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吕智杰:我的父亲吕二强之参加学大寨会议
参加学大寨会议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一个小山村,没有一点平地良田,出门就爬坡。以陈永贵为首的党支部,带领全村社员,依靠集体力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天斗地,大干苦干,把七沟八梁一面坡,建设成旱涝保丰收的稳产高产梯田,把社员们祖辈居住的土窑洞,建设成砖瓦石结构的漂亮楼房,从而改变了原来的贫困落后面貌,成为农民集体脱贫致富的旗帜。
1976年秋季,河北省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省昔阳县礼堂召开,我县县委副书记杨峰、父亲和学大寨办公室主任宋永岩、孙东城村民兵连长兼妇联主任李爱国参加了会议。地区水利局局长赵步恩也和献县代表一同参加会议。会议开了两天,随后到我省学大寨先进村参观。
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和河北省委副书记吕玉兰分别讲话。陈永贵的讲话,主要是介绍了大寨人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苦劳动引水浇地,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使粮食亩产增长七倍的经验。吕玉兰讲话内容主要是,要求各地、县以大寨为榜样,学习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美满的新生活。父亲和与会代表们登上虎头山实地参观大寨人创造的业绩,面对平展展的层层梯田,丰收在望的庄稼,硕果累累的果园,他们被大寨人肩担背驮,艰苦奋斗,改变穷山恶水的精神深深感动。
在大寨开会的日子,正赶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走。汽车常常陷在泥水里,人们几乎天天推车,无论男女都弄得满身是泥水。从昔阳县城到大寨的山路几乎都是盘山公路,一侧是陡峭的山峰,一侧是万丈悬崖,上坡汽车几乎直立起来,下坡时好像一头扎下去。李爱国从未走过这样的盘山公路,不时发出惊恐的尖叫。父亲和同行的人们说:“我们这是以大寨精神参加学大寨会议呀。”会议日程安排得很紧,每天会议都结束得很晚。最后一天的会议开到了掌灯时分,天还下着小雨,李爱国在回招待所的路上迷了路。父亲和其他几个人一直等着,那时候交通信息都不发达,没有手机,见不到人也联系不上,大伙干着急,到晚饭后她才回到招待所,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杨峰开玩笑说:“你真丢了,我们可怎么回献县啊!”
代表们参加完会议后,又去河北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示范地,遵化县沙石峪进行参观学习。沙石峪是周恩来总理关注的农业学大寨典型,曾两次陪同外宾到沙石峪参观,亲笔写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题词,赞扬沙石峪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令前来参观的人们深受鼓舞。
学大寨会议结束后,11月1日我县召开了全县农业学大寨干部誓师会,参加会议的有2400人。会上,杨峰代表县革委重申了学大寨、赶昔阳,三年建成大寨县的意见。我县再次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农业要大上,水利必先行。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革委几任主要领导的精力都用在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父亲作为水利局长,在用好地上水,开发使用地下水方面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全县具体的治水方案,形成书面材料,呈报县革委和生产指挥部。县革委和生产指挥部对水利局报告很重视,县革委会主任刘庆芳亲自主持主任办公会,专题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全县上下齐动员,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完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生产队出劳力、出工分、出工具,县补口粮,依靠组织人工劳动完成的。充分显示了集体经济
办大事,搞大建设的优越性,使我县的农田基本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
农业学大寨是人民公社历史上的一大壮举。献县农业学大寨的十年,是献县农业改天换地的十年。从1959年至1968年,我县是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和贷款。1968年至1978年随着农业学大寨的深入开展,逐渐达到了自足有余并能对国家作一定贡献。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