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章怎样写得好看?
这个不是讲考试作文,是讲普通人的写作。
如今是自媒体时代,有点全民写作的意味。从前也曾有某个时候,有人提倡普通人都来写作。普通人生活厚实,故事很多,如果写出来,一定很可读。一个不是文人的人,一辈子写出自己的十个故事,应该都是干货,都是自己切身最开心或最痛惜的事,没有虚构没有夸张,比文人编的大约要好看。
所以,我曾经有个愿望,是去听老人讲故事,然后记录,那一定非常有意思。但这件事还没有去实施,到哪里去找这些老人,也是个问题,哈哈。
那么,普通人怎样把文章写得好看?这个题目很大,一时也说不清。说不清为什么还说,不是“闲着也是闲着”嘛。
最近关注本公众号的人有点多,有一批是来学写作文的,因为我讲了些考试作文的内容。考试作文的那些,如果认真看应该会有所收益,对考试作文有用。但这种内容是有点功利,不能天天写,只能一周写个一二篇。所以,也会写些闲的杂的,拍些照啊弄些画啥的,这可能会掉粉。没关系,留下来的才是精华。
关注的人多,有时会怕辜负人家,就激励自己一定要认真写。我算是个有点认真的人。
叙事类(着重写的是游记一类)文字写得好看的要点是:
1、交代要清楚。昨天和前些天看了两篇游记,要说也写得挺好的,但就是没说清游地的具体地点和方位。
譬如,你说九龙口怎么怎么美,可读到最后,没让人弄清九龙口在哪里,在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方位,让人着急。你以为别人都知道九龙口在哪,但出了盐城,大家都不知道。
再如。昨天看学生写去澳洲,写 “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中,飞机降落在布里斯班机场。走下舷梯,新鲜空气沁人心脾……早就听说这个国度……今天来到果然……”
我们普通人不知道布里斯班机场在澳洲哪里,你要说清楚哪个市。再有我们读“新鲜空气沁人心脾”时会想,这是一天的早晨呢,还是晚上?这个时间也很重要,与空气有关联。时间和地点在叙事类文章中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尽量要写得实一点,细一点。朱自清写《欧游杂记》,很多人说他没有文采,但就是非常实啊,来看看他写《威尼斯》第一段: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四百八十条小河道 ,三百七十八座桥,写得实不实?
2、写一个地方,既要给人整体感,又要注意细节。
你到了一个地方,要写出整体感,再去写细部的内容。上面那段写威尼斯的,是文章的第一段,有整体感 。再看这一段写庞贝,也在文章开头,有整体感吧。
滂卑(Pompei)故城在奈波里之南,意大利半岛的西南角上。维苏威火山在它的正东,像一座围屏。纪元七十九年,维苏威初次喷火。喷出的熔岩倒没有什么;可是那崩裂的灰土。山一般压下来,到底将一座繁华的滂卑城活活地埋在底下,不透一丝风儿。那时是半夜里。好在大多数人瞧着兆头不妙,早卷了细软走了;剩下的并不多,想来是些穷小子和傻瓜罢。城是埋下去了,年岁一久,谁也忘记了。只存下当时一个叫小勃里尼的人的两封信,里面叙述滂卑陷落的情形;但没有人能指出这座故城的遗址来。直到一七四八年大剧场与别的几座房子出土,才有了头绪;系统的发掘却迟到一八六○年。到现在这座城大半都出来了;工作还继续着。
写“整体”内容,很容易弄得像百度百科,一本正经,语言很板。你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考虑怎样让他看清楚,看得懂,看得有劲。
整体感外,就是注意细部。细部写哪些?不能什么都细啊。要注意读者可能最感兴趣的什么。你觉得最新鲜的,还有读者不大知道的,那些细部,你写得详一些。
我们来看朱自清写威尼斯的“夜曲”。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朱自清是不是写得特好看?
红字的部分,一般作者就不容易写到。
一般人只会这样写(我模拟一下): “运河里灯火辉煌,波光汤漾。船上有人在唱歌,歌声宛转悠扬。听歌的人也不少,他们也坐在船里。听过歌后,听者会随意给一些钱作酬谢。”
这种文字,是不是太笼统?如果没有朱自清文字作比较,觉得这样写也还行。一比较,发现差别了。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一点是重要,直接关乎是否好看。
对一样东西,每个人的感受不太一样。你要写出既新鲜又能唤起别人共鸣的感受。
看朱自清《威尼斯》第一段第一句: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
句中的“别致”就是独特感受。这就唤醒我们的记忆了,我们想,“别致”是怎样的概念呢,哪些地方在自己记忆中也算别致呢。又想着,赶快看作者如何写出威尼斯别致来。
然后,他第二句说:“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他用“你”来说道 ,写感受。明明是“我觉得”,却说“你会觉得”。这就生动了,让人“身临其境”了。
我们再看下一段:
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红字都是作者特别感受。“听起来” “想来”,语气很委婉,感受很独特。
最后的比较手法,也是写独特感受的好方法。
4、要有一种场景感。
来看一段文字 。(这位小朋友写得已经非常好了。用来作例子而已。写作就是不断进步的。我初中业时,写的文字比他差十倍。)
真没想到,在澳大利亚的第一顿午餐竟然是在海边吃的,而且是我们特别钟爱的披萨“包打天下”。不过,要吐槽的是,当地人吃披萨是用手抓的,我们也只好入乡随俗了。倒是海景还十分值得称道,海风微拂,湛蓝的海水调皮地拍打着浪花,你追我赶向沙滩奔来,我站在观景台上吃着手抓披萨。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场景素材——在海边吃饼!这里要大加描写的是吃饼的场景呀。看第一句,我就想知道是在沙滩上摊了花布吃吗?还是在海边的船上?还是在海边的屋里?作者却没写。后面才提了一下在“观景台”。你要先写大海场景,海水,沙滩,风,色彩,然后写座落在哪里的观景台,观景台多大,能观到什么景。然后写餐桌餐布餐点,写吃的人的情状。要给人一个整体的场景,这样就生动好看了!
再来看朱自清的这一段,体会他的场景感: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体会红字的意味。红字是总说,蓝字是细说,加起来,整个场景感非常鲜明,文章就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