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9块9的鲍鱼,这么便宜不是骗我的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好好生活事务所”(ID:ymsn2019),作者:梨雪森,36氪经授权发布。
最近我在拼xx上发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食物——7.8元/袋的即食佛跳墙,按照店家的描述那是每一袋都有一只货真价实的鲍鱼。
印象中,鲍鱼不是很贵吗?这些不到半杯奶茶钱的鲍鱼,不会是假货吧?
而且今年各大生鲜APP也是争相推出了平价鲍鱼。从某马鲜生的16.9/只,到每日X鲜的9.9/只,最近我甚至在家某福找到了2.98/只的鲍鱼!
这些鲍鱼不会是顶着鲍鱼名字的其他廉价贝类吧?这些低价鲍鱼真的能吃吗?
————
鲜鲍本来就不贵
我们常见的鲍鱼,有鲜鲍、鲍鱼罐头、冰冻鲍鱼和干鲍等不同的形式,但当我们正儿八经去对比它们价格就会发现,真正能卖出天价的只有干鲍一种。
干鲍的贵,来自于稀缺。从鲜鲍到干鲍的过程,要经历许多繁杂的过程,以及一轮又一轮的审视与变身。
鲍鱼的第一次蜕变,在加工厂。
在这里,刚捕捞上岸的鲜鲍会被马上取肉去壳去内脏,然后揉搓进10%重量的食盐进行盐渍。在高浓度盐的包裹下,鲍鱼肉会不断皱缩失水,直到大概20个小时后,它们才会被捞起来,清水洗净多余的盐分,然后送上蒸锅。
高温蒸熟的过程会持续两个小时,直到鲍鱼熟透到稻草芯都能轻松穿透鲍肉为止。但这并不是终点,它们还需要在原地干燥,等待第二天的下一轮低温水煮。这些反复且需要精心控制温度的步骤,会赋予干鲍软嫩与丰厚并存的口感。
下一步,是晾晒。工人们会穿线吊干鲍鱼或者直接平摊干燥。在阳光的照射和大风的包围下,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整个晾晒的过程。
等到干燥进程完成,鲍鱼便完成了它的第一轮变身,从平价的鲜鲍变成了相对昂贵的干鲍。
但是,要想变身卖出天价的珍品干鲍,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规格大小,决定了干鲍的基础等级。干鲍常用“头”衡量大小,指的是600g内有多少只干鲍。头数越小,干鲍就越大,相应的价格也越贵。一只1000g的鲜鲍,才能做出一只6头鲍,更别提3头鲍等极品了,因此干鲍对于原材料的要求可是相当苛刻。
网友分享的溏心鲍鱼 / @Kimberly / 小红书
形态色泽则决定了干鲍的附加价值。只有上乘质量的干鲍,才能被人珍而重之地收藏:它要形态完整、肉身厚实又圆润、裙边均匀无缺口,几乎不能有瑕疵。
被精心挑选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干鲍,才能被仔细地封存起来,进入最少一年的熟成阶段。
在熟成的过程中,微生物悄悄产生着变化,让干鲍的色泽逐渐深沉,香味日益浓郁,同时还会悄悄分解坚硬的鲍肉,造出珍贵的溏心。
在经过数月、甚至数年的耐心等待与小心珍藏后,一枚干鲍终于酿成了。
它会有棕黄色甚至绯红色、咖啡色的浓郁色彩,还有不用凑近都能闻到的浓郁香气。那些好的品种,甚至能在表面产生一层薄而稀疏,糖霜一般的粉状物。
熟成时间越长,干鲍品质越高,对应的价格也会越高。
而相比干鲍,鲜鲍的价格简直亲民到不行,我在生鲜平台上查到250g左右的鲜鲍价格是168元一只,绝非我们普通人吃不起的。但是它们依然做不到开头那些例子中那么低价。
————
鲍鱼的便宜,源自养殖户太努力
正如前面所说,鲜鲍本就没干鲍那么值钱。其次是,鲜鲍的价格也受到个头的影响。只要你在面对低价时冷静地看一看重量,就会发现这个低价是很正常的。
单价2.99元的鲍鱼只有20g,根本就是未成年出来打工,只能说是鲍鱼仔;而9.9元的鲍鱼,能达到50g左右,差不多跟女孩子的手心一样大小;至于某宝上那种论袋卖的小鲍鱼,可以当成另类的“海瓜子”来嗑,千万别抱太大希望。
网购平台上的小鲍鱼干,价格低廉 / 淘宝
可以说,鲜鲍的价格也是随着个头增长而递增。而且一定要注意的是,商家们给鲜鲍所标注的“头”一般是指500g内的鲜鲍只数,可千万别跟干鲍的“头”当成一个意思。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几年中国的鲍鱼产业一直在飞速发展。
被我们统称为鲍鱼的,其实是腹足纲鲍科的一系列生物。在世界范围内,有200多种鲍鱼,其中有60多种具有渔业价值,而中国有规模化养殖的则有近10种,如皱纹盘鲍、杂色鲍、中间鲍、黑唇鲍、绿唇鲍、红鲍、疣鲍等。
中国的鲍鱼养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不仅经历了几轮鲍鱼种更替,产量更是逐年上涨,如今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鲍鱼生产国,2017年中国鲍鱼的产量就已经占世界鲍鱼产量的85.04%。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17年中国鲍鱼产量为14.85万吨,2018年为16.32万吨,2019年则已经达到了18.03万吨,相较2018年增长10.48%,其中福建更是以14.4万吨的产量直接贡献了总产量的将近80%!
要看中国的鲍鱼养殖,当然得看福建。
从2008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福建鲍鱼产量从2.29万吨快速增长到了12.34万吨,年增长率直接飙升至762.9%!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短时间内的产量飞升,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中国鲍鱼产业的发展,就是养殖户靠着两大绝招,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
第一个绝招是“外来的鲍鱼好长肥”。
一开始,我们养殖的主要品种是皱纹盘鲍,但是在90年代末,一次皱纹盘鲍的大规模的死亡,让养殖户损失惨重。
皱纹盘鲍是盘鲍螺的一个亚种,广泛分布于日本、朝 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一带沿海 / 维基百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90年代,广东和福建的养殖户别出心裁地从台湾引进了“九孔鲍”,还顺带着偷师学艺,搞了一个跟以往“靠海吃海”式养殖法截然不同的陆基水泥池养殖技术,把养鲍鱼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正所谓“外来的鲍鱼好长肥”,再加上相对先进的养殖方法,九孔鲍的产量很快就超过了皱纹盘鲍,就此扛起了南方鲍鱼产业的旗帜。
但是好景不长,1999年开始,九孔鲍这个外来的鲍鱼也不好长肥了——冬季的爆发性死亡以及苗期病害,导致鲍鱼产量大幅下降,南方鲍养殖也就此陷入困境。
好在,同样的招数还能再用一遍。21世纪初,福建又再次引入的皱纹盘鲍和日本盘鲍的杂交鲍品种,再次大获成功。这种优质杂交鲍种苗的引入,迅速提升了中国的鲍鱼产量,2007年中国的鲍鱼产量还是可怜巴巴的2.53万吨,到了2017年已经是14.85万吨。
前面说到九孔鲍来的时候,还附赠了新的养殖技术。实际上,不断迭代养殖技术,也正是中国鲍鱼产业迎来新高峰的第二大招:不断升级鲍鱼养殖技术,把天时地利人和用到极致。
此前,在以福建为首的南方产区,鲍鱼养殖以家庭散户养殖为主,多个养殖户共享一片海域,难以控制养殖密度,对鲍鱼的产量、品质都有影响。
在飞速增长的养殖产业推动下,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出现了。私人化的散户养殖逐渐转变为了规模化的工厂养殖,甚至还出现了南北产地协同作业的“南北接力养殖”:在4月将养殖满一年的鲍鱼从南方运往北方,当年11月返回南方。
在北方,鲍鱼的生长周期是每年5-10月,而在南方则是11月到次年4月,因此通过南北接力可以让北方鲍原本3年的生长期缩短到2年。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鲍鱼养殖通过利用南北两地的季节红利,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量。
不过养殖水平是跟上了,市场消费却没能同步起飞。鲍鱼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对应的鲍鱼消费市场却增长得没那么快。原本嗷嗷待哺的市场,很快就吃够了鲍鱼。
但一茬又一茬的鲍鱼,还在继续长大,继续源源不断地涌上市场。供应量过大,而市场需求量远低于此,于是鲍鱼的价格便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下降。
你或许会问,养殖户为什么不能控制鲍鱼的上市时间,等到鲍鱼供应少一点的时间再卖呢?
答案很简单:鲍鱼想长肥,谁也拦不住。而一旦鲍鱼长到了一定的大小,就必须上市。
为了保持自己的现金流不断,养殖户除了低价倾销别无他法。即使市场售价远低于成本价,也只能忍痛倾销鲍鱼。
简言之,就是鲜鲍的抄底价来源于供过于求,畸形的市场状态逼着鲍鱼养殖户低价倾销鲍鱼,而我们这些个人消费者就这么捡到了漏子。
————
人人都买得起鲍鱼怎么挑,怎么吃
搞明白了便宜鲍鱼怎么来的,能不能吃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那么,捡漏来的小鲍鱼们,怎么吃好呢?
首先,足够新鲜的海鲜,清蒸水煮都够鲜美;进阶的话,可以切片用于涮火锅,或者生滚粥,尽享这份来自大海的先天馈赠。
此外,如果想要刺激一些的体验,自然也是试试红烧甚至辣烧的做法,酱香结合鲍香,再搭配上Q弹爽滑的口感,简直就是干饭利器。
至于干鲍,普通家庭基本上没有可能自己烹饪,无论是涨发还是花刀或是后续烹饪,步步都是大难题。给大家摘几张老菜谱中的做法感受一下就行。
最后说点儿好玩的,处理鲍鱼时揪下来的内脏不要扔,可以攒一攒做成鲍鱼内脏版鱼酱,调味是一绝。
此外,割掉鲍鱼肉的壳也不要扔,精心打磨后的鲍鱼壳会变身精美的工艺品,随着光线变化折射出虹彩。
不同种的鲍鱼,壳的色彩也不同,比如新西兰蓝鲍是宛如天空的蓝色,单个可以卖到近千元,简直就是另类理财产品。
参考文献:
[1]郑小鸿. (2007). 干鲍加工生产及其发展前瞻. 中国水产, 2, 69–71.
[2]柯才焕. (2013). 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现状与展望. 中国水产, 1(05), 27–30.
[3]张红智, 王波, & 慕永通. (2020). 经济学视域下中国鲍鱼产业的成就、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建议. 世界农业, 5, 39–46+140.
[4]中国水产学会. (2020). 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Ed.). 中国农业出版社.
[5]绿盘鲍. (2020). 中国水产, 8, 96–101.
[6]宋祖德, 刘凯, 唐道迪, & 贺强. (2021). 长岛皱纹盘鲍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河北渔业, 3, 38–41.
[7]李帅鹏, 晁珊珊, & 高仕林. (2019). 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现状与对策. 江西水产科技, 6, 44–46.
[8]林位琅, 林光文, 欧洪来, 周燕华, 林苗, 叶翚, & 骆轩. (2019). 2019年秋季鲍鱼生产形势调研分析. 中国水产, 11, 51–53.
[9]黄洪龙, 林位琅, 康建平, & 柯才焕. (2019). 福建鲍几种养殖模式浅析. 渔业研究, 41(4), 346–352.
[10]曾莉婷, 钟诗懿, 游伟伟, & 柯才焕. (2020). 南北接力养殖对皱纹盘鲍营养成分的影响. 水产学报, 44(1), 111–117.
[11]林位琅, 黄洪龙. (2019). 鲍鱼度夏养殖模式. 科学养鱼, 2, 59–60.
[12]林志强. (2018). 南日岛鲍鱼养殖产业的发展与展望. 生物资源, 40(2), 186–191.
[13]刘先进, 陈胜军, 李来好, 杨贤庆, & 黄卉. (2018). 四种鲍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食品与发酵工业, 44(05), 227–231.
[14]刘孝华. (2009). 鲍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37(13), 5872–5874.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