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从打磨“提问”入手
磨课,从打磨“提问”入手
——以《世说新语·咏雪》为例
刘向军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一文连标点共89字。
这样一则看似浅显,实则摇曳生姿、妙趣横生的短文,如何引导学生体悟其妙、其趣呢?这必须从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入手。
比如,对“兄子胡儿”一句,如果教师这样提出教学问题:“胡儿指的是谢安的侄儿对不对?”学生应道:“对!”——这样的教学问题基本上就属于无问而问的“垃圾问题”。
怎么办呢?
课堂教学问题的基本原则是“问题要有思考性”,即问题需是“真问题”。
老师可以这样调整一下提问:文中的胡儿和谢安是什么关系呢?或者胡儿是谢安的什么人呢?
面对这个问题,初中生们就得稍微思考一下了。他们一是需要看课下的注释,二是需要看上文的“儿女”一词,三是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这些思考过程这才能够推断出“胡儿是谢安的侄儿”这一结论,而非简单地回答一个“对”字。
再如,老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提出这样的教学问题:“谢公是不是笑了?”学生回答:“是。”——这样的问题同样是一个没有思维含金量的“垃圾问题”。
这个句子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大可以品味一番——善读文者,要在能从无疑中生疑。我们可以把上面的提问这样改造一下:同学们想一想,“公大笑乐”,他为什么这样开心呢?
这个提问就有一定的思维含金量了,学生们不能够简单地答“是”或者“不是”,而是需要把这个问题带回到语境中思考,然后才可能回答说是因为谢道韫的回答太漂亮、太精彩了,因此谢公非常地开心。
当然,这个提问的思维含金量还可以再提高一步,可把这个问题做这样的改造:同学们想一想,“公大笑乐”这简洁的四个字传达了谢安哪些丰富的情感呢?请从至少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品味一下,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这个提问的思维含金量就高了许多,并且也规定了回答问题的要求,这就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语的回答所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联系全文,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且要整理逻辑顺序和语言,才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当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真问题”——非思考不能答的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表达了谢公对侄女谢道韫才华的欣赏、肯定之情;其二,传达出谢公对侄女和侄儿一巧一拙、一优一劣的回答所产生的文学审美趣味的开心体味;其三,传达了谢安沉浸在好雪、妙答和温馨的天伦之乐氛围中的畅快心情。
教学的存在,是因为有问题存在。问题驱动教学,“真问题”才能真正驱动教学,并通过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精心设计,反复打磨,提升教学提问的质量,这是课堂教学工作极为重要的环节。
20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