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记,18
@尘埃可爱,谢谢你在网络上转载我的文章,能否请你在转载时注明出处?
今年这个天气应该算是倒黄梅,雨季很长,整周整周地下雨,终于在7月12日雨停了,和小朋友们骑行上海老城厢,结果撞上一个大热天。
四个小朋友参加今天的骑行,大概都骑了40公里左右。早晨,分二组前往老城厢,一组赵之恒(九九)和九九的幼儿园同学,在沪闵路/老沪闵路集合,沿着沪闵路到上体馆转斜土路,一路到西藏南路的陆家浜路地铁站;另一路乐乐和可乐,沿徐汇滨江,转东安路,再到斜土路,最后也到陆家浜路地铁站汇合。
过陆家浜路,马上右转到大林路,直行三百米左右,穿过中华路,进入上海老城厢。上海老县城有城门,但城门处没有再建瓮城,就谈不上什么厢城,所以称其为老城厢不确切,但一般我们还是喜欢说是老城厢,显得更有历史感。
过中华路,是尚文路,前行二百米,是今天的第一站,龙门邨(邨,同村字),龙门邨的前身是上海老城西南的私家花园--吾园。同治四年,苏松太道丁日昌购得吾园废基,倡办龙门书院,是清朝后期上海县城的四大书院之一。后来龙门书院发展为龙门师范学院,再后来成为上海中学,还是上海市四大高中之一。
1934年,上海中学从龙门书院旧址搬走,1935年,内陆地产公司将原校基地规划成53块土地出售,由业主各自建房,取名龙门邨,弄堂内有石库门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住宅多种类型。现在邨内基本保留了85年前的风貌。
第二站,到大境阁。路上,试图让小朋友们意识到,我们骑行的这条中华路,就在原先上海县城的城墙下。看起来,从小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娃们,很难想象出城墙的形象,好在大境阁多少保留了一点老城墙的影子。
其实现在这个景点不开放,不过上海市道教协会在阁内设置了一个教授古琴和书法的琅音文化艺术中心,仍然对外开放。我们进去接受了一次优雅的艺术熏陶,顺便参观了大境阁上的关帝庙,和古城墙。
大致明白了城墙是怎样的,小朋友对昔日的城门也有了一点概念,尽管还是很难理解这么大一片城区,为什么只能从那么几扇小小的门洞里进出。我们依次经过了小西门、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小东门、大东门,最后到小南门。
小南门附近有警钟楼,大家早已经见惯了高楼大厦,站在警钟楼下面还是觉得很有气势,这座用于老城厢消防的塔状警钟楼,当初是如何起到消防的作用呢?
本想再往前绕到大南门,这样就整个绕老城厢一圈,但发现书隐楼、宜稼堂、九间楼等略略有点走过,于是往回走,去参观那些古迹,并没有去大南门,其实也就三四百米远,有点可惜。
因为疫情的缘故,药局弄、天灯弄的东口被封了,应该可以从南口进去,但天气越来越热,就没有再绕进去,那儿有上海明清时期“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的书隐楼,和乔氏家庙药王庙旧址。
郁泰峰是道光年间的上海首富,沙船大王,宜稼堂是他家的书房,曾经超越书隐楼,为上海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宜稼堂往西一点是梓园,原先也是郁家的地产,后来被沪上名画家王一亭购得。这座建筑中西合璧,保存的状态还不错,不知会如何改造?
梓园再西,到乔家路的西头,是徐光启的老宅,俗称九间楼。一时还没有注意到,看到那个文保碑才反应过来,半年多前我来的时候,九间楼的楼上楼下住满了人,突然之间人去楼空,一时没反应过来。
本次老城厢之旅就此结束,然后是最艰难的回程,近20公里路,烈日炎炎,一半路程没有绿叶遮挡。但小朋友和家长都坚持骑到了家,很不容易。
这次骑行只是绕老城厢大半圈,走了几个点,大概走了整个老城厢内外三分之一的部分。一个网友说老城厢是上海的城市之根,要了解更多老上海的文化内涵,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那些小弄堂里漫步,不是一次二次骑行能够体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