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奥运题材币上的“弋射收获图”另解

自2008北京奥运会后,我们的“奥运情结”中虽然没有了“期盼”和“成功”的喜悦,但“奥运”这两个字带给我们这一代的不仅是自强和骄傲,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回忆。随着2016巴西奥运会开幕,大家把目光又一次对准了举办城市,而我们也将从奥运纪念币的点滴中回顾我们的曾经。

奥运专辑

1980年,为纪念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我国发行了以古代射艺 、古代角力 、古代足球 、古代骑术为主题的“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其中10g标准金币、20g加厚金币、16g加厚银币、6g标准铜币和12g加厚铜币的古代射艺图案采用的是一块东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图”的局部。

“鹄求鱼食,道遇射弋。矰加我颈,缴缚两翼。欲飞不能,为羿所得。”1972年在四川大邑县安仁乡出土的一块东汉画像砖,正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这块画像砖名曰“弋射收获图”,高39.6,宽46.6cm,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下为收获图,上为弋射图。该文物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是四川汉代画像砖中颇具代表性的精品。

画像砖实物

拓片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的设计师独具慧眼,选取砖中的弋射画面,通过巧妙构图,将古代画像砖和现代金银币这两种均以浮雕为表现手法的艺术完美结合,同时也将由古代狩猎发展而来的现代射箭这一体育项目生动再现于币面,很好地契合了奥运精神,又不失中国特色。

这套奥运纪念币是新中国第一套没有国名的法定货币,也是第一套体育和奥运题材币。见到币上这幅“弋射收获图”的人,都会被射手优美的射姿所吸引,同时也会有疑问:为何射手拉满弓,却没有箭?当时的设计师钟有琴老师和雕刻师陈坚老师给出了他们的解释:射手拿的是弹弓,发射的是弹丸,身旁地上放的是盛放弹丸的装备。故而没有箭矢。

根据王世宏老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贵金属币赏析》(第1册)一书介绍,钟有琴老师在设计该项目时,找遍了文物出版社里所有与民族体育和古代体育相关的书籍。最后确定了“古代射艺”“古代足球”“古代马术”和“古代摔跤”四项典型的古代体育活动作为纪念币主图案。

根据“赏析”一书介绍,钟有琴老师在看到这幅“弋射收获图”的时候,也疑惑于为何射手拉满弓却不见箭矢。并且试图在金币的设计图稿中把箭矢自行添补上去,但试了几次,总感觉不协调,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感,于是放弃。最后项目定稿的时候,如大家看到的币面图案一样,基本就是“弋射收获图”的完整局部截图。

原始图与币面图案对比

仔细观察,原图和币面图案还是稍有不同

大雁的数量和位置不同。

两位射手中间枯树的数量和姿态不同。

原图(原画像砖)中两位射手右手拉满弓弦只是一种写意的手法,并无清楚地表现出手部和箭的细节,故而看似弓上无箭。而“古代射艺”金币币面图案则清楚地刻画出手部拉弓细节,但是却不见箭矢,可见钱币设计者缺乏对“弋射收获图”的充分了解。

不过庆幸的是,钟有琴老师还是如实地反映了原汉画像砖的其他细节,最重要的一处是完整保留了两位射手右胳膊下方的那条细细的丝线。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恰恰证明了,射手手中是有箭矢的。

根据 “赏析”一书的描述:“钟有琴关于‘箭’的疑问,也曾经让陈坚同样感到困惑。读了《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后,明白了‘弓生于弹’的含义。其中‘弹’特指弹弓。……弓弦中部有囊,弹丸盛放于此。由此,陈坚在设计图稿之外,另外添有类似弹丸的图案,弹丸置于地面。”

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了两位作者对“为何弓上无箭”的解释。设计者和雕刻者认为射手用的是类似弹弓的装置,弦中间包裹的是弹丸,所以不会有箭矢,而且地面放置的是盛放弹丸的设备。

为何笔者肯定地认为“弋射收获图”上,射手使用的不是弹丸而是弓箭,如果是弓箭的话,那么箭在哪里呢?要想令人信服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弄明白“弋射收获图”背后的文化。“射”为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作为强身健体,半军事半体育目的,分为“弓射”“弩射”和“弋射”三类。弋射也叫“矰弋”或者“缴射”,“矰”的意思是带绳子的短小箭矢,而“缴”则是长长的丝线。弋射就是通过发射带有长长丝线的短矢射中天空中的大雁或者野鸭。这种射术不是通过射杀获取猎物,而是借助箭矢的牵引把丝缴抛到空中,通过短矢的重力让丝缴缠绕禽鸟的脖颈,束缚禽鸟的羽翼,使之丧失飞行能力从而获取猎物。“矰加我颈,缴缚两翼。欲飞不能,为羿所得。”说的就是弋射的具体用法。

矰缴实物图

弋射时,射出去的箭缴要防止被飞鸟带走,同时也必须考虑回收的方便,如同放风筝要有回收线的工具一样,这就需要发挥“磻”(音“播”)的作用。“磻”简单的说就是绑在弋射丝线末端的大石头,增加重量,防止飞鸟带走矰缴。后来磻经过逐步改进,从最初的简单的一块石头绑在丝线末端,演变为具有快速回收丝线的装置。比较完善的磻应该是类似一种轱辘的绕缴装置。

以上两幅图是从两个不同战国时期的铜壶上拓片下来的图案。这两幅图生动地描绘出整个弋射的全部过程。从射手张弓欲射,到禽鸟被矰缴束颈缚身,再到不堪坠地的整个过程。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尤其第二幅图,明显的在射手身边有个磻的装置,丝缴一边连接着磻,一边束缚着禽鸟,禽鸟在磻的拉坠下直坠落地。

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

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图像示意图

知道了关于“弋射”的知识后,我们现在再看看“弋射收获图”局部,两位射手的行为就很清楚了。

两位射手正在“弋射”,身旁均有一个磻,每个磻都有一个圆弧形的提梁,便于移动,说明此时的磻已经具有很完善的功能。磻中有4个绕缴用的磻位,每个都显得很粗壮,说明缠绕了很厚的丝线。在其中一个磻位上,伸出一条缴线延伸到射手身上。这个细节笔者之前说很重要,是因为这根缴线一端连磻,一端接矢。这根缴线的走向表明用于连接缴线的短矢正在射手所握的弓上。虽然在图案中,我们看不到箭矢的存在,但是由于这条与箭矢相连的缴线的存在,让我们确认了射手手中一定是有箭的。

那为何在图中没有把箭矢刻画出来呢?笔者认为可能是以下原因:

由于画像砖本身的精度问题,用于弋射的矰,也就是短箭,跟射手的胳膊等部位重叠,从而无法显示。

可能是画像砖作者的写意创作手法,认为在基于理由一的状态下,没必要刻画出这个短箭。

不管画像石作者是基于何种原因,没有把这根短箭刻画出来,但是并不影响画面中两位射手正在使用弓箭进行弋射活动的表达。对画面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影响。

笔者认为,这才是“弋射收获图”和“古代射艺”金币中射手为何弓上无箭的合理解释。而不是大家一直以来认为的“弹弓”和“弹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