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的大智慧,是格局大小的体现

知足

对于国家,如果统治者贪得不厌,追求私利,就会导致战争的出现。对于个人,如果一个人被利益冲昏头脑,就会跌入深渊。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警醒世人,凡事要懂得知足,很多祸端引起就是因为人的贪婪而导致的。所谓知足常乐,但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一开始都抱有一种初心去做一件事情,随着自己的私欲越来越强,就开始迷失自我,忘记初心,最终给自己带来后患。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空前发达,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新生事物诞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畸形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为了扩大土地面积,迅速积累财富,世界各地乱砍乱伐的现象仍然存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更加恶劣。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改过,总有一天我们也将失去自己的家园。

包容

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老子云:“上善若水”,意思就是说一个拥有高品质的德者,应该要像水一样。一方面,它能利万物,可是却从来不与万物争名,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不争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是你格局大小的体现。如果生活中,凡事都争个你我上下,最终都会落下个两败俱伤。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的突出表现,受到皇帝的提拔。此时的廉颇却有意见,他觉得自己无论是从谋略还是技艺上都远超蔺相如,甚至扬言要让蔺相如难堪。当蔺相如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当面和廉颇一番理论,相反他尽量回避廉颇。他说正是因为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二人,秦国才不敢来犯。如果我因为个人私怨,把国家的利益都不顾,那我才是罪臣。当廉颇知道蔺相如的一番良苦用心后,十分羞愧,于是背着荆条上门请罪。从此二人合力守卫赵国。

纯朴

人一开始是朴素的,就像一张白纸,但随着时间的增长,外物的诱惑和内心的欲望,慢慢的人离纯朴越来越远,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觉得心灰意冷。幸福的指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要有精神上的幸福。如果精神上不幸福,当再大的官,有再多的金钱、权力也都是不开心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就教导世人要保持一颗纯朴的心,减少私心杂念,去掉各种欲望,倡导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

东晋时的陶渊明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他毅然决定解甲归田,回到家乡过着农耕生活。陶渊明因为不擅长种田,往往是辛苦劳作一年也没个好收成。房子是简陋的草屋,衣服也是打着补丁的,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靠左邻右舍接济才能勉强度日。但这并没有让陶渊明向权贵低头,相反,他非常享受这种自由朴实的农村生活,为自己的心绪回归安宁而欣幸。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来表达自己的志向。陶渊明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派,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世外桃源美景。

眼界

再大的狂风不会吹一早晨,再大的暴雨也不会一整天都在下,正如常人所言——来得快,去得也快。越是来得快的东西,越容易消失,所以我们做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不要急功近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心急吃不了热包子。

古时候有位农夫,他每天早出晚归细心地照顾他的农田,盼望着他的禾苗能快点长大。他每天都会带着一把尺子去量他的禾苗,看看是不是长高了。可是即使每天给禾苗施肥、除草,他发现禾苗基本还是那样高,他非常着急。回到家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第二天,他跑到自己家的田地里,把禾苗一根根的从地里往上拔了好多。他美滋滋地看着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家的高,非常开心。但是,到了第二天,当他来到田地里,发现自己家的禾苗全都死去了。自己后悔莫及。

《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对待他人的缺点时,要多去包容;对待自己的欲望时,要懂得知足常乐;对待自己的人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知道,你的认知,将决定着你的格局,你的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