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十把“刀”,你有意无意中使用了哪几把?
我们许多家长身上藏着许多把“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些“刀”,不经意中让自己的孩子很受伤。敬请大家关注你手上的“刀”,别让孩子受到伤害
第1把刀:拿自己孩子的弱项与别人家孩子的强项比较
许多家长时常跟孩子说:“你看看人家某某……,你怎么就没有人家某某那么强呢?”“人家都会了,你怎么还是不会呀?”“人家某某就没有你这么……”
如此比较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怨恨心理。
案例 你为什么要当我妈
那天,不知为了什么事,小虹开始对她妈妈大声嚷嚷,妈妈很生气,便说:“你怎么啦?说话这么大声,哪像个女孩子?你看看人家雨珊,说话轻声细语的,多温柔呀?好好向人家学学。”听了这话,她非但没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反而气愤地对妈妈说:“她好,她乖,你当她妈妈去,为什么要当我妈?”望着小虹稚嫩的脸蛋,听着女儿不服气的话语,小虹的妈妈愣住了。
第2把刀:公开批评孩子
案例 妈妈惹得牛牛怒发冲冠
牛牛妈妈在客厅里给牛牛小姨打电话,电话中一直在抱怨牛牛尿床给自己带来的困扰,“牛牛都满两岁了,不知道为什么还尿床。一到阴天下雨,尿湿的被褥半天都晾不干,用烘干机烘干的裤子还有一股尿骚味儿……你说我该拿这孩子怎么办?”牛牛妈妈正说得起劲,一回头,忽然发现儿子牛牛正气鼓鼓地站在客厅门口,双手攥拳,怒发冲冠,小脸涨得通红。
妈妈心里“咯噔”一下:我是不是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了?
家长在客人面前公开孩子的过错、孩子的短处、孩子的不光彩经历,都是对孩子的伤害,让其自尊心受到伤害。
第3把刀:翻旧账
孩子做错了一件事,就把他以前的一切错误一一数落出来,如此会大大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不应该再提了,不要老是抓着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不放,否则,会让孩子觉得他在家长或家长面前永无“翻身”之日,进而自暴自弃。
第4把刀:严厉苛刻
有些家长总是十分严厉苛刻地对待屡犯错误的孩子,不能原谅孩子所犯的任何错误,由此,平日间孩子会经常担心失败,害怕家长批评,因而做事总是缩手缩脚,这不敢尝试,那也不敢动,逐渐地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严重的还会产生心理学上的“无差错症”:他们经常如履薄冰,惧怕犯错误,不能容忍自己哪怕是很小的过错,偶有小的差错就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第5把刀:总是批评孩子
有些家长总是批评孩子,几乎没有表扬过孩子。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把所有缺点都改好后,他就是个很优秀的孩子了。
如此对待孩子,会让孩子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任何优点,其自信心将会被彻底摧毁进而自暴自弃。
第6把刀:威胁
我们时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敢不听话, 妈妈不要你了。”“你不听话,我告诉李家长,让李家长批评你。”“你不听话,爸爸回来后让他揍你。”“你不听话,我告诉你爸爸,让他来收拾你!”“你再尿床,我就把你的小鸡鸡剪掉。”等等,因为这样的威胁语言会给孩子带来不该有的持久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威胁会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心理负重状态,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7把刀:将孩子过失进行累加
有些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爱算旧账,再三数落孩子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的过失和不足,多次重复批评孩子大小缺点或错误,严重打击甚至摧毁孩子的自尊。例如:“上次你拿别人的东西吃,这次又抢别人的玩具,你到底是怎么了?”“你又说话了,上次一个中午午睡都在讲小话,你看你有什么好!”……这些过失就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搞得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永远抬不起头来。
第8把刀:就事论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的确经常这样指责孩子,如,孩子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碰翻在桌子上,妈妈马上就大声叫嚷:“都这么大的人了,你总该知道怎样拿东西吧!叫你小心,小心!给你讲过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爸爸也许会说:“连杯子都拿不住,笨手笨脚的,我看你呀,将来也不会有出息!”孩子做错了事,而否认其一生的发展是不对的,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
第9把刀:剥夺
案例 白白养你这么大
三岁多的小伟正蹲跪在厨房的工作台上看妈妈整理从超市买回来的东西。
他尝试帮忙清理,妈妈赶紧抢先了;
他又帮拿凳子给妈妈坐,妈妈没有反应;
妈妈从冰箱拿出蛋夹放在桌上,准备将蛋摆好,小伟这个时候帮忙把菜屑清理干净,放进垃圾桶,妈妈也都不吭声……
最后,妈妈突然叫着:“小伟,走!走!我自己来,等你长大一点再帮妈妈!”
可是,等到小伟长到十多岁时,已经没有养成做家务劳动的习惯,妈妈又开始骂:“小伟!我们白白养你这么大,什么都不会帮妈妈做!”
孩子小时候,父母剥夺孩子自主做事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第10把刀:给孩子下“死结论”
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犯错误后,夸大孩子的缺点过失,给孩子下“死结论”:“你总是……” “你将来……” “从来” “每次” “总是” “从来没有”等等字眼,如,“你总是说改正,从来没有做到。”“你从来没有做一件好事,怎么做坏事总是有你的份呢。”
这些“死结论”会大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很容易让孩子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