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研墨
今天,神州大地多处迎来2018年的第一场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对于研墨写字是一个值得聊聊的话题。严寒低温会导致墨锭的墨胶变得更加坚实,研墨不易。尤其北方,如果研墨环境下没有暖气,研好的墨汁还容易被冻住,根本没法书写。
古时北方,没有现代的暖气供应系统,研墨就不得不用上暖砚。
唐代张说《张燕公集》有云:“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这是最早的暖砚使用记载。
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记载:“唐明皇曾有七宝砚炉,尽奇巧,冬寒砚冻,置于炉上,不劳置火,砚冻自消。”
明代屠隆《纸墨笔砚笺·冬月砚》中云:“冬天严寒不可用佳砚,得青州熟铁砚,可以敌冻,炙砚需用四脚挣炉,架火砚上,微微逼之,或用砚炉也可。”
暖砚按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常见的“火暖型”,这类砚体直高,砚堂中空,下面可置放炭火或油灯加热。另一类是“水暖型”,即在墨堂之下凿出空腔,通过注入热水使砚面的温度升高。
下图河北宣化辽代墓壁画中,桌上置放的一方箕形砚,砚下为镂空台座,台座内中空可以放置炭火,这种带台座式的砚即是暖砚,在台座上镂孔,显然是为了通风,使火烧得更旺。
下图为铁暖砚实物,可见砚下有较高镂空台座用于通风。
下图是一鉴斋所藏的两方“水暖型”瓷暖砚。
暖砚注入热水的入口。
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习惯的改变,现在暖砚不再被使用。现在的北方,冬季有暖气供应,长江流域气温稍高,一般不大会出现研好的墨汁结冰的情况。但会因为墨胶由于低温变得坚实,使研墨不易,特别是湖南、江西以北地区还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对于研墨写字的人来讲,砚石品质的高低在这样的天气下就能很容易一分高下,一方砚拥有好的石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越好的砚(石质),下发墨能力就越好。在夏季,因为温度高,墨锭的胶没那么坚实,下墨一般都比较快,发墨效果差距不是特别大。因此,夏季测试砚的下发墨能力不具说服力,不同坑口的差距不是那么大,能力接近的砚不易作出对比差异。而在冬季进行砚的下发墨测试,砚与砚之间的差距很容易被拉开,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感觉到端砚上三坑、歙砚老坑口与普通坑口之间的明显差异。
先拿下图这方明月高照老坑平板砚测试。
品质上佳的老坑,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在长江流域的严冬里,其研墨下发能力与夏季相比几乎没有太大差异。用这方老坑研墨,依然下墨很快,发墨也相当好,很快就能将墨磨透。
接下来再用一方一字池鱼子老抄手歙砚测试。
此砚下墨能力也不错,发墨稍逊于前方老坑。
第三方则是一方虎斑纹的老宋坑一字池抄手砚。
此方老宋坑,比现在的多数新宋坑砚下发墨能力强,但与前面测试的两方砚相比,其下墨与发墨能力明显比夏季要差一些。
用这三方砚研出的墨汁在红星宣纸上划几条线条,亦能对比出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如果在夏季测试,没有冬季明显。
下图是第一方明月高照老坑平板砚研出的墨试笔图,浓墨黑,笔尖蘸点水,浓淡层次很明显,说明墨已经磨透了,发墨不错。
下图为第二方一字池鱼子老抄手歙砚研出的墨试笔图,下墨比较快,发墨还不错,墨色浓黑,但层次略差一点,需要继续醒会作墨。
下图是第三方虎斑纹的老宋坑一字池抄手砚研出的墨试笔图,发墨能力明显要逊色些,墨色有些发灰,不精神。
由上可见,冬季砚下发墨能力的明显差异。不同材质的砚之间存在差异,相同材质的砚一样也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材质出自不同坑口,甚至是出自同一坑口,砚的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
因此,冬天研墨写字画画,要使研出的墨效果好,一是要用石质更好一点的砚,确保下发墨能力不太受气温低下的影响;二是尽量使用轻胶墨,减轻墨胶变硬的影响。
参考阅读:
麒麟望月坑仔端砚
随形荷叶坑仔端砚
梅花纹坑仔端砚
松竹纹端砚
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一鉴斋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