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这几个和“玉”字有关的成语故事,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欢听!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其中和“玉”有关的成语也是不少,这些成语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特别有趣的历史故事,今天和玉大叔就来摘抄其中的几则,我们来聊一聊那些和玉有关的历史小故事。

一、抛砖引玉

话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诗人叫做赵嘏(念gu),他的诗作在当时很出名,甚至有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而被世人称之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一个文人常建也酷爱写诗,不过他自认为水平有限,很希望和赵嘏学习。有一次他听说赵嘏要来苏州游玩,就思来想去该如何才能让赵嘏留下诗句,和自己切磋学习呢?思来想去,他认为赵嘏既然到苏州,一定会去灵岩寺上香,于是他就故意在灵岩寺的墙上提下了半句诗,当赵嘏游览灵岩寺之时,看到墙上的诗句后果然诗性大发,便提笔在后面补上了两句,常建就通过这种巧妙的方法完成了文人的浪漫,最终也达到了他的目的。用半阕诗词就换来了赵嘏精彩的补充,后来人们就以这个典故命名为“抛砖引玉”。

二、邻人献玉

邻人献玉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据说魏国有个农民,在耕地的时候犁碰到了一个硬家伙,他将土刨开,发现是直径一尺,有光泽的一块石头,但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请见多识广的邻居来瞧瞧。没想到邻居懂行,看到如此好玉以后起了歹心,就骗农民说:“这是不祥之物,还是快扔掉吧!”,但农民仍然觉得这么漂亮的石头直接扔掉了太可惜,还是先拿回了自己家,当天晚上,宝玉突然自己放光,变得像夜明珠一样。异象使得农民全家都吓坏了,赶紧又去找邻居,邻居就趁机说:“这是妖魔现行了,你必须立刻将它扔掉才能保平安”,迷信的农民就急忙将宝玉扔到了野外,当然这邻居当即找到了这块玉石,并且献给了魏王。魏王招玉工鉴定后,认为是一块“无价之宝”,非常高兴的赏给了邻居千两黄金和终身的俸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狡诈多端的人用计骗取了衣食俸禄,而善良的穷苦人却被蒙在鼓里。

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个典故背后的故事非常凄凉,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皇帝的位置让给了丞相高洋,结果很多的高洋做了十年皇帝后,天生“日食之相”,他认为这种天象非常不吉利,于是招来幕僚商议,幕僚出了馊主意,让他将东魏宗族全部赶尽杀绝,这种连坐的恐怖事件,让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特别害怕,他们开会商讨是不是要改名避祸,其中有个叫元景安的县令建议改名为高,但他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认为“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为玉碎,不能瓦全。”,结果懦弱卑鄙的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竟然向朝廷告密,最终景皓被诛杀,元景安升官还如愿改姓“高”,也许说“人在做,天在看”。暴君高洋三年以后就因病去世了,又过了十几年,他辛苦谋篡的北齐王朝也不复存在。

纵观历史上的“玉”字,往往和君子的气节有关联,中文博大精深,一个字也许能代表了许多的含义,希望今天的成语小故事,玉友们能够喜欢,也可以分享给孩子们。

喜欢大叔的文章,请帮大叔点一下“在看”和“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