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草蛇灰线

“《红楼梦》毫无价值!”是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胡适于后半生中,在多个场合数次做出的论断。

(青年胡适)

吴氏红学的肖老师在《胡适为什么贬低〈红楼梦〉》中介绍,青年时期的胡适曾在《藏晖室札记.小说从话》里写道:“《石头记》著者不知何人,然决非曹雪芹。”

当时胡适还认为小说表面上是写一个贵族家庭,表面之下是写国家,“而实则是一部大政治小说也。”等他从美国留学回来不久,在他写的《红楼梦考证》中,却又认为曹雪芹就是作者,书中故事乃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并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观点。

胡适还引用了“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一个非常难猜的谜语,对《红楼梦》索隐进行攻击,贬损“索隐”是“猜笨谜”。鉴于胡适的影响力,以致使后来的红学研究者谈“索隐”色变,唯恐“猜笨谜”的帽子戴到自己的头上。

特别是继承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说的主流红学专家们,一边跟在胡适后面,贬损攻击“索隐”为“猜笨谜”,一边却不提胡适的“《红楼梦》毫无价值”这个论断,反称《红楼梦》博大精深,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咋看着专家们似有欺师灭祖之嫌。

其实,胡适后半生得出“《红楼梦》毫无价值”的结论,正好反证了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观点是荒谬和错误的,所谓“猜笨谜”也是非常低级的彻头彻尾的污蔑。而主流红学专家们继承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说,跟在胡适屁股后面攻击“索隐”是“猜笨谜”,而使他们百年来研究出的“曹学”丰硕成果,虽汗牛充栋,却毫无价值。

关于“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谜底为“日”,猜法是南朝的“宋齐梁陳”中,齐和梁的皇帝皆姓“萧”,所以就成了“萧萧”,而“萧萧下”即为“陳”,“无边落木”也就是去掉“陳”字的“阝“和“木”,剩下的就是“日”字。

如果没有出谜人的提示,这个谜语的确是让人无从猜起。而实际上《红楼梦》所隐藏的谜一样的真事,显然比此谜更加难猜何止千倍万倍,否则为什么三百年来读者难以计数,竟无一人能够解读出其中所隐藏的真事?

然而,与此谜在根本上存在的不同是,《红楼梦》有着许许多多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正是凭着其中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所隐藏的蛛丝马迹在给我们进行提醒和暗示,来方便我们能够理解,能够读懂。

比如,书中出现的“未世”、“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白骨如山”、“悼红轩“等词语,就形成了一条“草蛇灰线”一样的暗线,暗示着小说背景只能是明末清初,而决非包衣曹家的“自叙传”与“家事”。

再比如,书中两次出现“《海棠春睡图》”、十多次出现“海棠”,所形成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暗示着“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实际是在隐寓史湘云之死,也是隐指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之死(详见拙文《与“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关联的草蛇灰线》。

其实,在湘云醉眠芍药之前的大段描写,也同样存在着“草蛇灰线”及“烟云模糊法”在给我们进行提醒和暗示,而且其精彩和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无边落木萧萧下”那个谜语。

这是在第六十二回,写这日为宝玉的生日,又写宝玉与平儿、宝琴、岫烟四人的生日同是在这一天。书中未写具体日子,显然是故意而为,但酒后湘云醉卧芍药裀,说明是在初夏的四月。酒宴开始,大家商定的酒令是“射覆”和“拇战(划拳)”。

射覆中:

宝琴一掷,是个三,岫烟宝玉等皆掷的不对,直到香菱方掷了一个三。宝琴笑道:“只好室内生春,若说到外头去,可太没头绪了。”探春道:”自然,三次不中者罚一杯。你覆,他射。”宝琴想了一想,说了个“老”字。香菱原生于这令,一时想不到,满室满席都不见有与“老”字相连的成语。湘云先听了,便也乱看,忽见门斗上贴着“红香圃”三个字,便知宝琴覆的是“吾不如老圃”的“圃”字。见香菱射不着,众人击鼓又催,便悄悄的拉香菱,教她说“药”字。……下则宝钗和探春对了点子,探春便覆了一个“人”字。宝钗笑道:“这个‘人’字泛的很。”探春笑道:“添一字,两覆一射也不泛了。”说着,便又说了一个“窗”字。宝钗一想,因见席上有鸡,便射着他是用“鸡窗”、“鸡人”二典了。因射了一个“埘”字。探春知他射着,用了“鸡梄于埘”的典,二人一笑,各饮一口门杯。

从这里对“射覆”的描述,其繁复性比“无边落木萧萧下”打“日”字的谜语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酒令中,覆的人作了范围上的限定,才使射的人有所头绪。即便如此,也并不容县射到。更甚的是,“射覆”只属于表面故事的“假语村言”,其背面更有深层的“真事隐去”。

所谓“吾不如老圃”,典出《论语》,典故本身于此处并无意义,略过不提。湘云教香菱“药”字,意为用“药圃”射“吾不如老圃”之“老圃”,而“药圃”亦可以是“花圃“和“芍药裀”。湘云因此被罚一杯,使这次“射覆”就成了随后其“醉眠芍药裀”的伏笔与引线。同时,“红香圃”和“醉眠芍药裀”又直接可以影射着《海棠春睡图》的典故: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拜。上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同时,苏轼又具此写了一首《海棠》,这样关于“红香圃”的射覆,也就与“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海棠春睡图》及十数次提到“海棠”形成了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来隐藏史湘云的命运结局。

此后是宝钗和探春的“鸡人”“鸡窗”“鸡栖于埘”的射覆,影射着探春的结局,本文暂且不表。往下是划拳时,湘江便道:

“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随后,黛玉替宝玉说的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湘云说的是:

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湘云醉眠芍药时,“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些用古文、旧诗、骨牌名、曲牌名、时宪书上的话,凑成的一个句,加上关人事的果菜名,比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谜显然繁杂得多。在网上搜索,只看到对其表面文字的解释,却不见一篇对其深层蕴含进行探究的文章,足见红学界至今尚且无人能解其中深意。

在这些酒令中:

落霞句,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风急句,从唐代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与宋代陆游的“风急江天无过雁”演化而来;

“折足雁”,为骨牌名,骨牌始兴于宋朝;

《九回肠》,为曲牌名,语出汉代司马迁《拜任少卿书》“肠一日而九回”。“曲”兴盛于元朝;

“鸿雁来宾”,历书(时宪书)中语,语出汉代《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

“榛子……捣衣声”,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奔腾句,语出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江间句,出自唐代杜甫的《秋兴八首》:“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铁索缆孤舟”,为骨牌名;

《一江风》,为曲牌名;

“不宜出行”,为历书上的常用语;

泉香句,语出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酿泉水酒,泉香而酒冽”;

玉碗句,出自唐代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梅梢月上”,为骨牌名;

《醉扶归》,曲牌名,似取意于隋唐张演的《社日村居》“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宜会亲友”,历书上的吉利语。

在《红楼梦》的许多诗词、谜语中,为了“真事隐去”往往都是意在言外,在以上这些酒令的句子中,如果凭个人的主观理解试图作出解读的话,会得出五花八门的不同解释。但是,这些句子的出处,仔细分析后,却只能得出两种结果:

其一,酒令中句子的出处,有汉代司马迁、《礼记》;有唐代张演、王勃、李白、杜甫;有宋代欧阳修、陆游;以及骨牌兴于宋于宋朝,曲牌则盛于元朝。

还有一个是“时宪书”。曹学专家并刘心武等人认为,“时宪书”就是指乾隆时期颁布的《时宪书》,为了避“弘历”之讳,而将《时宪历》改为《时宪书》,因而得出《红楼梦》写于乾隆时期的错误结论。对此,吴氏红学的吴雪峰老师,及土默热红学的聂乔老师等人,都对其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这里不作讨论。

问题是,如果“时宪书”所指是乾隆时期的《时宪书》,而其它句子的出处,包括了汉、唐、宋、元,“时宪书”又是存在于清朝,怎么会唯独把明朝给忘记忽略不见呢?实际上,书中多次提到唐伯虎、祝枝山等人,若说忘记忽略了明朝,是说不通的。

那么,这里为何会出现“时宪书”呢?

其实,“时宪书”既是对“历书”的一种通称,在书中又特指《时宪历》。因为《时宪历》制定完成于明末崇祯时期,却颁布于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也就是说,书中浓墨重彩地写这个“酒面酒底”的酒令,最后落在“时宪书”上,其中一层用意,正是为了“真事隐去”暗中表达《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在明末清初。

其二,那些句子所描述的事物,及作者的故里,全在黄河之南,其中包括陕西、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而这些地区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李自成刚撤出北京不久,还都没被满清占领。而到了顺治二年(1645年),也就是顺治颁发《时宪历》之年,随着南明弘光政权的覆亡,以上这些地区均被满清占领,其中四川、湖南、江西和浙江沦陷的还只是它们的北部地区。这就是酒令及“时宪书”所隐藏的另一层“真事”。

再来看宝玉和宝钗的“射覆”:宝钗覆了一个“玉”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宝钗作戏指自己的通灵宝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自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字,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是射着了。”

吴氏红学在多篇文章中都进行过论述,宝钗代表着满清,宝玉是“传国玉玺”的人格化,代表皇权,此处则特指南明。这段文字实际隐意是,满清之意就是要南明灭亡,完全夺取天下。

随后:

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音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俩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众人笑说:“这可问住了,快罚一杯。”湘云无语,只得饮了。

这里湘云所言“时事”,实是暗指南明的真事历史;香菱引用“此乡多宝玉”,即指南明经历了“四帝一监国”;“宝钗无日不生尘”则隐喻南明被满清灭亡,句中含“生尘”二字也反映了《红楼梦》的排满立场。

而湘云在行酒令中,一次次被罚,也埋下了她“醉眠芍药裀”的伏笔。同时,芍药的花期为初夏,暗隐着1662年四月十五日,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所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