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血药——龙眼肉
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归心、脾经
功效主治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虚损,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久病气血不足,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熬膏、浸酒或入丸剂。
注意
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来源
本品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假种皮。7~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除去壳、核,取其假种皮,晒至干爽不黏。或将果实入开水中煮10分钟,捞出摊放,使水分散失,再烤一昼夜,然后剥取假种皮,晒干。
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状
本品为纵向破裂的不规则薄片,或呈囊状,长约1.5cm,宽2~4cm,厚约0.1cm。棕黄色至棕褐色,半透明。外表面皱缩不平,内表面光亮而有细纵皱纹。薄片者质柔润,囊状者质稍硬。气香,味浓甜而特殊。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
经方
1.补心汤《玉案》
当归4钱,生地4钱,白芍1钱,玄胡索1钱,乌药1钱,丹皮1钱,远志1钱,茯神1钱,龙眼肉5枚。水煎服。
主治心气虚耗,不能藏血以养心,故心痛,四肢厥冷。
2.调气养神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龙眼肉24克 柏子仁15克 生龙骨(捣碎)15克 生牡蛎(捣碎)15克 远志(不炙)6克生地黄18克 天门冬12克 甘松6克 生麦芽9克 菖蒲6克 甘草4.5克 镜面朱砂0,9克(研细,用头次煎药汤两次送服)磨取铁锈浓水煎药。
主:滋血养神,清心调肝。主思虑过度,伤其神明;或因思虑过度,暗生内热,消耗心肝之血,以致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经,知觉错乱,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而不至于疯狂过甚者。
解:此乃养神明,滋心血,理肝气,清虚热之方也。龙眼肉色赤人心,且多津液,最能滋补血分,兼能保和心气之耗散,故以之为主药。柏子仁善养肝,兼能镇肝(水能养木,兼能镇木),又与龙骨、牡蛎之善于敛戢肝火、肝气者同用,则肝火、肝气自然不挟心火上升,以扰乱神经。用生地黄者,取其能泻上焦之虚热,更能助龙眼肉生血。用天门冬者,取其凉润之性,能清心宁棹,即以开燥痰。用远志、菖蒲者,取共能开心窍,利痰涎,且能通神明。用朱砂、铁锈水者,以共皆能镇安神经,又能定心平肝。用生麦芽者,诚以肝为将军之官,中寄相火,若但知敛之镇之,或激动共反应之力,故又加生麦芽,以将顺其性。盖麦芽炒用能消食,生用则替舒肝气。至子甘松,中医用之以清热、开瘀,逐痹;西医则推为安养神经之妙药,而兼能治霍乱转筋。盖神经不失其所司,则筋可不转,此亦足见安养神经之效。
3.加味清宁膏《何氏虚劳心传》
方:生地4两(酒拌略蒸),麦冬4两,白花百合8两(晒干4两),桑白皮(蜜炙)3两,款冬花2两,百部3两,玉竹4两,薄荷3两,贝母3两,山药(蒸熟)6两(以上3味,研细入膏),桔梗1两,枇杷叶(蜜炙)8两,橘红1两,米仁(炒)8两,茯苓2两,白芍(酒炒)3两,炙甘草1两,龙眼肉4两,大枣6两。
用:上药煎成膏,加饴糖、白蜜各1斤,俱煎极熟收之,俟冷入薄荷、贝母、山药末拌匀。时时挑置口中噙化,或白汤调服亦可,临卧及睡觉噙之更佳;亦可小剂作煎饮。空心兼服保阴、回生之属。泄泻,再加炒米仁4两。
主:补阴,清肺,益脾,降气,消痰。主阴虚咳嗽,或多痰,或干咳,或痰血红,或纯血。
4.补心酒《奇方类编》
方:麦冬(去心)2两,柏子仁(去油)1两,白茯神1两,当归身1两,龙眼肉1两,生地1两5钱。盛绢袋,入无灰酒10斤,坛内浸7日用,连坛煮亦可。
主:怔忡,心神不宁。
5.归脾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方:白术 茯神(去木)黄耆(去芦)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上㕮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治思虑过多,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文献摘录
1.《纲目摘要》
五脏邪气.安志.除蛊毒.去三尸虫.久服强魄聪明.开胃益脾.性味和平.严用和归脾汤.治思虑劳伤.用龙眼肉取甘味归脾.能益人之智.通神明也.
2.《本草易读》
元肉。
甘,平,无毒。开胃益脾,补虚长智。蜀、闽二处出荔枝处皆有之。树似荔枝,叶如林檎,凌冬不凋,夏开细白花。七月实熟。
3.《本草新编》
龙眼肉,味甘,气平,无毒。入脾、心二经。解毒去虫,安志定神,养肌肉,美颜色,除健忘,却怔忡。多服强魂聪明,久服轻身不老。此物果中之尤益人者。入药,不过脾、心二脏。若泡酒服,大有补滋之益。同补气、补血之酒,泡酒为佳也。
或问龙眼肉煎汤服之,宜食其肉,恐有滑肠之损?不知龙眼非滑肠也。但戒多食,未免大肠欠实耳。
或问龙眼肉何以用之于归脾汤内,岂以其补脾也?夫归脾汤何物,非健脾之药,而必藉龙眼肉哉。龙眼肉实能调和诸药,使之分送于心、肝、脾、胃之中,不但专入心、肝也。
4.《本草蒙筌》
味甘,气平。无毒。树颇大,叶微小凌冬常青;实极圆,壳淡黄纹作鳞甲。肉甘甚薄,名亚荔枝。亦产蜀闽岭南,荔枝过后才熟。士人鄙之,又呼荔枝奴也。取肉入药,因甘归脾。古方归脾汤中,功与人参并奏。《本经》一名益智,禅益脾之所藏。(脾藏智故云。)
解毒去虫,安志厌食。养肌肉,美颜色,除健志,却怔忡。多服强魂聪明,久服轻身不老。
5.《本草经解》
气平.味甘.无毒.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蛊毒.去三虫.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圆肉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中有升.阴也.脾者五脏之原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圆肉味甘益脾.脾健运则五脏皆充.而邪气不能容矣.肾藏志.肾者水藏也.圆肉气平益肺.肺金生肾水.水滋而志安.味甘益脾.脾补则食自进.甘能解毒.故除蛊.三虫湿热所化也.气平益肺.肺金藏也.肺益则清肃之令行.水道通.湿热下逐.而虫去矣.久服气平益肺.味甘益脾.脾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气足生精.而阴气独强.心肝肾俱滋矣.肝藏魂.肝滋血藏.故魂强而目明.肾滋水旺.则身轻而耳聪.心滋血润.血色华面.所以不老.心灵通达.所以神明也.
6.《本草害利》
〔利〕甘平,补心虚而长智,悦胃气以培脾,除倦忘与怔忡,能安神而熟寐。道家服龙眼肉,细嚼千余,待满口津生,和津 而咽,此即服玉泉之法也。
〔修治〕七月实熟,白露后,方可采摘,晒干,焙。生者,沸汤瀹过,食不动脾。其核去黑壳研末,止金疮出血。
7.《本草撮要》
味甘平润.入足太阴厥阴经.功专补心长智.悦胃培脾.疗健忘与怔忡.能安神而熟寐.一切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血不归脾诸症.凡受风寒者忌.
8.《本草从新》
甘平润.补心长智.(一名益智.)悦胃培脾.疗健忘与怔忡.能安神而熟寐.一切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及血不归脾诸证.(归脾汤、用为向导者、五味入口、甘先归脾也、凡心脾伤而血耗、致有健忘怔忡惊悸、及吐血血崩、肠风下血等证、归脾汤、能引血归脾而生补之.
道家用龙眼肉细嚼、待津液生、和津汨汨而咽、此即服玉泉之法也.)
9.《本草备要》
甘温归脾。益脾长智(一名益智),养心补血(心为脾母),故归脾汤用之。治思虑劳心脾,及汤风下血(心生血,脾统血。思虑过多,则心脾伤而血耗,致有健忘、怔忡、惊悸诸病。归脾汤能引血归脾而生补之。肠风亦由血不归脾而妄行)。
10.《本草便读》
甘平无毒.悦胃气以培脾.思虑伤神.养心营而益智.(龙眼肉味纯甘.性平.微温.皮黄肉赤.心脾药也.专能补养心脾营血.心脾足则思虑劳伤惊悸健忘等证皆可愈耳.岂特安神益智而已哉.)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选配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