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 如何成为下一个黄宾虹

画家画了一辈子画,却被这样评价:

“太黑太乱”

“一团漆黑,毫无层次”

“他的画是胡踏踏、乱涂”

“他哪里会画画,怎么就代表了传统?”

“图式多重复”

“他的画千篇一律”

“他的书画是垃圾桶”

……

甚至作品在当时不被所有人看好,甚至将自己的杰作送于来客,却被拒绝,甚至画了一辈子画,一生却只开过两次画展:80岁和90岁各一次,80岁那次还没办法到现场。

1943年,上海黄宾虹书画展览会现场,观画者前为傅雷、朱梅馥夫妇,后为裘柱常、顾飞夫妇

甚至身后捐给国家的一批书画遗物,在当时屡次碰壁,没人愿接收。

当时响彻画坛的是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

唯独不是他 。

面对如此境遇,他直言:我死后五十年,才会有人欣赏我的画。

是的,以上所有事件的主角皆是黄宾虹

靳尚谊  《晚年黄宾虹》  1996

世人如此形容他生前的际遇:受冷落、寂寞、破败……

今人这样定位他的作品:绝笔巨作《黄山汤口》卖了3亿

黄宾虹  《黄山汤口》  1955

从“黄冷”到“黄热”,从生前作品卖不出去(虽然也不曾卖过几次),到如今拍出3亿天价,引不少人开始识“黄”、学“黄”,甚至梦想成为下一个黄宾虹。

成为下一个黄宾虹真的有可能吗?不妨先来看一看“黄宾虹是怎样炼成的”。

“绘画不辍,目障尤不止”

黄宾虹此人,从小喜观古画,喜摹古画,说是画痴毫不为过。从4岁便习画,至7岁习画更勤,每天两小时,终生不渝。

更别说什么,10岁得见王蒙山水画临摹不卷。13岁见董其昌、查士标山水画背摹数年。15岁,遍访书画真迹,习画不辍。16岁得《芥子园画集》反复临摹……

总之,画痴黄宾虹绘画不停,甚至晚年患眼疾仍坚持作画。

其实先生在北平(1939年-1948年),已感目障碍事:“每日早晨仅能画一小时”,因手头有很多工作,除绘画外,还要忙于整理“歙故”,未做治疗。

黄宾虹 《湖滨山居》 1947

1948年,返杭后,目障渐近失明,但先生依然坚持绘作。他戴着老花镜,再手拿放大镜,就这样在纸上摸索着作画。在几至失明的情况下,先生也未尝停笔。

黄宾虹 《楼台烟雨》 1948

名师出高徒,不是名师也出高徒

黄宾虹遇到的第一位影响自己一生的书画老师,是萧山画师倪逸甫,此时先生6岁。话说此人颇有才华,然性格极为傲慢,先生虚心请教画法,此倪翁见其年幼,往往不予理会,但还是拗不过先生的坚持,最终为其讲述学画方法。所以才有了后来先生挂在嘴边,记在心间的画法定律: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至为画匠也。

黄宾虹  《寒月行窠图》局部  1936

先生遇到的第二位重要书画老师,是义乌画师陈春帆,此时先生16岁。陈工写真,黄父请其(时陈70高龄)为全家绘《家庆图》,又令先生从其学人物画,“陈与言画理甚详”。先生今传世人物画极少,从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可以看出,人物笔简意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陈春帆 《家庆图》 1879

(画中央的人物为黄父黄定华,黄父左侧一少年即为黄宾虹,小弟立于长兄黄宾虹之侧,房舍边二童子亦是黄宾虹的弟弟。房舍内妇人与两女童是黄宾虹的母亲和妹妹。)

陈春帆  《夏山苍翠图》

先生24岁时遇到倾心的画师—陈崇光(原名炤,字崇光,后以字行,更字若木),此人是清末著名画家之一,无师自成,尤善山水,擅绝一时,后得狂疾,乡人视其为怪人。先生于扬州见其山水花卉,极为心折,然陈已得狂病,无从拜师,但陈的艺术已深深影响了黄宾虹。

陈崇光  《山水》

28岁,遇到又一重要老师——老画家郑珊(字雪湖),这人“画山水笔意苍厚,写花卉亦饶有韵致”。其时郑丈年80多,先生持自作画请指授其法,郑丈曰:唯有六子诀,曰实处易,虚处难。先生终生信受奉行。

郑雪湖 《梅花》

其实先生的老师何其多,远不止以上提及的几位。如先生自己所述,60岁之前皆师古人,摹宋元明画无数。

黄宾虹  《仿范宽笔意》

读万卷书,行100000+路

先生从小饱读诗书、经史,于诗文书画,可谓样样俱佳。若究其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便不得不提他遍游神州的事迹。

他一生九登黄山,五上九华入广西、游桂林,赴四川、览峨眉。除此之外,什么山东的历山、江苏的太湖、浙江的雁荡、江西的匡庐、福建的武夷山、广东的越秀山、广西的桂林、湖南的衡山、洞庭湖等等,无不留下先生的足迹。不,不仅仅是足迹,还有数以千计、万计的画稿

黄宾虹 《黄山写生》

黄宾虹《武夷山写生》

上文提到的绝笔巨制《黄山汤口》便是先生九上黄山之后,凭借记忆所绘。

1932年冬先生抵达成都,开始游青城,1933年早春,又游青城,偶遇大雨,便索性于雨中山细赏山色之变化,后作《雨中游青城》,上诗: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

黄宾虹 《青城山》

入蜀之游对先生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林墙头月移壁”、“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

先生说,60岁后,我师造化。

黄宾虹 《青城山掷笔锋》 1952

“黄宾虹是怎样炼成的”,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尽,他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其生活经历,更离不开其一生的艺术见识。恰如“黄迷”梅墨生所说:黄宾虹是独一无二的,黄宾虹之所以能成为独一无二的黄宾虹,在于他的人生经历与文化积累,在于他的人格修为与艺术见识。而这些都是学习他的人无法相比的。

所以,没有人能成为下一个黄宾虹,顶多只能成为又一个学黄宾虹的人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二十六画生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