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五 帝鸿之砚, 轩辕黄帝玉琢墨 ; 广东肇庆 古今墨池首推端砚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帝鸿之砚 轩辕黄帝玉琢墨海
广东肇庆 古今墨池首推端砚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帝鸿之砚 轩辕黄帝玉琢墨海
广东肇庆 古今墨池首推端砚
砚又名墨海、墨池,俗称砚台,是写字、绘画乃至印刷研墨或盛墨用的器具。砚的出现与应用很早,相传黄帝曾得到一块玉石,并将其琢成石砚,取名“墨海”,还在这块墨海上刻上了“帝鸿氏之砚”五个字。由于早期的砚差不多都是用坚硬的石头制作的,所以流传到现在的石砚也比较多。现存最早的古代石砚,是上世纪70年代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石砚”。与这方石砚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盖、石棒和几块石墨。这是我国先民早期在陶器上绘制图画时使用的主要文具,开中国用砚之先河。
现存最早的石砚
早期的石砚,都配有石棒之类的研磨工具,这是因为中国早期使用的墨都是取自自然界的天然颜料,要把这些天然颜料与水融合为墨汁,需要使用坚硬的工具——石棒——进行研磨。后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墨的应用越来越广,人造墨和制造人造墨的工艺技术日趋成熟,石棒之类的研磨工具随着成型墨块的出现,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到了汉代,随着制墨技术的发展和造纸工艺的成熟,砚的制作开始注重装饰和造型,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的殿堂,成为倍受文人墨客们喜爱和收藏的艺术品了。
唐 箕形石砚
东汉鎏金兽形铜砚
汉朝以后,用来制砚的材料和成品砚的品种越来越多,于石砚之后又出现了陶砚、瓷砚、漆砚和金属砚等多种。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事业高速发展,文人墨客逐渐增多,诗词佳作层出不穷,“砚”的制作也益发精湛。在这段时间,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比以前更加坚实细密、适于制砚的石料,并以此制作出不少让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称雄砚坛”的名砚。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被誉作中国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澄泥砚和洮砚。与此同时,一些与这些名砚有关的诗词佳作和典故传说也越来越多并流传下来。仅以端砚、歙砚为例,简介如下:
唐 二十二柱足圆陶砚
(1)端砚。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广东的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制作端砚的石料,多为紫色,以当地斧柯山的山石最好。宋人苏易简在《文房四谱》卷三,有程俱《谢人惠砚》诗,说:“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说是黄帝时期的墨海现在看不到了,如今喜爱的是带有青紫颜色的端砚。端砚因它的石料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并且雕琢精美、书写流畅,而被名列四大名砚之首。
相传明代著名收藏家毛晋喜得一方端砚,并在这方端砚的背面写下了“得之不易,藏之为寳,继我书香,子孙永葆”的铭文。落款是“汲古阁主人毛晋”。
(2)歙砚。歙砚因产于歙州而得名。又因制作歙砚的材料出自当地的龙尾山而称龙尾砚。制作歙砚所用的石料坚韧、细密,不仅发墨如油、不吸水、不伤毫,而且雕纹精细、造型浑朴。北宋蔡襄在《咏徐虞部龙尾砚诗》的诗句中赞美它“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
元朝 透雕刻花铜暖砚
相传在公元975年,北宋大将曹彬率兵攻打南唐的都城金陵,于农历十一月攻破城池,活捉了南唐后主李煜,并把他带回汴京。
在我国北宋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名叫米芾。他的书法,沉着飘逸,神采飞扬;他的绘画,以追求新意见长。尤其是他为人“癫狂不羁,举止怪异”,为此世人都把他称作“米癫”。有一次,宋徽宗让随身太监拿来御砚请米芾写字。米芾见了皇帝的御砚是目不转睛,非常喜爱,便在心理打上了小算盘。心想,用什么办法能把皇上这方御砚弄到手呢?字写完了,米芾便口若悬河地说了皇帝很多好话,把宋徽宗忽悠的心情舒畅,高兴异常。于是便大发善心,要奖赏米芾,问米芾想要什么赏赐。米芾一听正中下怀,便说:“为臣不喜欢金银财宝,只嗜好书法绘画,就请皇上把这方御砚恩赐给为臣吧。”宋徽宗说:“既然你喜欢,那你就把它拿去吧。”当时米芾真是喜出望外、忘乎所以,他拿起御砚便揣进了怀里。但他情急之下,忘了御砚里还有他没用完的墨汁,结果弄得他那身新衣服到处是墨,粘乎乎的,狼狈不堪。宋徽宗看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中国人对文房四宝,尤其是对古砚的喜爱与收藏,可以说是不分朝野、情有独钟。记得笔者2004年回原籍河北献县探亲时,探访了古里庄的农民企业家孔繁亮先生。几句寒暄之后,他让我观赏了他收藏的、重达一百多斤的大型石砚,之后又小心翼翼地从厨柜中取出一个长方形的红漆木盒放在桌上,打开木盒,从盒中取出一个用黄色绸缎包裹着的石砚。我一眼望去,但见这方石砚黑中透红,油光闪闪。砚端精致细密的龙纹图案,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精雕细琢而成,让我这个欠通文墨的外行人见了也颇感惊奇,不禁脱口便问:“这方寳砚看上去很新,不像是祖传古董,你是从哪里搞到的?”交谈之后,方知是他托朋友在盛产砚石的本溪搞到一块上好的砚石,回家后,他精通文墨的父亲——一位农村的中学教师,更是爱不释手。父子二人几经筹商,决定自己动手,精心绘刻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龙纹石砚,并作了初步的分工:作为企业老板,孔繁亮负责使用机器和磨具制作成型;父亲孔庆明则绘制、雕刻砚端龙纹。父子俩,一个是年近花甲,已算不上是年富力强,一个是八十老翁手眼也不那么灵便。靠的是对文房四宝的挚爱,依托着华夏血脉的精明。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雕琢出虽说算不上什么精品,但足可作为农家的传家之寳,给后人奋进以激励。笔者举此例证,意在说明我中华文明之根深叶茂,领略文房四宝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孔庆明父子自制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