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跨界印刷 服务印艺先闯新路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跨界印刷 服务印艺先闯新路
三十年前,电子科技达人林和安先生已经远瞻到利用电子技术将使整个印刷行业取得蓬勃发展。他立志应用电子技术,与四海印刷达人联袂开启印艺发展的康庄之旅。并始终站在发扬与服务印艺行业的最前线,无怨无悔,勇往直前。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中国迅猛发展,高科技的网络传播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开始改变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路径,变革人类生活面貌以及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这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不断渗透到社会不同领域和生活各个层面,电子及性同时造就了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运作的新格局,令独占鳌头千余年的印刷媒体困在竞争力悬殊的局面中,逐渐改变了印刷人对信息复制与传播的体验。要依托数码科技和互联网,加快印刷数码化、网络化变革的步伐开始成为印刷先进们的共识。在互联网热潮涌动中,林先生深受海内外印刷先进雄才大略的感动,立志跨界服务印刷,创办知名的印刷网站《大中华印艺网》,以全新方式为印刷行业服务。恰逢1998年12月中国印刷博物馆与香港印艺学会、香港印刷业商会、香港印刷业工会在香港文化中心共同合办“中华印刷之光”展览,宣传数千年中华文化和中华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正式启动两岸四地印刷同业合作与交流,充分展示中国印刷术开创与发展的辉煌历史与卓著贡献。大陆印刷首次在海外展览会中宣扬中华文化和印刷传播的风采。肩负“香港印艺学会”公关执委,负责两岸三地及新加坡印刷业的公关联络工作的林和安先生,真正找到了服务印艺的最佳途径,激情满怀且不辞辛劳地奔走两岸三地及新加坡,既向各地印刷前辈、中坚精英和青年才俊传递各种先进技术信息、合作情报和市场动态,又联络印刷有识之士交流经验、互通有无、深化情谊。出身电子信息的林先生受电子与印刷行业大家精辟思想的感悟,发现若能够应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传播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印刷术,将是一件紧跟时代新潮流、开拓信息传播新领域,全面弘扬中华印艺传统的创新之事。于是遍访行业专家,痴心学习互联网知识,了解互联网发展动态,结识互联网精英,丰富、构建互联网网站的构思。正在此时,获悉印刷界好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资深教授李兴才为促进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不辞劳苦为编著与出版《中华印刷通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住院治疗。这种执着的精神令林先生心潮澎湃,感奋不已,见贤思齐,随即决定创立《大中华印艺网》,加入推动两岸三地印刷传播洪流,站在促进中华印刷科技发展的潮头,为古老印刷行业注入网络传播科技的泉源。经过数月精心准备,林和安先生广聚名家大咖智慧,在李兴才教授鼎力支持下,于1999年3月正式发布了《大中华印艺网》。《大中华印艺网》成为开启中国印刷行业信息传播和互联网交流新时代,推动印刷工业进入数码化、网络化发展新路径的开路先锋。时任香港印艺学会主席余鸿建先生曾评价:“有人说林和安不是印刷人,现在林和安创办了‘大中华印艺网’,不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印刷人,而且还是一位信息时代的印刷人。”《大中华印艺网》首发之后,林和安先生开始规划网站宗旨、设计网站栏目、策划与制作网站内容、集聚名家大师思想、建设专业制作团队,在凝练网站精神的漫漫长路中,开展了无私无我奉献中国印刷的新长征。众所周知,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先驱者毕昇是中国印刷人之骄傲。在“中华印刷之光”上,雄踞展览会入口的毕昇铜像是中国印刷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品。林先生决定以这位令华夏子孙千秋景仰的先驱作为《大中华印艺网》的“网魂”。毕昇的精神为印艺发展灌注永恒的生命力,不单是林和安先生在印艺中遇到挑战时永不言败的最佳写照,更是《大中华印艺网》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为此他不惜巨资投标,终将此座毕昇铜像拥为《大中华印艺网》的精神象征。这款毕昇铜像全国仅有四座,第一座收藏于中国印刷博物馆,第二座屹立在北京印刷学院,第三座立于《大中华印艺网》,第四座安放在西安理工大学。1999年7月3日 “中华印刷之光”颁奖礼于香港城市大学演讲厅举行,同期特别举行了毕昇像正式移交《大中华印艺网》的隆重仪式。这座毕昇像将作为《大中华印艺网》 的站徽,毕昇将作为《大中华印艺网》的“网魂”而永传于世。在构思《大中华印艺网》的过程中,好友杨莘燊教授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杨莘燊教授退休后于公安部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综合信息杂志社担任主编,在得知林和安先生有推广两岸四地印刷资讯交流,将传统印刷知识发扬光大的想法后,鼓励他跟年青人合作,并介绍了韩荣华等青年才俊给林和安先生认识,开启了网站建设之路。为谋求网站的持续发展,林和安先生首先想到了已经与香港印艺学会合作多年,并共同开办过香港印刷专业课程教育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印刷学院,与邹毓俊教授、王永宁教授、王强教授共商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深入探讨了网站建设相关技术、内容以及网站传播与推广的解决方案。国内外知名印刷专家,亚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强教授提出将“弘扬中华文化 推广印艺科技”作为《大中华印艺网》网站宗旨的建议,并亲自组织并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南下深圳作援手,首先开始了网站与学校合作,共同服务行业的全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推出了《中华印刷通史》、《电子分色原理与工艺》、《柯式印刷原理》、《印刷英汉双解词典》等数十部电子图书。随后建立了长效的内容制作机制。张波、陈志刚等一批印刷本科学生也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不断把大学储典和大批专业信息,以及专题文献电子化,持续丰富《大中华印艺网》的内容,使所有印艺专业应用所需的信息,在弹指间能被下载使用。《中华印刷通史》是两岸四地学者联袂共著的中华印刷史巨著,《大中华印艺网》获得特别授权后,首次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印刷通史》,令更多中国印刷人得以一窥其貌,了解中国印刷发展的脉络,中国历代印刷先贤和当代印刷大师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激励和导引出《大中华印艺网》网站精神而引发的印刷人共鸣与自豪。创办者林和安相信,印艺行业的高速发展必会激励起《大中华印艺网》提供给业界更紧贴需求的信息,亦会视《大中华印艺网》所衍生的爆炸力为现代中国印刷史的起步点。深知印刷业对人类文明的传播功不可没的电子达人林和安,于1984年加入香港印艺学会后,因服务热心被大家推举为执委会委员和公关总监,全力负责学会公关业务,与两岸四地及新加坡印刷、包装界人士,特别是知名专家与学者建立了友好关系,如台湾学者李兴才教授、胡宏亮教授、陈政雄教授,新加坡黄树城教授以及大陆邹毓俊教授、王强教授等,奠定了《大中华印艺网》持续创新谋先进的良好人缘基础。由于《大中华印艺网》与林林总总网站创建者,包括只关注商业利益与个人兴趣的人士或团體不同,它始终聚焦在“弘扬中华文化 推广印艺科技”的主旨之上。林先生以巨大的财力来投入网站的营运和内容扩充,并保持网站技术的先进性。不仅投入无限热情来保持网站的活力,还擅长集聚互联网精英、信息精英、印艺精英以及行业领导来大力支持和推动网站内容、形式切合行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需求,使栏目设置、栏目内容、栏目表达以及浏览的便利性都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其中在《大中华印艺网》的印艺期刊、印艺专题与印艺问答等,直接面向印艺读者需求,使之在数量众多的印刷专业类网站中始终拥有良好的口碑,走在印刷类专业网站前列,成为印刷圈内首屈一指的专业门户网站,印刷专业网站中互联度最高的网站和信息关注度最高的网站。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特别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向世界中华传播的兴起,林和安先生深深感受到传统中华文化对提升大众精神、弘扬正能量、传播道德力量的价值。2012年7月林和安先生在香港与奎霞同乡会创会会长林华樑先生讨论文化,林华樑先生谈起闽南文化,深忧闽南文化再不整理保存,恐怕渐渐会失传。林和安先生对中华文化陨落怀有满腔惋惜之情,激发起要和林华樑先生构思创作《闽南俚语》。在林华樑先生及乡亲们的鼓励下,2012年8月“闽南俚语”栏目在大中华印艺网上线,并加插精致绘图于《闽南俚语》作为传播闽南文化的特色和亮点。《闽南俚语》一书中,将为人处世的道德智慧以俚语表达,伴以白话注释和精美插图,使文意更能触动人心灵,给年轻一代重新注入有深度的价值观,启发人伦思考。毋庸置疑《闽南俚语》集合闽南文化精髓,赢得一致好评。
林和安先生编著《闽南俚语》,一方面是想借老祖宗智能唤醒大眾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推动闽南文化在内陆、香港、台湾三地合作交流如一家,圆自己始终致力弘扬中华文化的“中国梦”。他认为“这本书不是内容文句如何精,绘图如何好,印刷如何精美。主要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闽南俚语》一书,能与内陆、港、台、海外华侨以及闽南学者结合,一起协助优化闽南文化,达到各方闽南人有共同文化桥梁的作用与价值,才是《闽南俚语》的真正'含金量',也是其最为难能可贵之处”。《闽南俚语》能在泉州、香港、台湾三地同时发行,是林和安与众多闽南文化学者,以及关心支持闽南文化推广之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截至2016年底,《闽南俚语》已出版至第5版,该版本带点读书功能,为祝贺马六甲成功举办2016世界闽南文化节而出版发行。各版本的资料收集、注释、绘图、出版,无不需要专业人士的支持,是各界朋友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极为重视和热爱。目前出版了繁体版和简体版,已经成功发行近13800册,还荣获台湾金印奖,北京科印杯大奖、香港数码印刷大奖、香港印制大奖、两岸数字出版与电子书铜奖、香港印制大奖、数码印刷书刊优异奖等多个印刷大奖。印证了好友李兴才教授的赠词:“尽心尽力不计得失,吃亏是福与人为善”的精神,也如他自己总结出的经验:“一是拜社会贤达为师,以行业先进为友,方能集聚精英智慧、社会力量,多办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大事;其二,唯有自己坚信坚持,多听各方意见,方能开阔视野,提升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最快最好地办成所想完成之事。”
弹指一挥间30年已逝,互联网也进入了以云端容量计算、大量数据互联的新时代,林和安从建立《大中华印艺网》到编著《闽南俚语》,从传播印艺新技术到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尽管历经了网络泡沫经济破裂以及多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仍坚持无商业行为、以小米加步枪方式始终服务印艺发展,开拓文化传播新途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新长征来获得服务印艺与网站持续发展的双赢格局。他将自己的精神诠释为“阿Q精神”,激励自己在《大中华印艺网》和《闽南俚语》中积极开拓、创新、服务与发展。他回忆道:“网站开通至今以及《闽南俚语》编著与推广中,我遇到过不少困难及挫折,至今仍坚持不懈,也从未真正去考虑以商业行为,所有的费用都是由我个人负担。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中,这一点如果没有我所信奉的‘阿Q精神’是绝对不能继续下去的。”这种精神感动许多印艺同仁和文化学者,激励更多的印艺人与文化人参与、支持和伸出援手,吸引与集聚了更多的印艺人和文化人关注、推动和参与这种无私的服务行动中,努力改善服务印艺所需求的每一个细节,引导更多的人在服务印艺和社会中,获得自身专业知识和精神的升华,促进自我能力提升使人生尽善尽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林先生面对移动互联的新媒体时代,多变经济环境,以及人们的困惑和疑虑,始终乐观地认为,只要坚持信念,坚持对印艺的激情,团结一致,就会有所作为、有所大作为。同时,更加期待在《大中华印艺网》美好发展的未来之中,携手同仁,努力发掘更多传统文化的新价值、新内涵,不断提供创新服务,实现心中传播中华文化的梦想,圆自己的中国梦。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