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得语文者
想到哪写到哪,就当夏天里的一块西瓜皮。
几个有感触的点,揉在一起。
【一】
前些日子中考高考,满屏的“得语文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江山”。
当时,我在上班路上,顺手发了一条朋友圈:满屏都是得语文者得天下,得语文者得江山,帝王心即奴才心,(追求)得语文高分是死的,(追求)得语文之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才是活的。
我觉得学语文是用来解放思想、放开眼去的,现实却被困于标准答案。即使印着“参考答案”的字样,并不参考,依然是唯一标准,学生想得分,就得保持队形跟着走。这也算语文能力,但更是玩答题技巧。
语文非常重要。但学生学习的是语文之美,还是语文考试之得分?我相信,在“得语文者得天下”的驱动下,很快就会训练出大批语文做题机器人,生产流水线已经备好了,填鸭式已经落伍,流水线操作才够效率。
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写——桃花、杏花、花生、玉米、芋艿、油菜、小麦、冬瓜、黄豆、樟树、桃树、梨树……我好奇地问一句:让学生走进菜园去,他们能认得这些东西吗?他们的语文世界与现实的基本生活接得上头吗?光学了一个用来考试的语文,是不是有点儿可惜了?
语文是生活,得学以致用,拒绝高分低能。
【二】
微信文章《高考语文148分状元:语文只关素养无关应试》值得一看。复制文中几段话: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为了在考试中拿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
“如果对于上面的问题一个人的答案是‘是’,那么,他已经忘记了语言这种东西产生的初衷。
“语言,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表达精神,是为了为这个世界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
语文得高分这事,和赚钱有一比。
1.目标很明确,我要赚钱,我要考高分,然后盯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付出有了回报,成功了。
2.我对某件事很感兴趣,我很喜欢语文,我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然后顺带着赚了钱,顺带着考了高分。
这1和2,你选哪一种?
真正喜欢语文,且为之付出、以苦为乐、乐在其中的学生,考分对他来说,只是路边树上的一个苹果,摘就是了。这比“语文世界与现实的基本生活接上头”高级很多了。
学习应该是激发兴趣,而不是硬塞。
【三】
微信文章《张祖庆:我的推荐书单为什么外国童书比例这么高》,文中有这么几句:
“曾经,有人好心提醒我:张老师,我发现你推荐的书,外国童书的比例,远远高于本土童书。小心有人说你崇洋媚外哦!
“实际上,不用他提醒,我也意识到了……”
崇洋媚外,一定有人这样喷的,还算是轻的呢。
喷子,格局小了点。都生活在地球村了,都是村里的东西,拿来看看怎么了?历史学家夏曾佑对青年陈寅恪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我们现在能用中文读外国书,反倒不好了?
有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够的。己所欲,人不欲,还是要尊重于人。可好多情况是,己不欲,施于人。——打着“为你好”的大旗,甚至搬出祖宗来,拿着一个标准去量别人,却从不量自己。
【四】
我觉得,学语文,先学其善良,再学其锋芒,这样才有思想、力量,为生活保驾护航。
归根到底,还不都是为了生活?
得语文者,得生活。——既在肉身上,也在精神上;既在“我”身上,也在你身上、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