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鉴定学识
珐琅彩因为一直是皇帝参与制作,所以图案奢华,取材制作要求苛刻,富有宫廷气息,是清代制瓷技艺的最 高体现。粉彩虽然说是异军突起,然而早期在珐琅彩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到乾隆后期才渐渐居上。
珐琅彩中的黄彩属锑黄, 而在康熙以前,五彩中的黄彩和低温色釉中的掉彩,都属铁黄。最 后,珐琅彩中的胭脂红属于金红,金红在康熙以前没有见过。
在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画法中的阴阳向背与凹凸感就不仅出现在纸绢画上,也出现在珐琅彩瓷的绘画上。二是“锦灰堆”画法的大量运用,就是在一种彩色质地中用各种颜色绘制各式各样的织锦纹、丝绸纹和其他花纹,花纹中又添绘各式各样的缠枝花和其他图案,所以这种画法也叫“锦上添花”。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年间,没落于乾隆末年。由于是皇 室的专用器物,所以不计成本的烧制,在乾隆朝以后在位皇帝中很难有烧制珐琅彩瓷的实力。再着皇 室为了显示自己的高 贵而独揽珐琅彩瓷器的烧制和使用权,以至民间的制瓷艺人无法看见珐琅彩瓷器成品,更别说学习烧制过程。使得清朝宫廷没落以后,这种烧瓷技术也就逐渐失传了。
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瓷器作为皇 室御赏器,在宫中专制。烧制原质料都是从景德镇官窑精挑出皎洁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而非工匠)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以是,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贵,艺术水平,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近些年,瓷胎画珐琅频频出现在海外市场,每每出现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但大家稍作留意,就会发现其实总数并不多,大概不超过50件,而且价格都在500万元以上。可想而知,珐琅彩瓷在清代本就十分珍贵,时过境迁,如今更是少之又少、贵上加贵。普通老百姓只能以欣赏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瓷器,实在不必动收藏的念头。
收藏界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珐琅彩现,必见天价。”何以产生这种现象呢?从珐琅彩的起源在到其堪称完 美的制作工艺都足以说明其珍贵性;从清康熙时期到清雍正时期到清乾隆时期的不同特点,均说明其历史性;而与五彩瓷、粉彩之间不同的比较,则说明其独特性,而这些特性带来了珐琅彩“彩瓷皇后”的美誉。
有人说珐琅彩瓷器最早出现于1446年法国的佛朗德斯边陲小镇,由罗丹家族的传人皮尔斯·罗丹传到中国;也有人说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即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而把珐琅釉填到白瓷上去就叫珐琅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