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好的 | 愿你心中的火光永不熄灭

“我现在27岁了,我也不会开车,也没有出过国,我也没有护照,用的还是九块九的唇膏……”这是电影《明天会好的》中女主萧渝的独白。

淹没在地铁拥挤人群中,她是千千万万个“北漂”之一,因为心中某个梦想而选择留下,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再挺一年”是他们能做的——最勇敢的事

网上说:27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男人会在这个年纪变得成熟很多,而女人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趋向于追求一种稳定的状态。27岁的萧渝,工作上被炒鱿鱼,为了生计,她做场记、写网文、接监狱的心理剧排演,生活上合租的闺蜜搬去了男朋友家,于是在这座城市里,她拖着行李箱搬到五环外的一间西晒房中,那是她第九次搬家。

北京这个地方有种魔力,好像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活下来。”外出拍戏的日子里,萧渝为了挣回些房租,把她的房子短租给了别人;租客也是一个北漂,背着一把破木吉他,在城市的霓虹灯下,哼唱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寂寞的人身上都有某种特殊的味道,让我们在擦肩而过时认出了彼此,并相互拥抱取暖。”一个码着文字、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写的故事能被拍成电影,一个抱着吉他、缓缓地哼唱着“无碍、无碍,我们也学会悄悄地离开……”一只叫作“解脱”的猫优雅地在他们身旁来回踱步,困了便蜷缩着熟睡,醒了就用力伸展四肢,继续着它的优雅。

电影的预设基调是喜剧片,七成满的影厅里偶尔有些稀稀落落的笑声,走出影院,听到有些观众说:“这部电影比我想得还无聊。”看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感。可转念一想,这种“无聊”又何尝不是真实生活状态的体现呢?我们绝大多数人真实生活状态的投射——意气风发地走出大学校园,在社会的熔炉里摸爬滚打,成为早晚高峰中的一员,过着996的生活,不敢生病,不敢和家人哭诉,不敢去远方看看,白天是喝了鸡汤的打工人,晚上一个人蜷缩在房间里偷偷抹泪……拆解开来都是平凡生活中一件件很小的事,可一旦合并在一起就成了厚重的灰,一层层压在心底最初的那个梦想上。只是,有的人,还时不时会去擦拭,有的人,也懒得去擦了。

某天夜晚,萧渝和闺蜜宝兰喝醉了,宝兰哭着说:“我的27岁不应该是这样的……”那一刻,她们对生活状态的失落凝结在肆无忌惮的眼泪和许久的静默沉思中。憧憬中的27岁应当像萧渝小时候在黑夜里看到的那艘被点燃的小木船上升腾起的熊熊火焰,是漆黑的世界里最闪耀、最热烈的那片光。可现实中的27岁,她在为生计发愁、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在异乡漂泊。回老家似乎很好,生活也一定会轻松,可是她压抑的梦想、残存的热情还是努力地支撑着她继续留在北京。为了一场雪,她跟着他踏上了一片陌生的土地,即便某一瞬间她觉得“愿意跟他去任何地方”,但最终,他上了去远方的车,而她回到了北京,一个人的北京。

生活还在继续——继续搬家,继续早出晚归,继续寻找各种工作机会,继续努力地在这个城市里留下来,好好地留下来……

看完电影,天色已晚,南京路华灯初上,周末的行人特别多。跟着人群去了趟外滩,游客来来往往拍照留念,斑马线上的人成批地迎风走来又转身离开。每天,这个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的上海滩上,很多人来了又走。

大学时,常去一家理发店,和那儿的Tony老师也因此分外熟络。他的手艺很好,是那家店的金牌造型师,有时候会在理发时和他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听他讲他来上海的故事,听他感叹一转眼已经在这儿待了快十年。我问过他:“你有想过离开吗?”记得他说:“没,大城市机会多,热闹。”两年前,我去重庆培训,发了条“到此一游”的朋友圈,他在底下评论:“来重庆啦!我开的店就在附近呢!”原来,他在我们毕业后没多久就离开了上海,回到了重庆老家,自己开了家理发店。

去留皆随意,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为了梦想留下的人,也许有一天也会为了梦想离开。天空没有留下鸟儿的影子,但它已飞过,带着梦想,带着热情,带着心中的仍闪耀着的火光。

大学毕业时,我也曾犹豫过是留在繁华的市中心还是回到自己偏远的小岛。留下意味着要独自面对工作的辛苦和生活的琐碎,回去似乎要轻松得多,有人粥可温,有人立黄昏。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留下,因为年轻的心里装着无穷的远方。这些年,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居住,一个人挤地铁上班,一个人去医院看病……日子过得不好不坏,依然在自己最初的梦想中摸爬滚打,依然会在某些个失眠的夜晚彳亍徘徊,却也依然相信着未来。

我们在和生活的不断相处中承认着自己的普通,可也并非普通到一无所有,至少还有明天,而明天,一定会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