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中药里的两组“黄金搭档”

小编导读

上个星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3组经典的滋阴“角药”,大家对于这种三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的组合是不是印象深刻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两组与“风”有关的调肝“金三角”,是临床上清热平肝的经典组合。

桑叶 菊花 白蒺藜

【功效主治】

疏风清热平肝。用于风热感冒、风热头痛、肝阳头痛。

【析义】

桑叶苦、甘、寒。入肺、肝经,能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重庆堂随笔》:“桑叶,……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用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菊花甘、苦,微寒。入肺、肝经。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治疗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时,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珍珠囊》载菊花:“养目血。”《本草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祛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白蒺藜辛、苦,微温。入肝经。平肝,疏肝,祛风,明目。临床常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眼花等症。白蒺藜具有平降肝阳的作用,与桑叶、菊花相配则清肝明目、疏风清热止痛之效更著。

【常用剂量】

桑叶15~30g,菊花15g,白蒺藜30g。

天麻、钩藤、石决明

【功效主治】

平肝潜阳息风。用于各种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析义】

天麻甘,平。归肝经。平肝息风止痉。《圣济总录》载:“天麻丸治偏正头痛,首风攻注,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普济方》载:“天麻丸能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本草汇言》载其“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天麻具有镇静作用。《本草衍义》载:“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则得矣。”李杲曰:“肝虚不足者,宜天麻、川芎劳以补之。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本草纲目》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

钩藤甘,凉。归肝、心包经。能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钩藤有镇静、降压作用。《本草纲目》载:“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石决明咸,寒。归肝经。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有清热、镇静、降血压、抑交感神经的作用。《要药分剂》:石决明大补肝阴,肝经不足者,断不可少。《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夹血上冲也。三药合用有镇肝、平肝、舒肝之效,何老临证常将三味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系统疾患。

【常用剂量】

天麻15g,钩藤30g,石决明30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