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南北朝,不懂茶、没文化真可怕!
开篇小场景
时常有茶友问小约,什么茶最提神呢?
茶叶中起提神关键作用的是其中的生物碱含量。相对来说,生物碱含量越高,提神效果就越明显。青海民族大学化学系曾对市面上常见的茶品类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测定,茶叶中咖啡碱含量排序如下:
金骏眉>红茶>铁观音>岩茶>普洱>茯茶>云雾绿茶>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黄山毛峰>茉莉花茶……
从这个排序结果来看,若要找一款最提神的茶,金骏眉和红茶将是不错的选择。
给眼睛一点闲暇,
用耳朵感受小约的茶趣。
前段时间,全国大学四六级翻译又上了热搜。不少大学生信心满满走进考场,却愁眉苦脸出来。其中有关“茶文化”的一道翻译题,让不少考生为之抓狂。走出考场的那一瞬间,感觉世界已经崩塌,纷纷发出“CET,来年再战”的感叹。
其实,这样的“吐槽”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被当代人遗忘的“悲哀”。面对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我们或许更应该静下心来进行“冷思考”。
一场考试,有关“茶文化”的翻译如果没做好,也许只是影响到这次分数的高低。但是,假如穿越到魏晋南北朝,不懂茶的你,就不会如此幸运了。因为在当时,不懂茶,便意味着不入流,会被人们定义为“俗人”,因而遭到鄙视。
也许你会感到不解:一个魏晋南北朝,如此不起眼,何来如此的自信?或许你并不知道,恰恰是这“不起眼”的魏晋南北朝,却是茶文化史上最为关键的时期。可以说,没有魏晋南北朝打下的坚实基础,就不可能有唐宋茶文化的繁荣,更谈不上明清茶产业的壮大。
茶宴在魏晋南北朝是上流社会人士才配享有的。他们不但以“饮茶”作为“风雅”的标志,更创造了“饮茶赋诗”这种新型而又雅致的娱乐方式。
据考证,魏晋南北朝的风韵雅士喜欢邀约着来到竹林畔、溪水边,在竹林中悠哉悠哉地煮茶,将煮好的茶倒在茶杯中,再放入溪水中,任凭茶杯顺着溪水漂流,而雅士们则沿溪水团团而坐,茶杯漂到谁面前,谁便要即兴赋诗一首。因此,一次有关茶的“轻功水上漂”,便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文学的交流。
茶在那个时代,除了可以象征身份地位,还是文学审美与描写的对象。中国茶文学的开山之作《荈赋》便出自本时期的茶学家杜育之手。
倘若没有《荈赋》的问世,很难想象茶文化的历史会延滞多久,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前行。除了杜育,还有左思、孙楚、张载等文人,用一首首茶诗,加深了人们对茶的认识,并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思想文化大碰撞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讨论尤为激烈。其中,儒教的“修身”思想,催生了通过静心品茶提高个人修养的反思方式;佛教的“入禅”冥想模式,应运而生了“饮茶之风”;道教的“饮茶助仙”之说,又让社会名流纷纷爱上了喝茶。可以说,“儒、释、道”三教对茶的普及与推广功不可没。
如此一看,在魏晋南北朝,如果不懂茶,还有哪里可容身呢?所以,不懂茶、没文化实在是可怕!
点击商品 抱走好物
END
酒杯时乐圣,茶碗欲通仙。
—— 宋 · 仇远《次萧饶州韵》
茶文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