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立储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算得是英明伟大,但是他在李承干、李泰、李治三个儿子中,到底该由谁来继承事业的问题上,却曾经犯过胡涂,甚至因为太过伤心而试图自杀。
唐人吴兢的《贞观政要‧卷六‧论悔过》一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贞观中,太子承干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
太子李承干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从小聪明伶俐,仁孝纯深,但因为他的腿有残疾,加之魏王李泰才华出众,一度让唐太宗偏向了李泰,甚至让李泰移居武德殿,让李承干对自己的太子地位深感忧虑,并因此表现出情绪上的严重失控——狂悖骄躁,不敬师长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征上书给唐太宗,并在奏折中对他的做法做出了批判:你让魏王李泰住在东宫之西,昔日海陵王李元吉所居的地方,即便是当年,都有人认为不合适,议论多多,何况是今天呢?既然魏王李泰因为受到宠爱而感到害怕,你何不让他退居原处,成全他的想法呢?
在帝位传承的问题上,中国人向来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如果嫡子有好几个,那么,谁最大谁就有权利继承家族的财产和爵位;如果妻妾成群,儿子有好些个,只有嫡子才有资格继承财产和世袭爵位。基于这样的思惟,尽管李承干才华不比李泰,但魏征认为其太子的地位不可动摇。
此后,围绕继承人的问题有了一系列的变故:太子李承干在试图暗杀李泰失败之后,又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起兵逼宫,最后事迹败露而被唐太宗所废。魏王李泰在李承干谋反一事失败后,涉嫌谋嫡之事也被曝光,最终被降封。
为了让三个嫡子往后的日子能够共存,太宗选择了性格相对柔弱的李治继位。李治性格的弱点,为他执政后期带来了动荡——强势的武则天与他分享权力,一度改国号为「周」,做了皇帝,褫夺了他的权力。
如果从一开始,唐太宗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便能够开明一些,挣脱「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束缚,让他的嫡子乃至所有的庶子展开公平竞争,愿意如尧舜等古代帝王那样,着眼于大众的利益与社会的持续进步,把帝位交给能者与贤者,那么,发生在李氏家族的这场惨烈的争斗,是否能得到避免?
这样的问题,在唐太宗的时代是无解的。因为一个帝王再怎么英明伟大,只是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帝王进行比较的结果,我们只能用「太阳上也有黑点」去解释,世间事不可能没有缺陷。
(0)

相关推荐

  • 唐高宗李治明明很厉害,却因武则天的光环被世人忽略

    说到唐朝,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再深入一些想,又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和女皇帝武则天.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如唐朝能在人们心中留下影子的东西自然不多,但这些无法比拟的辉煌文明进程,却 ...

  • 唐太宗李世民最看好的庶子吴王李恪为什么做不了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14个儿子,但最有名是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四兄弟.要问李世民最喜欢哪个,可能很难从李承乾.李泰.李恪三人选出来,但要问评价最高的,恐怕要算吴王李恪了. 不过因为嫡庶关系,吴王李恪与 ...

  • 正史里的唐高宗李治到底有多厉害?

    李治从来不是什么昏庸无能懦弱的窝囊好人,而是史上极腹黑极假慈悲极会伪装的政治天才. 李世民其实挺喜欢晋王李治,李治也是嫡子,是长孙皇后的第三个儿子,而且"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 ...

  • 李治在嫡子中排第三,皇子中排第九,为什么唐太宗会立他为太子?

    古代皇位继承一般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皇后所生最年长的皇子继位.有人可能会觉得,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选最有能力的皇子继位才合乎逻辑.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只能说明你对古代的治国体系还不够了解. 古 ...

  • 《趣话五千年》第39回,立储君宋国真护卫 战泓水襄公假仁义

    上文书说到,管仲.齐桓公这对君明臣贤的典范相继去世,桓公临终前未能很好的处理继承人的问题,导致齐国大乱,五子争储,最后无亏坐上王位,太子昭跑到了宋国. 当时宋国是宋襄公在位,当时的宋国还十分弱小,而且 ...

  • 秘密立储:皇四子奕詝,为啥能成为储君?

    道光皇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其中,皇长子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年二十三岁,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也过早夭折.皇四子奕詝,生于道光十一年,是皇长子奕纬死后 ...

  • 古代皇帝立储君,为平稳接续,为何非等死前传位呢?

    皇帝可以说是个终身制的职业,从即位开始一直到去世,皇帝终身制在封建帝制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但也是因为终身制的原因,作为王朝的储君虽然有时也可以监国,在皇帝外出的时候代替皇帝处理朝政,但大权还 ...

  • 一代帝王,两废太子,为何却不再立储?

    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两废胤礽太子后,选择了不立皇太子并且一直延续到其去世.那么,储位空虚,容易生变,难道康熙皇帝怕出乱子吗?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基于以下原因,康熙皇帝 ...

  • 激荡四百年:依靠祖父辈统一三国,司马炎心存侥幸立储失误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篇 开始于三世纪初.结束于六世纪末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无序.动荡不安的时代.三百多年里,无数英雄豪杰轮番登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政权 ...

  • 雍正建立的秘密立储制,为何只执行了两次就夭折了

    康熙帝两废两立太子后,其他皇子愈加加紧争夺储位的步伐,最终酿成"九子夺嫡",骨肉相残,于是康熙帝晚年便不再公开提及立储一事. 雍正继位后,吸取了前朝建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切身经历了 ...

  • 作为失独皇帝,宋高宗真的反感臣下建议立储吗?

    导言 历史上,有些皇帝是不愿意立储的,比如明神宗,被大臣怼到自闭罢工,最后还是不得不屈服:比较极端的有唐宣宗.后唐明宗等,干脆把立太子和自己退休等同起来,吓得大臣不敢倡议立储,即使有不怕死的直臣冒死倡 ...

  • 胖皇朱高炽的艰难立储之路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第三位储君,也是第一位成功上位的太子,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很幸运.朱高炽之前的明朝三位皇帝的皇位得来都很戏剧性,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元末天下大乱中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其后 ...

  • 雍正秘密立储,为何选弘历而不选弘昼?细看清史才知道胤禛的无奈

    清朝皇位继承,一直比较搞笑,基本都是最不像爹的那个儿子接班,发展到最后,居然是由不是儿子的人接班,比如雍正不像康熙,乾隆不像雍正,嘉庆也不像乾隆. 读者诸君都知道,是雍正皇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