理解不同单位代表的不同含义。

家长可以在十格阵上摆放2个5角的硬币,让孩子摆放同等金额的1角硬币,从而理解5角和1角的关系。

同时,拿出1元硬币,让孩子体会三种硬币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孩子对元角分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能够理解三个单位间的关系,从而学会分辨钱币的多跟少。

7,我希望用更多的方式表示金额

同扩展游戏6一样,只不过将标准化的1元换成3元4角,有零有整,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摆放想要金额的硬币。

在摆放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孩子思绪过于凌乱,家长可以给孩子列出具体的摆放条件。

首先,必须要用到5角和1角的硬币来摆放;

其次,必须要用到1元和1角的硬币来摆放;

第三,只能用 1角的硬币来摆放;

等等,还可以让孩子同时用到1元,5角,1角等硬币,具体视家里的硬币情况来限定范围。

本节游戏,我一直围绕本节的标题“我希望是”作为游戏的核心,通过不断变换的游戏道具和游戏规则,不断地让孩子理解十格阵的意义和特点,并学会用十格阵目测数量,体会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十格阵带来的数字乐趣,同时也借用十格阵的方式,帮助孩子梳理硬币单位换算,掌握不同单位的硬币代表的数量。

十五,多种组合都一样

该游戏用古氏积木的变换组合,来让孩子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通过家长的有意识引导,鼓励孩子不断尝试和调整古氏积木的各种组合,最终找到与游戏要求相匹配的积木组合。该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预测能力和判断能力。

~~~~~~~游戏分割线~~~~~~~

材料:古氏积木,白纸,水笔

基础活动:

1,数字1-10的组合方式(不含0的组合方式)

从数字1开始,让孩子用块古氏积木来组合数字,并写下组合算式,看一看,从1到10,每个数字有多少种组合方式。

这个游戏可以一边让孩子动手操练,一边记录,同时观察组合的数量,有没有规律。待孩子发现规律后,剩下的数字可以让孩子先思考会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再进行实物操作。

在该游戏开始前,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提示,比如可以按照从少到多的组合顺序写下算式,这样可以防止有错漏。

恬恬边摆弄实物边记录结果,一直记录到数字5以后,我让她观察这几个数字的组合的规律,引导她发现每个数字的组合都比该数字少1,有了这样的规律总结,就可以鼓励孩子思考6-10这几个数字的组合数。

2,数字1-10的组合方式(含0的组合方式)

由于古氏积木是从数字1-10的组合,所以我起初并未打算让孩子思考每个数字跟0的组合形式,但恬恬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她认为数字0也是“正常”的算式,也应该算在里面。

所以我们第二次又做了一次每个数字含0的组合形式。

方法同基础游戏1一致,只不过这次可以直接忽略摆弄积木的过程,恬恬玩了基础游戏1后,很顺利的将每个数字的各种组合方式按照从小到大的规律给补充完整了。

将含0的组合形式和不含0的组合形式进行对比,孩子很快能发现二者的区别,也能推算出其他数字的组合数量。

扩展与延伸:

1,找出跟组合数量一样大的古氏积木

我用了几种常见的组合,1+2,1+2+3,1+2+3+4等,让孩子根据结果找出与之数量一样大的古氏积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步建议让孩子只找10以内的组合,一方面可以目测结果,另一方面也为了便于限定游戏规则。如果组合超过10,其结果需要用到2块古氏积木表示时,组合形式和数量将变得复杂不可控。

2,找出跟指定数字一样大的组合(限2块)

这个游戏跟扩展游戏1刚好相反,家长先设定好某个大于10且小于20的数字,让孩子一一列举用2块古氏积木可以组成的所有形式。

在孩子动手操作前,家长可以结合基础游戏1和2的结果,让孩子先思考可以组成该数字的数量是多少。含0几个?不含0的又有几个?待孩子说出结果后,再动手操作并验证之前的结论是否正确。

3,有规律的组合

家长选定好某个偶数(建议12和16),让孩子找出可以平分这个偶数的两块积木,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找出这个数的平均数,再找到对应的的古氏积木。

待孩子冥思苦想有了答案后,无论对错,家长都不要干预,让孩子自己动手尝试并验证其结果是否准确。

接着,可以让孩子继续思考,有没有可以平均分成4份的数字,若有,让孩子自己找出来并跟前两条古氏积木做对比。

4,他们等于几?

众多古氏积木中,家长随手拿几个,让孩子猜这几块的总数是多少。建议孩子通过心算,尽快得出答案。

孩子报出答案后,家长可以一边让孩子重复心算的过程,一边帮助孩子检验计算结果。

5,应该选哪个积木?

前面的游戏都是加法游戏,接下来玩一个减法游戏。家长给出指定数字,罗列一些算式,让孩子以填空的形式将算式补充完整。

一开始可以先选择难度系数低的算式给孩子练手,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加大难度,或者选择孩子掌握不熟练的数字做练习。

在孩子思考的过程中,允许孩子试错,并帮助孩子分析出错的原因,让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字组合,也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计算错误。

6,古氏积木比大小

为了锻炼孩子的口算能力,家长可以随机摆放两组古氏积木,让孩子口算结果,并判断大小。

孩子判断结束后,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计算经过,帮助孩子找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5岁多的孩子大部分都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而该游戏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孩子找到最快捷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率。

本节游戏,我始终以古氏积木为依托,在孩子熟悉古氏积木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组合和计算的游戏。希望借助古氏积木的特点,让孩子熟练掌握20以内数字排列组合规律,通晓数字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够运用最快捷的方式,计算数量的多少,并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

十六,摇晃出的数字

该游戏借用鸡蛋盒的不可预测性来帮助孩子熟练掌握数字之间的组合和拆分,同时利用古氏积木来完成数字和图形的组合,有助于孩子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熟悉数量之间相对性比较,熟练运用加减法。

~~~~~~~游戏分割线~~~~~~~

材料:鸡蛋盒(也可以自制带凹槽的纸盒),圆点贴纸,弹珠,骰子,古氏积木,白纸,水笔

书中建议用宾果卡,我发现宾果卡并不适合我准备的鸡蛋盒,所以我将宾果卡改成弹珠和骰子。

基础活动:

1,让孩子参与制作游戏道具

很凑巧,家里鸡蛋盒上的圆孔和圆点贴纸数量一致,所以我将1-15的数字分别写在两种颜色的圆点贴纸上,让孩子随意组合,在每个鸡蛋孔里粘贴两个颜色不一样的圆点贴。

这个参与的过程其实挺重要,很多孩子不喜欢家长准备的游戏,甚至看到家长精心准备的道具就跑,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参与感不强,家长直接代入游戏,孩子有些许抵触情绪。

倘若能让孩子参与游戏道具的制作环节(4岁以下的孩童不建议参与),孩子从心理上会认同玩游戏这件事,也就能够积极互动,主动配合了。

另一方面,给孩子一些主动权,让她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那么孩子对游戏的抵触情绪就会降低,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多少都会珍惜的。

2,摇晃弹珠求和,求差

将弹珠放在任意一个鸡蛋孔里,盖上盖子,摇晃弹珠。

在摇晃的过程中,如果不确实弹珠的位置是否有变化,可以打开一条缝观察,尽量让弹珠摇晃起来,变换位置。

摇晃完毕,让孩子自己打开盖子,看看弹珠掉进了哪个鸡蛋孔里,让孩子将两个贴纸上的数字相加求和,相减求差。

扩展与延伸:

1,借助古氏积木求和

为了让孩子对求和理解的更透彻,我借用了古氏积木来帮助孩子验证求和的准确性。

这次刚好摇晃到两个两位数,于是先让孩子口算结果,然后用古氏积木验证。孩子很自信的告诉我:肯定不会错的,就是这个结果。

在用古氏积木验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摆弄积木,并描述自己的计算过程,从而观察孩子计算的方法和准确性。

2,用计数单位呈现计算结果

接扩展游戏2,孩子借助古氏积木求和后,在求和的过程中,孩子提到了2个10,所以是20,所以我立即想到可以顺便借助古氏积木来理解计数单位。

白纸上写好计数单位(因为我们之前学习过,所以可忽略学习过程,直接开始用计数单位),让孩子将刚才13+15的结果用古氏积木摆放在正确的计数单位上。

孩子一开始在十位上摆了20,在个位上摆了8,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对计数单位理解的不够透彻。

所以我又重新给她讲解了一遍计数单位的意义,于是孩子终于理解了,在十位上放几块积木(或者是数字几)就表示是几十个,同理百位、千位道理也一样。

3,一粒骰子做计算

这次将弹珠替换成了骰子,也就意味着难度加大,变成三个数连加。一如既往的,让孩子先口算,然后用古氏积木验证结果,再用计数单位来摆放正确的结果。

有了扩展游戏2的基础,这次在计数单位上摆放积木就没出问题。可见,有时候我们认为孩子理解了,但不实际演练,可能还是会有偏差。

4,两粒骰子做加法

一粒骰子感觉没难度,就换成了两粒骰子。用两粒骰子意味着有六个数要相加,口算容易出错。于是我们就把算式写在纸上,让孩子笔算结果。

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孩子自己思考,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我们比较习惯凑10,所以很努力的凑10,凑20。也是凑巧,刚好这一组算式结果是30,通过两次凑整数计算出了结果。

这个游戏可以多玩几次,增加数字多样性,提高孩子计算技巧和计算熟练度。

5,两粒骰子做减法

2粒骰子的减法,首先涉及到鸡蛋孔里圆点贴的数字和骰子的点数相加求和,其次需要将两个结果进行数量比较,最后才能进行求差计算。

看起来简单的游戏,其实蕴含了三步骤,而任何一步错误,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所以我们将算式列在纸上进行笔算,这样减少出错率,也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6,摇数字,摆古氏积木

这个游戏借助鸡蛋盒和弹珠,摇出不同的结果,让孩子根据结果来摆放相应的古氏积木。注意,要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摆放成金字塔形状。

这个游戏里的加法计算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孩子将结果用古氏积木来显示,同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比较。摆放的积木越多,孩子可能会忘记之前摆放的数量,需要家长提醒或者自己再计算一次。这样反复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7,摇骰子,列数字

前面的游戏中提到了计数单位,所以我就趁热打铁,再跟孩子玩几个跟计数单位有关的游戏。

摇晃4粒骰子后并放在桌面(注意若有重复的骰子可重新摇晃),让孩子用4粒骰子结合计数单位,摆出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玩这个游戏时,一开始孩子可能没有头绪,这就需要家长告诉孩子什么是最大的数,什么是最小的数。可以用举例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主要是让孩子知晓规则。

理解了规则,再玩这个游戏就毫无难度了,也顺便帮孩子理清了计数单位的意义。

8,摇骰子,有选择的列数字

同扩展游戏7一样,只不过列数字的范围由四位数变成两位数,同样的4粒骰子,如何摆出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呢?三位数同理。

本节游戏,我借助摇晃“鸡蛋盒”,使每次游戏的数字变得不确定,增强了游戏的神秘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孩子对重复枯燥游戏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让孩子在游戏的带动下,强化对数字的敏感度,熟练掌握数字之间的数量变换,体会到数字带来的乐趣。

十七,趣味天平

该游戏让孩子操作机械天平,去体验“相等”的概念,这也是数学上用来理解“相等”这个概念最好的途径。如果孩子年龄较大(5-6岁),可以让孩子理解“物理的相等”即天平保持绝对的平衡,如果孩子年龄较小(5岁以下),可以让孩子仅从数量去理解。

我们玩该游戏时,遵循先物理,再数量的顺序,从实际出发,引申到相等的概念。

~~~~~~~游戏分割线~~~~~~~

材料:机械天平,砝码,小物品,

小物品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准备,我准备了一些可以放在天平上的、对孩子没有危险的小物品。

基础活动:

1,理解天平

跟天平有关的题做过不少,但当孩子真正接触天平的时候,感受又不太一样。所以在玩游戏之前,除了让孩子多摆弄天平外,还要让孩子理解天平两侧的平衡代表的意义。

2,天平的物理相等

我准备了两个小公仔,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比较过两者的重量。单从体积预估两者的重量会比较接近。

我让恬恬用天平分别测量出两个小公仔的重量。即借助砝码,让天平保持平衡。(注:因为机械天平最终保持平衡需要一点时间,所以我拍的图片只是过程图,大家可以忽略指针)

在测量小公仔的重量过程中,需要孩子不断尝试、搭配各种砝码,最终得出精确的重量。如果家长准备的小物品没办法用砝码精准测量,也可以调整游码,不过孩子理解起来恐怕会有一点难度。

很凑巧的是,我准备的两个小公仔都是25克,所以得出了两只小公仔重量相等结论。

家长也可以用反差比较大的物品让孩子测量,从而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该游戏的目的只是让孩子借助天平,来理解平衡的意义。

3,相同物品让天平保持平衡

我用了曲别针来让孩子理解平衡的意义。即在一侧托盘中放置若干个曲别针,让孩子在另一侧放置可以让天平保持平衡的曲别针。

这个游戏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思路一:孩子可能会逐个往托盘中添加曲别针,直至天平平衡。

思路二:孩子可能会点数一侧的曲别针数量,然后再添加相同数量的曲别针至另一侧托盘。

无论孩子选择哪一种思路,都应该被认可的。说明孩子理解了平衡的概念,也知道如何让天平保持平衡。

4,不同物品让天平保持平衡

这次我换了不同形状小磁力卡片,想让孩子加深对平衡的理解。

首先我在托盘的一侧放入若干个小磁力卡片,让恬恬思考,在另一侧的托盘中放几个小磁力卡片可以使天平保持平衡。

这个游戏几乎是一道送分题,没什么难度。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理解相等就是平衡的意义。

当然,在过程中,我还是会稍微加一点难度,比如除了放置规则的正方形磁力卡片外,我也会放几个不规则的磁力卡片,让孩子尝试在另一侧摆放正方形的磁力卡片是否能让天平保持平衡。

孩子只有自己尝试,不断试错,才能理解游戏的内涵。后来恬恬经过自己的尝试,得出了正方形卡片比小猫卡片重的结论,原因就是在保持平衡的过程中,数量相同形状不同的卡片不能让天平保持平衡。

扩展与延伸:

1,用减法也能让天平保持平衡

仍旧借助天平和曲别针,这次用“逆向思维”来让天平保持平衡。

我随机在左侧托盘放置若干个曲别针,在右侧也放若干个数量比左侧少的曲别针,让孩子来计算和思考,我应该如何让天平保持平衡。

这个游戏也有两种思路。

思路一:通过点数来计算,右侧比左侧少了几个曲别针,从而在右侧添加对应数量的曲别针,让天平保持平衡。

思路二:通过点数来计算,左侧比右侧多了几个曲别针,从而在左侧减少对应数量的曲别针,让天平保持平衡。

两种思路,对应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无论孩子选择哪一种方式,最终天平保持平衡即可。

2,用牌九计算让天平保持平衡

这个游戏是借助天平的意义,帮助孩子熟练计算的。

游戏也比较简单,在一侧托盘放不同组合的牌九,让孩子在另一侧摆放与之数量相等的牌九。

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不仅要求牌九的点数数量相等,另外还要求牌九的个数相等,这样无论是数量还是个数,都是相等的,平衡的。

该游戏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难度,不必拘泥于必须在10以内或者20以内。

3,用天平理解等量代换

用天平来帮助孩子理解等量代换是最合适的教具,没有之一。不过,一定要用机械天平,玩具天平不具备真实的天平意义,反而会让孩子理解困难。

准备三种小物品,让孩子借助天平来让三种物品之间建立联系。

我仍然用不同形状的小磁力卡片和曲别针三种物品。

首先,让恬恬用曲别针测量出一个正方形磁力卡片的重量,恬恬小心翼翼的测量后,得出结论,一个正方形磁力卡片等于五个曲别针的重量。

接着,让恬恬用曲别针测量出一个小猫形状的磁力卡片的重点,恬恬再次测量,得出结论,一个小猫形状的磁力卡片等于四个曲别针的重量。

重点来了,我准备了几个问题,让恬恬思考。

问题一:三个正方形磁力卡片等于几个曲别针的重量?

问题二:正方形磁力卡片比小猫磁力卡片重多少?用曲别针表示。

问题三:两个正方形磁力卡片的重点,等于一个小猫磁力卡片再加几个曲别针?

问题四:四个正方形磁力卡片等于几个小猫磁力卡片?

上述四个问题,孩子如果不能理解,家长就用曲别针去替换对应的磁力卡片,将不同物品的重量都转换成曲别针去理解,这样孩子就能容易理解三个不同物品之间的联系了。

本节游戏,我借助机械天平,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相等的概念,也通过天平,让孩子进一步熟练加减法计算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另外,借助天平,让孩子更形象的了解了等量代换的关系及意义,帮助孩子从实际操作去掌握物品之间关系的传递及衍生。

十八,异性积木

这节游戏是让孩子通过摆放异性积木,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根据异性积木的规律,理解不同积木之间的等量关系。

~~~~~~~游戏分割线~~~~~~~

材料:异性积木,白纸,水彩笔

基础游戏:

1,熟悉异性积木的组合

以黄色等边三角形为基础图形,让孩子动手自己拼一拼,试一试可以用几个等边三角形完整拼出菱形,梯形以及正六边形。

孩子如果年龄小,不能靠自己能力拼出,家长可以建议孩子把等边三角形放在对应的菱形,梯形以及正六边形上,看一看需要几个等边三角形。

2,正六边形的多种拼法

选定正六边形为异性积木组合练习的基本图形,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组合的正六边形的方法多样,便于孩子发散思维,二是在组合正六边形的同时还会兼顾菱形和梯形的多种组合,一举两得。

恬恬在组合的过程中,毫无章法,想当然的用任何她觉得合适的图形去拼。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很容易有遗漏。

为了让孩子有条理,有步骤的开展组合游戏,我建议恬恬先按照颜色(即形状)分类组合。她拼出了第一行的三种组合。其次,我建议恬恬可以试着把每一种单色组合中的部分积木替换成可以代替它的其他积木。我示范了第二行的第一种,恬恬立马理解了。于是,有了第二行其他的组合。接下来,还需要怎么考虑组合方式,我让恬恬自己思考。在尝试了几种组合后,最终拼出了7种组合方式。

拼完后,在检查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过程中,我让恬恬自己排除。让她一边跟我描述组合过程,一边检查是否有遗漏。这样做的目的既是考验孩子是否完全理解,也是帮助孩子自己梳理思路。

扩展与延伸

1,指定图形中隐藏了多少个等边三角形

我拼了几个图形,让孩子数一数,在这个图形中,隐藏了多少个等边三角形。用隐藏这个词,是为了让游戏更有趣味性,实际上就是让孩子数一数,图形中异性积木一共可以分解成多少个等边三角形。

我们可以让孩子把计算过程写在白纸上,便于计算和核对。

我首先摆放了三个正六边形,让恬恬思考,这里一共隐藏了多少个等边三角形。然后,让她把计算过程写在白纸上。

接着,我又用正六边形和菱形的组合,让恬恬计算出一共隐藏了多少个等边三角形。

最后,又在正六边形和菱形的基础上,增加了等边三角形,让恬恬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出一共隐藏了多少个等边三角形。

2,自己拼图,算一算隐藏了多少个等边三角形

有了前面简单图形的换算过程,接下来,我让恬恬自己拼一些难一点的图形,然后再计算隐藏的等边三角形数量。这样既能激发孩子对游戏的热情和持久性,也能锻炼孩子的拼图技巧和想象力。

恬恬首先用四种形状的异性积木组合了一个跳绳的小女孩, 然后一边列算式,一边计算。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恬恬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表示不同的形状。

接着,我让恬恬再挑战更难一点的图形,恬恬在第一幅图的基础上,略加修改,变成了被爱心包围的小女孩,仍旧一边列算式,一边计算。

3,两层图形中,隐藏了多少个等边三角形

这一次,我拼了一个两层的图形,其中下面一层的部分内容会被上面一层的图形覆盖,所以孩子在计算等边三角形的过程中,还需要思考,隐藏了什么形状,我提前会告诉孩子隐藏图形的数量。

有了前面的游戏经验,恬恬这次有了自己的想法,她打算按照不同形状来分别计算。

当计算菱形,梯形的数量时,我引导她,一个菱形等于几个等边三角形?所以在数出菱形数量的基础上需要还需要怎么加,才能让它等于等边三角形的数量?

而正六边形的计算,我也是在一开始陈述题目要求的时候,就告诉她,正六边形下面是一个整块的异性积木,那么它是什么形状呢?

另外,我们也可以把覆盖的图形用不同的组合表达,让孩子来计算。总之,开动孩子的小脑瓜,让孩子一直在思考,一直沉浸在游戏中就好。

4,快速计算隐藏的等边三角形

我搭建一些不太复杂,便于孩子口算的图形,让孩子看到组合,能脱口而出,一共隐藏了多少个等边三角形。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但既能锻炼孩子的口算速度,也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

5,按要求拼图形

我先搭建一个图形,要求恬恬按照游戏要求完成拼图。该游戏有一个共同前提:孩子拼的图形不能跟妈妈的图形类似,同时至少要用到2种不同的异性积木。

比如我们可以要求:跟妈妈的图形有一样多的等边三角形图形。

我们也可以要求:比妈妈的图形多/少一个的等边三角形图形。

我们也可以要求:以妈妈的图形为中间数,请孩子拼出该数的相邻数。

我们还可以要求:以妈妈的图形为中间数,请孩子拼出该数的前后奇数/偶数。

本节游戏,可以进一步帮助孩子加深对图形的认知,深刻理解不同图形其实都是由一些最基础的图形构成的。让孩子在理解异性图形的基础上,学会用不同的基础图形开展丰富多彩的图形创建活动。另外,孩子在计算隐藏三角形的过程中,还同时锻炼了口算能力,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

以上就是《孩子天生会数学》第六章—你拼我来猜的数学的全部陪玩游戏,我依然坚信高质量的亲子游戏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也能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学会发散思维,在游戏中习得数学知识。

我希望我的点滴经验能带给家长更多的灵感,让游戏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愿我的分享,与你有益!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