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得名真是源于「绵山之阳」吗? 2024-06-19 04:41:16 绵阳前身为绵州,那么“绵阳”一名,是怎样来的?有什么故事?古汉语常识提醒我们,历史地名中的“阴”“阳”,大多是方位词,即所谓“山南水北为阳”或“山北水南为阴”,如汉阳、华阴等。因此,“绵阳”的“阳”,第一感总是代表方位,顺着这种思路,很容易找到“绵水之阳”或“绵山之阳”两种解释。目前,被官方认可的是“绵山之阳”说。2000年新版《绵阳市志》载,“绵阳因地处绵山之南,民国二年(1913)依照'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命名为绵阳。”此说经二十年传播,已成定论。但是,这种说法有两个硬伤。其一,所谓绵山,即使在绵阳本地,也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没有任何人文活动的支撑,不符合山水定名最重要的条件:名山水。其二,绵阳是古已有之的地名,所谓“民国二年命名”,也不能成立。绵阳并不“年轻”,绵阳的得名,另有渊源。一、先说说绵“绵阳”的“绵”,也就是“绵州”的“绵”,从何而来?《元和郡县图志》载,绵州置于隋开皇五年(585),“因绵水为名也”,但并没有进一步解释绵州与绵水二者之间究竟有何种渊源。要知道,自古以来,绵州本州及所辖县,除绵竹外,大部分均属于涪江流域,绵水和涪水在各自汇入长江之前,是完全不相属的独立水系。作为绵州州名来源的绵水,除了清代升为直隶州之后,并不在绵州境内,以地理常识而言,绵水作为界河的特征更鲜明,用那些离中心城市更近的山水来命名城市,岂不是更合理?再来看看另一个著名的“绵”,“左绵”的“绵”。“左绵巴中,百濮所充”,语出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从《蜀都赋》的结构看,作者拟成都为“都”,按前后左右方位分别铺陈,描写巴蜀风物,极尽赋体文章渲染之能事。“左绵巴中,百濮所充”以下,本来所写是川北、川东一带,即传统的巴国腹地;“左绵巴中”,与下文的“右挟岷山”平行,这里的“绵”是“绵延(至)……”之意,和“挟”一样,均属动词。可见,无论文章还是单独的字词,《蜀都赋》里的“左绵”,原本与地名无关。还有一个“绵”,也不要放过:“绵左”的“绵”。一眼之下,熟悉古汉语的人容易认为:绵左,不过是左绵的倒装。这种倒装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往往出于声律、对仗的需要,比如为了押韵,“慷慨”可以写成“慨慷”,“绵左”也是这样产生的吗?未必。古汉语里,表述地理方位的词,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阴”“阳”,常用的还有“左”“右”,比如“山左”“山右”表示太行山两侧的山东、山西。古人习惯于假定坐南朝北,东西两侧分别为左右,所以“绵左”很可能与“左绵”无关,而是指绵水的左岸(东岸)地域。但是“绵左”一词,稍显冷僻,无法达成“山左”“江左”那样的号召力。二、由“绵阳河”溯源如前文,几个带“绵”字的地名都过了一遍,似乎还是不能解开绵阳得名的悬疑。既然《元和郡县图志》说,“(绵州)因绵水为名也”,那么不妨了解一下“绵水”。绵水即今沱江的正源,发源于九顶山南麓,《汉书地理志》载,“绵竹紫岩山,绵水所出,东至新都北入雒。”“雒”“洛”相通,“入雒”即入“洛水”,洛水是沱江的古称,为长江重要支流。《蜀都赋》里,“浸以绵洛”说的就是这条河。对于河流,古人有分段命名的习惯,这种习惯至今存在。古“绵水”,即今绵远河,亦即沱江发源处至金堂县钟家河坝这一段沱江水体,长133.6公里,大部分流域在汉绵竹县境内。“绵远河”之名,时间较短,最多只能上溯至20世纪中后期。因为明清迄20世纪30年代末,绵阳、德阳、江油、安县、罗江、绵竹、广汉等与绵水有关联的市县数十种古代地方志,无一例外,均载其名为“绵阳河”。“绵阳河”之名,可据民国《德阳县志》定下限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据明天启《成都府志》定上限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也就是说,明代至民国,“绵阳”这个河流名至少存在了463年!山川河流名加方位词,往往形成地名,如“汉阳”“淮阴”等,为什么“绵阳河”自身即带有方位词“阳”?笔者认为,这正是“(绵州)因绵水为名”的关键所在,只有彻底摒弃预设“阳”字为方位词的“先入为主”之见,才可能“探骊得珠”,解开“绵阳得名”这一谜题。遗憾的是,元之于宋、清之于明,两次王朝更替,四川遭受了惨烈的兵燹之灾,文物文献损失殆尽,“绵阳河”的上溯似乎无从着手。但以我国文化传统极其顽强的延续性而言,判断绵阳河有463年历史,仍然太过保守。顺便提一句,“河”为北方习用的俗称,绵水称“绵阳河”,也暗藏民族迁徙的信息。三、与绵竹大有关联绵阳河在绵竹境内,基本上呈南北流向,也就是说,绵阳河与长江黄河等东西向河流不同,并不适宜用来表现与南北方位相关的地理概念。汉绵竹县疆域广阔,大致包括唐宋以后的绵竹、德阳两县境域。刘备集团据蜀后,从绵竹县划出一部分,新置阳泉县。阳泉县历晋、宋、齐、梁、魏、周,直至隋代才并入雒县,所以南北朝时期,今绵竹境内,绵竹、阳泉两个县长期并存达三百余年(如下图)。当时绵竹县治地,在今黄许镇,阳泉县治地,后人一般认为在今孝泉镇,任乃强先生经缜密考证,判断为八角镇。绵水流域绵竹、阳泉古县示意图笔者认为,南北朝时期,生活在绵水流过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北方移民为主),按照自己的习惯,取绵竹、阳泉两个县名的首字,形成“绵阳”一词,作为河名。正因为有了“绵阳”这个名词,随之产生了若干相应的小地名,使“绵阳”一词顽强生存下来,走过唐宋,来到明清。“绵阳口”,特指绵水出山的水口,在今汉旺镇境内,古人从这里开始开发利用水利资源,有多条古堰,后世也称“绵阳谷口”“绵堰口”。“绵阳堡”,也作“绵堰堡”,属于明代防控氐羌的外围军事设施,应在汉旺镇或黄许镇,俟考。“绵阳镇”,即黄许镇。清代地理学者陈登龙《蜀水考》载,“(绵水)……南过绵阳镇,一名黄许镇。”《蜀水考》对绵阳镇的记载“绵阳县”,实际上是绵竹县。雍正十二年(1734)十二月,果亲王允礼路过绵州,他在《西藏往返日记》中记载道,“……过绵阳河渡口,即绵水也,自绵阳县流入。”果亲王允礼《西藏往返日记》对绵水、绵阳河渡口的记述——按,此“绵阳县”当为“绵竹县”,系果亲王误记。178年后,“绵阳县”才真正出现。“绵阳渡”,即允礼所过的渡口,也是古蜀道上的著名渡口。黄许镇绵阳河东岸至今有“河坝街市场”,就是旧时渡口的核心区域。清康熙中期,梓潼知县袁还朴在《梓潼县志》序言中称,梓潼“东踞剑阁,北临江油,西连绵阳,南界潼川”,这里的“绵阳”,可能指绵竹、也可能指绵州,从修辞的角度判断,既与“潼川”相对,指绵州的可能性似更大;康熙晚期,绵竹知县陆箕永的《绵竹竹枝词》有一句“绵阳也有花千树”,这个绵阳,应指黄许镇一带。可以说,这时期的绵阳,是绵竹人习用的小地名,一般指黄许镇,因处在蜀道关键位置,已经有一定名气,外来者不小心就误解为绵州了。雍正年间,绵州升为直隶州,绵竹受绵州所辖,“绵不入涪”的地理差异被抹平,为“绵阳”一词的生长提供了更有利的土壤。四、侨置两次“漂移”的结果嘉庆七年(1802)冬,乾嘉文化圈里的“大佬”、江苏阳湖人赵翼收到李调元从绵州寄来的书信,信中附有追怀二人师友之谊的四首七律。赵翼特别感动,赋诗答和。其中第一首第一句云“绵阳西望渺关河”,这个“绵阳”,已经无可置疑是指绵州。赵翼“绵阳西望渺关河”诗句早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绵州因康熙中期以来的频年洪灾,州城严重损坏,不便恢复且难以维持,已经西迁至罗江。嘉庆初,又因抢修城垣,利用涪江天险抵御“白莲教”的需要而回迁。迁州复州,是绵阳建置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事。嘉庆六、七年间,绵州知州是江苏武进人刘印全,他正好是赵翼的外甥,两位老人“搭车”刘印全的家书,建立起“热线”。嘉庆年间,绵州受白莲教袭扰,李调元的藏书楼被焚毁,藏书损失殆尽,所以他的诗集里,晚年诗作散佚较多,而赵翼的诗集比较完整,收录了多首(组)写给李调元的诗,足见二人联系之频繁。赵翼生平从未入蜀,他能如此熟练的将川西的“土”地名入诗,无疑是受李调元的影响。不难想象,李调元在书信中向赵翼介绍了迁州复州的始末,并且极可能已经用“绵阳”一词来代称绵州。那么“绵阳”本是绵竹一个镇,为什么可以代指绵州呢?此前的“迁州”,给本来籍贯是罗江的绵州人制造了一种尴尬:罗江县在迁州的同时,即告裁撤,如果继续说自己是罗江人,有的场合显然不适宜,如果说自己是绵州人,又略觉不习惯。以李调元为例,迁州后,他在进行书面交际时,有时写“罗江”,有时写“绵州”,正反映了普遍存在的这种纠结。而当时的绵州城(即原罗江县城)与绵竹一水相隔,距“绵阳镇”仅20余里。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如果只有“十几里”的单程,当头即可轻松往返,而“几十里”则要考虑过夜投宿的问题,绵州这么近,绵阳人当然要去逛一逛。就这样,“绵阳”的存在感在绵州越来越强。“化俗为雅”本是文人积习,这种氛围之下,说自己是“绵阳”人,不失为一种风趣。迁州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自称“绵阳人”,复州后把这一习惯带回绵州。就这样,“绵阳”“漂移”而来,正式成为绵州的别称。这情形,其实和一千多年前“绵州”之名的固定,也有几分相似。那时,东晋政权南渡的背景下,发生了大量的“侨置”郡县。其中,巴西郡侨置于涪县,“左绵巴中”的概念跟着原巴西郡人“漂移”而来。“巴西”“左绵”大致在此期间开始,被逐步固化,成为具备文学典雅意蕴的地名词,特指古代绵阳地区。这种风气盛极于唐宋,以至于今天所能读到的古人著作,凡“巴西”,多指古代绵阳,凡“左绵”,均为地名,亦指古代绵阳。至于动词短语“左绵”,其本义除了《蜀都赋》,几乎不再单独出现。由此不难理解,隋统一天下,废郡立州,涪县何以被绵州取代。有人以杜诗“左绵公馆清江濆”为据,认为绵州称“左绵”,始于唐代,甚至就是由杜甫“亲自命名”,这又过于“尊重”杜甫了。诗圣只是匆匆过客,路过绵左,看见这地方自称“左绵”,觉得有趣,遂采入风诗。仅此而已。五、结论(一)绵阳一名,溯源于南北朝时期“绵竹”“阳泉”两个县名首字的重组,重组的目的,是为了按照当时人的习惯、更加合理地表述流经两县的最重要的河流——绵水。最初,它只是河流名。(二)绵阳成为河流名后,逐渐形成若干个与河流相关的小地名,集中体现为绵阳镇,即早期古绵竹县治地。(三)明清时期,绵阳河取代绵水,成为正式河流名。绵阳作为地名,一般指黄许镇,因其地处驿道,容易被人误会为绵竹或绵州。(四)清代雍正年间,绵州升为直隶州,绵竹受绵州所辖,由于当地文人的积极使用,绵阳被用作绵州的别称。(五)民国之初,废州立县,绵阳早已耳熟能详,于是“瓜熟蒂落”,成为正式地名。 赞 (0) 相关推荐 禅房头村归属历史沿革 往期回顾 · 孝义在烟台人 | 武元福同志生平 · 北京知青在孝义725的日子 | 闫学泳 宋代,禅房头(于家庄)属隰州温泉县: 金代,禅房头(于家庄)属石州温泉县: 金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 ... 《金元永济渠变迁》历亭河仓 郝金龙 2020-04-01 分类:历史地理 作者:58gucheng <金史·河渠志>在漕渠条初始就提到"凡诸路濒河之城,则置仓以贮傍郡之税"[400],所举六州建仓之县的 ... 四川德阳为何称“重装之都”? 四川省会成都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在成都北面有个德阳市,距离成都很近,只有约60公里,但是德阳的知名度却不高,甚至不如更北边的绵阳.广元等市. 德阳,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龙门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全 ... 「李宗阳」|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个人简介] 李宗阳,196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9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95年在徐悲鸿纪念馆展出<沂蒙山娃>,而后在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巡回展,并被收藏.现为:山东济南美术家 ... 「赵玉阳」|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作品鉴赏 ] 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错误的认知」 | 缅怀心理学家贝克 本文字数1800 |阅读预计需要6min 2021年11月1日,著名心理学家,认知疗法的创始人阿伦·贝克 Aaron T. Beck(1921-2021)于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他一生致力于开发 ... 「写作坊·美文」王娟娟|西阳河畔 作家新 干线 西阳河衅 我喜欢夏天,太阳在下班时,还在普照大地,与夜色还有一段时间.我可以利用这个空隙,完成在垣曲境内的小旅行. 前几日,在"晴天小屋-百度贴吧"微信群,看到有朋友 ... 二十四山放水法,.又名「阴阳捷径阳宅放水法.」 二十四山放水法,.又名「阴阳捷径阳宅放水法.」.其法如下: 壬山,水宜放甲丁方,煞辰巽. 子山,水宜放丁甲辛,煞在坤. 癸山,水宜放丙丁甲,煞坤. 丑山,水宜放庚丙,煞坤. 艮山,水宜放坤丙,煞庚丁. ... 「作家工场·小说」张西阳|当爱成殇 作者简介 张西阳,山西省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退休职工,山西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流逝在身后的岁月>,有数万字散文.短篇小说在报刊及新媒体平台发表. 当爱成殇 上部 一九七七年,我十六岁, ... 「年度散文推荐」周永胜|阳屋序 作者简介 周永胜,山西五台人,山西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工作.喜欢小说,散文,诗歌,爱看电影,爱旅游,爱摄影.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家协会.太原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阳屋序 庚子年九月初五,书画道 ... 「年度散文推荐」王钦|风光旖旎 岢岚芦阳 作者简介 王钦,笔名乾元.闲云野鹤,山西运城人,山西省作协会员,太原市作协理事,万柏林区作协副主席.曾主编万柏林区地名录--<山之右·河之西>一书,编辑万柏林团区委主编的纪念"五 ... 「年度散文推荐」杨志强|西阳村里观音泉 作者简介 杨志强,山西垣曲人,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新干线"散文编辑.习作见各级报刊及网络. 西阳村里观音泉 蒲掌乡是垣曲县的东大门,由此向东便出了山西,与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