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故道上的明珠——大堤西村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1第十八期)

漳河故道上的明珠——大堤西村

冀凌云

2021.03.26

 

漳河故道上的明珠——大堤西村

冀凌云

千年古村大堤西村位于成安县东北部,全村总人口5800余口,耕地面积8700余亩,主要经济来源除传统农业种植外,村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等业,年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

大堤西村历史沿革

大堤西村建村甚早,据传宋、元时期名“金堤村”;约在明朝时出现“堤西村”的叫法;清朝早期即顺治、康熙时期,“大堤西”和“堤西村”两种叫法并存;清晚期以后,村名逐渐固定为“大堤西村”。因位于漳河故道,其名均与漳河堤防有关。

据传,清末村里有位秀才叫李晓孟,此人学问渊博,博闻强记。曾向村人介绍金堤村的来历: 宋太宗时,年仅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后出任成安县知县。他到任后,曾多次对流经成安境内的漳河进行巡查。当时漳河从大堤西村东自南而北流过,因水大流急,而堤防年久失修,恣肆泛滥多次改道,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村民纷纷涌向县衙,向寇准诉说疾苦。寇准调查清楚后,立刻向朝廷写出奏折,取得宋太宗的支持。寇准遂利用农闲时分,召集百姓开沟挖渠,疏通水道,并在今大堤西村西修筑了一道牢固的大堤,命名为“金堤”,意思是固若金堤。由于河道疏通了,加上有了牢固的堤防,附近百姓很长时间不再遭受水患,金堤附近不断迁来新的住户,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于是有了“金堤村”的村名。

随着年长日久,金堤村人在跟其他人介绍所在村落时,为了准确地表达方位,经常又称作“堤西”,或“大堤西”,故村名传来传去便被称作“堤西村”或“大堤西村”。

在大堤西村后,有一座古庙叫太和寺,又称碧霞元君祠。寺里有几块古碑,其中一块是顺治六年所立,碑上清楚地记载着古庙的历史并提及村名的一些情况:“碧霞元君祠虽随处有行宫之威霆显赫,非独东有泰岱,又西有小西天者亦并与称之。成安县东北数里许,乡名大堤西者有会首李国法于顺治六年春日,率领会众七十余人,香火之资大约数两有余,刻期西谒,忽而临洺一带道途梗塞,徘徊无计,时值本村古记有金堤太和寺……”这段碑文是时任山西襄垣知县、当时本村知名人士李国勋所撰,估计是应会首李国法也就是他的本家兄弟所邀而写。由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1)古记大堤西村名“金堤”;(2)“大堤西”一名至少在顺治年间已经出现。

“堤西村”一名在成安城西古村边董村一块石碑上得到证实。边董村白马寺据说隋唐时期已经存在,与当时的二祖寺、匡教寺齐名,都是佛教禅宗的寺庙,至今还保存着几块明、清古碑,其中一块明万历年间的古碑落款处有“刻石:堤西村解泰”的字样。笔者当时看到时,颇多疑惑,因为大堤西村目前已无“解”姓,这让我怀疑此处所说的“堤西村”是不是如今的“大堤西”。但是最近在研究大堤西村后庙顺治六年的古碑时发现,碑阴的功德碑文中的确有解姓人氏,这就证实了边董碑上的“堤西村”应该就是指现今的“大堤西”,只不过解姓在当时人口较少,之后绝户或搬迁了。这证明至少在明代万历年间“堤西村”村名已经存在。

在《康熙成安县境图》上,已清晰的标着堤西村的村名。为什么后来后来又叫大堤西村呢?这是因为后来在该村以南又出现了个堤西村----小堤西村,为加以区别,故原来的堤西村改称“大堤西村”。对此,另一块石碑上也得到了验证:大堤西村东有一座玉皇庙,庙里有块残存一半的古碑,约是光绪年间所立,碑文一开始提到“成安县东北有村名曰大堤西……”明确指出了此时的村名称呼。

大堤西村在1939年至1958年7月期间,先后为区、乡、管理区驻地;1958年8月以后先后属化店公社、化店乡、道东堡乡辖。长期以来既是一大自然村,又是成安县第一大行政村,只是在近年为方便管理,分成了三个行政村。

大堤西的社会人文情况

大堤西村耕地面积大,而且土质肥沃,是成安县传统粮棉作物区。村西、村北以沙性土壤为主,棉花种植面积大,种棉技术比较成熟,并且注意优良品种使用和新技术推广运用,高产时亩产可以达到六七百斤,周围几十里都无村可比。近来西北和去固子村路上有很多农民种植了苹果树。村东、村南离村较近的地方土壤多是两合土,离村偏远的东部则是胶性土壤,是传统的粮食作物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小麦亩产可高达一千二百余斤,玉米亩产可高达一千六七百斤。

现在村南、村西多利用本村秸秆丰富的特点发展畜牧养殖业,新建几个大型奶牛场,大量养殖奶牛,为名优乳品集团提供奶源,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大堤西村教育比较发达,建校时间比较早,据村里老人讲,清朝晚期该村就曾在村后的太和寺开办了书院,聘请县城内外有影响的老师来村里任教。解放后在村西创办了大堤西学校,方圆有几十亩。小学有一到五年级,各年级都是四规制,每班学生都在五十多人。学校规模在全县村级学校首屈一指,是当时全县四大重点学校之一。后来村里还成立了初中班,每年级两个班,初中部学生多达三百多人。教师来自全县各地,人数达四十多名。学校专门为离家比较远的老师安排了宿舍,并开办了学校食堂,方便了外地老师的生活。由于村里人注重教育,所以每年都有大量学生考入县一中初中班、高中班。1985年成安一中初中只招收两个班一百来人,其中县属向阳小学考入50来人,大堤西学校考入7人,在全县村级学校中屈指可数。学校每年高考都有几名学生考入各类大学,甚至名牌大学,比如中科大、兰州大学、哈工大等,目前已出过三四名博士生。村里在外工作的干部也比较多,1997年县里开助征工作会议时,在县、乡工作的干部就有200多人参加,而县局级竟多达10人。

为方便本村及附近村民商品交易,大堤西村成立了乡村大集,时间是每月逢一,逢七(后改为逢四、逢七)。每当大集之日,本村和附近村民纷纷过来赶集,买卖自己需要各类用品,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每年四月初四是村里庙会的日子,会首提前几天就会联系外地戏班子为村民带来精彩的戏剧表演,费用由村民集体摊派。这时候,村里人往往要请亲戚,待朋友,大摆宴席,招待来客。庙会这天,后大庙(太和寺)前会有歌舞表演,主要是村里的一些庙会积极分子自发组织的打扇鼓。

打扇鼓又叫“扇鼓舞”、“太平鼓”。它以扇鼓和鼓鞭为道具,扇鼓为单面羊皮鼓,上面彩绘着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柄是一根较粗的铁棍儿或竹木棍,鼓柄下端用铁丝拧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着几个小铜环,晃动一下,小铜环相互碰撞哗啦哗啦直响。鼓鞭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类似戏曲中的马鞭。扇鼓手们左手执扇鼓柄,右手执鼓鞭,边迈舞步,边晃动或击打扇鼓,同时口唱扇鼓腔。唱词主要是歌颂神灵的功绩及救民、修行的经过,也有神仙之间的交往的故事。主要成员为中老年妇女,也有男子参与,我亲眼看到村里有个男子在里面担任主唱,而且唱得很生动,大家围成圆圈,边唱边舞蹈,或进或退,动作丰富,很有情调。

平时村民的爱好一般是打打麻将,下下象棋。下象棋主要集中在老大队部附近以及现在的二村村委门口,且里面有不少下棋高手。总是十几个人围着一盘棋,两个人下,其他人在旁边指指点点,共同参与,有时为了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

另外,村里的一些年轻妇女还自发组织了秧歌队,农闲时,唱唱跳跳,县里有什么活动时,有时也受到邀请,一起参与。

大堤西村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李国勋: 顺治年间贡士 曾任山西襄垣县知县,具体事迹不详。现存有明朝崇祯年间为村西玄武庙撰写的碑文以及顺治时期为村后金堤太和寺撰写的碑文各一副。

冀佩珂: 清八品官(何处为官不详),现村东玉皇庙有墓碑一通。对其介绍如下:“皇清冀公钦赐八品讳佩珂字端甫之墓。生于顺治六年九月初四丑时,终于乾隆二年九月初十子时。

冀宗文: 习武好文,年轻时曾自己到邢台参加八路军,后在大堤西村一带组织红枪会。1937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日本侵略军进攻成安时,带领村民向日军运输弹药的车辆发起冲击,英勇牺牲(详见下文)。

滑玉蔚:成安县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成安县地下党组织早期负责人。曾在大堤西村建立了成安县地下抗日联络活动站,当时附近三县的干部会议都在大堤西召开,很长时间这里也是太行军区地下抗日联络活动站。

大堤西村民英勇抗日事迹

大堤西村在1937年抗日爆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成安县抗日政府第一驻地,也是抗日民团的集中之地。作为成安抗日的前沿,这里曾经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下面略叙如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挥军南下,狂妄至极,叫嚷要三个月灭亡中国。值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堤西有爱国之心的村民振臂而起,誓保家卫国。大堤西村当时有三股抗日力量,一是村中的魏瑞云,外号魏瞎子,他组织的民团人马众多,但并非真心抗日,只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不抗日。另外两股,一是一位姓李的旧军队营长组织的民团,一是大堤西红枪会,这两股都位于大堤西村后街,抗战爆发后商议联合起来抗日。红枪会的头领叫冀宗文,此人能文能武,很有号召力。据一位为他画过像的人说,他留着大背头,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拄着文明棍,一看就是受过新思想教育的人。此人早年曾经偷偷跑到邢台参加八路军,后被家人想方设法拉了回来。回来后又参加了红枪会,组织村民习武卫家。抗战爆发后,听说日军南侵,已经打下邯郸,占领肥乡,就和民团首领李营长商量联合伏击日本。他们和周围几个村的人商议,发现日本到来后及时互相通报。

南下日军中路敌酋土肥原贤二在轻取保定后,兵分两路,一路直下石家庄、邢台、邯郸;另一路从衡水、南宫、永年、肥乡而来。10月17日(农历九月十四)占领邯郸,次日占领肥乡。接着日军派人到成安侦察防守情况,准备对成安发起进攻。当时,原国民革命军29 军刘汝明部退到成安,驻扎城东三里之刘庄、金山村一带,该部姚子寿率一个营的兵力进驻县城。由于我共产党地下组织动员、组织各方力量参加抗战,成安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29军在卢沟桥就和敌人作战过,敌人不敢小觑,加上对成安一带地形不熟,所以日军不敢贸然进军。

10月22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军派探兵骑着大洋马来成安侦察。他们从大堤西东北的柴要村入境,至柴要二龙爷庙时,向人问路,被一老妇人和壮丁发现,迅速报告给大堤西村负责巡逻的红枪会成员,红枪会迅速召集群众手拿红缨枪、棍棒、粪钩向日本侦察兵围去,日军因摸不清情况,掉头逃窜,有几个从马上落下,大洋马被群众抓住,一名鬼子落马后举着刺刀哇哇叫着负隅顽抗,被群众用手中武器制服,最后被拉到大堤西村后的桃园砍头。几个胆大的群众背着砍下的日军头颅连同前天缴获的洋马送往县城报捷。守城官兵深受触动,说:“我们真不如老百姓,不能再退了。鬼子一旦来到,我们和民众一起同他们决一死战。”县长李熙章和营长姚子寿赞扬大堤西民众机智勇敢,并奖励了他们枪支弹药。大堤西村加上其他村阻止敌侦查兵的行动,使侵略日军始终得不到成安的真实情况,为成安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0月24日(农历九月二十一)这天凌晨,日军第八师团尚林部队从肥乡出发,悄悄向成安袭来。这个消息被位于成肥路附近的河疃村民王天伦得知,迅速地报告给大堤西红枪会。于是大堤西的抗日民众,在李营长和冀宗文的带领下,从村西向成肥路悄悄挺进。这天按节气已是霜降,地里的棉花已经采摘完毕。恰巧这天早上,又是大雾弥漫。队员们有的持枪,有的拿着大刀和红缨枪,穿过一尺多高的棉花棵子,来到成肥路附近。不多久就看到拉着炮车和弹药的日本军车从北面开过来。李营长一声令下,冀宗文挥舞大刀带领抗日村民一拥而上,爬上日本军车和日军展开了激战,打死鬼子4名。一开始日军闹不清袭击他们的人是何来路,所以有些手忙脚乱。但是后来他们看清不过是些拿着粗制武器的村民,马上镇定下来,迅速占领了路西的吴家坟坟头,用机枪向抗日队员们扫射过来。面对这么猛烈的扫射,队员们自然无法抵抗,加上当时路旁只有一尺高的棉柴,无处藏身,立刻有十几名队员中枪倒地,其他队员看情况不妙,便开始四散撤退。在这次袭击战中献身的抗日队员有冀宗文、冀岚、冀峰、冀秀成、秦会成、秦容贵、李振华、李建兴、李建福、李作合、牛树德、李有丁等12人,另有秦二刚、会林爹等几人受伤。会林爹因为去时腰里装着一块银元,结果子弹把银元打得凹陷了,却未射穿,才让他捡回一条命。

这次截车虽未成功,但延迟了敌人弹药的运送。在敌主力500名日兵到达成安北城墙下后,因为他们不知道成安无北门,而又得不到炮火的支持及弹药的补充,被城上守城军民打得七零八乱,死伤400余人,在整个战斗中起了重大作用。

大堤西村历史遗迹

金堤太和寺:又称碧霞元君祠,位于大堤西村后。始建于顺治六年,后毁于文革。现复建院落两进,前院有钟楼、鼓楼,纪念室一间,接待室一间;后院大殿两层,西偏殿三间,院植子母柏一棵。寺内现存顺治六年古碑一通、光绪三年古碑一通及民国二十年碑一通。该寺属禅宗一脉,寺内有道光末年至光绪年间太和寺主持恒纯大和尚画像。

东岳玄武庙:位于后街村西,供奉真武大帝神像,是村内年代最久的道教场地,约建于明崇祯年间。比太和寺早十多年,现存古碑两通,其一是明崇祯年间古碑。

玉皇庙:位于后街村东,与玄武庙遥遥相对,供奉玉皇大帝圣像。现存光绪年间古碑一通,并存放有乾隆御封八品冀佩珂墓碑一通。

(本文已入选《邯郸古村落》一书)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冀凌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现任成安作协副主席,成安诗联协会秘书长,凤凰台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目前还担任《成安文学》副主编、《成安人文》副主编、成安一中校刊《文星苑》主编。楹联在全国获奖四十多次,诗文刊登在《中国教师报》《燕赵诗刊》《新建安诗刊》和《邯郸日报》《文思》《孔雀台》等纸刊上,小说曾经有多篇发表在《邯郸文学》,并入选《且待花开满庭香》文集,出有作品集《天马行空》。

————————————————————————————————

成安文学编辑团队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胡贺宇  齐明明  王志彬   纪 蕾

靳志刚   张耀福

统筹制作:冀凌云

成安文学投稿邮箱:

823634982@qq.com

稿件要求:

1、小说、散文、诗歌均可。

2、字数最好控制在500---2000字之内

3、稿件未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过

4、最好请附上作者简介、照片、电话、 微信、通信地址。

你有好作品,我有好读者,你还犹豫什么?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吧!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冀凌云 韩宝河 齐明明

王志彬  靳志刚 胡贺宇

张耀福  纪 蕾

统筹制作:冀凌云

邮箱:823634982@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