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创新丰富针灸经穴理论
梁繁荣教授简介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标准化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针灸学会会长等。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2项,以及“十五”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课题4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出版专著23部,其中主编12部,副主编5部;获全国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先后担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第8届、第9届、第12届专家评审组成员等。
针灸学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是古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发展壮大于历代先贤对人与天地自然的不懈探索和对疾病的不断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针灸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措施和手段泽被万世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医学界对针灸疗法的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和学者认可针灸的临床疗效。
2005年,德国科学家Linde以针灸适宜病种——偏头痛为例进行临床实验,并将其结论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刊(JAMA)上发表文章:中医传统针灸按辨证取穴治疗对临床疗效无帮助。该文章的发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这意味着针灸临床疗效的理论基础——经络学说被质疑和否定,针灸的科学地位被撼动。在2007年11月召开的美国针灸学会年会上,“经络上的穴位是否具有特异性的疗效”被一致认为是关系到针灸学科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针灸学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面前,以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为首的针灸经穴特异性研究团队勇挑重担,在基于多年来潜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经络上的穴位是否具有特异性的疗效”这一困扰整个行业发展和针灸兴衰存亡的关键问题发出挑战。在梁繁荣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于2002年以来,先后成功获准牵头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的中枢网络机制研究”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团队带头人梁繁荣教授也成为针灸学领域首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该研究团队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学科单位,以及针灸推拿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针灸临床研究基地以及多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围绕“阐释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基本规律、影响因素及生物学基础”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该研究团队在梁繁荣教授的带领下,在经穴效应特异性表现规律和科学内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初步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第一次比较系统、客观地回答了国际学术界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质疑,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现经穴特异性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等规律,且经穴效应特异性与穴位状态相关;同时也初步确定了穴位效应特异性的组织与结构基础。研究团队共发表论文678篇,其中SCI论文128篇,出版学术专著27部,申请专利9项,5项已获授权;获各级各类成果奖励11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团队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建立健全项目运行管理制度,科研支撑保障有力
该团队实行“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课题小组长”的三级纵向管理模式。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团队先后制订了16项项目内部管理办法与制度,重点就分级负责制度、课题进展检查报告制度、科学研究与学术道德规范、数据传输、学术交流、重大问题报告、研究共性技术统一、成果管理等制度进行了规范与说明,保障了团队承担重大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此外,团队还专门设立“重大项目经费管理办公室”,协助进行项目经费预算、经费使用决算等的编制,并会同审计部门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经费使用进行全程监督。重大项目实施中,注重充分发挥团队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负责把握团队研究目标;协助凝练研究假说和优化研究方案;参与项目重大问题决策咨询,并参加项目年度总结和学术交流。
研究团队创新能力突出,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推动了针灸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研究团队紧密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科学诠释经穴效应特异性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韩济生教授评价该团队的研究:“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肯定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第一次比较客观地回答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经穴特异性的质疑,并首次提炼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丰富了针灸理论,为针灸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引领了国内外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居同类研究领域国际领先水平。”
1、研究团队围绕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采用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学、神经影像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技术和方法,深入系统地开展文献挖掘与评价、临床循证评价和生物学基础研究,首次从经穴与非穴、本经穴与他经穴、本经特定穴与本经非特定穴等方面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发现经穴特异性的表现特点:经穴与非穴效应迥异,本经穴与他经穴效应存在差异,本经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不同,为穴位与非穴位疗效有无差异的国际性学术争议提供了客观证据,并为针灸临床循经取穴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Headache》、《Experimental Gerontology》等杂志上。
2、团队遵循循证医学原理与临床GCP原则,制定了严谨、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案,通过实施2768例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并综合文献评价和生物学基础研究等结果,首次发现经穴特异性具有相对性、持续性、循经性和条件性等规律,研究水平居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这对丰富和发展经络腧穴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3、团队首次运用PET/CT、SPECT、fMRI等多种脑功能成像手段进行交叉验证,以偏头痛患者、FD患者、中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四种机体状态为研究载体,创造性地从经穴与非穴、本经穴与他经穴、本经特定穴与本经非特定穴的角度系统性开展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证实了经穴与非穴中枢响应特征的差异,发现经穴特异性的中枢整合以靶向性调节为特征,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可视化的试验依据;并在国际著名杂志《Gastroenterology》和《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第一次发表了FD经穴与非经穴针刺的PET/CT影像学研究论文,使本团队在经穴胃肠调节效应脑功能影像学特征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4、团队率先将代谢组学技术引入针灸研究,开拓了针灸代谢组学研究新领域,并分别以偏头痛患者和FD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本经特定穴、本经非特定穴、他经经穴和非穴针刺对疾病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调整作用,发现本经特定穴对疾病关键代谢物均有调整作用,且调整效应最大,针对性最强;非穴对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调整效应最弱,对关键代谢物的调整范围最窄。
5、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一系列研究论文,引起了包括《Nature review》、《The Lancet Neurology》、《BMC Biology》等国际顶尖医学杂志的关注;发表于《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的偏头痛针刺临床研究论文被世界著名的生物学论文评价机构“Faculty of 1000”收录,给予高度评价并推荐阅读;此外,研究成果还受到“路透社”(Reuters Health)、英国BBC、MedScape(医景网)、香港文汇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有力地促进了针灸研究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扩大了中国针灸研究的国际影响。
研究团队团结进取、协作能力强,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迅速
在学科带头人梁繁荣教授的带领下,该团队形成了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多学科创新研究团队。团队平均年龄36岁,专业涉及针灸学、内科学、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流行病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结构互补,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突出,协作能力强。
学科带头人全面参与制订项目研究计划、实施方案,组织项目研究队伍,促进课题间的沟通协作;把握项目总体目标、分解课题研究重点;组织项目学术交流,推动数据共享;强化研究进展监督,执行年度进展检查,保障了整个团队研究的水平和研究质量。大力鼓励和提倡学科交叉和团队合作,特别是具有不同研究背景和特色的研究组之间的有机合作,并积极推进项目组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或研究团队进行合作,开展课题共研、技术咨询、学术交流、研究生互访等。梁繁荣教授在研究中尤其重视科研诚信,严格要求团队成员在论文投稿、论文发表、专著申请、成果报奖等方面始终贯彻执行《科学研究与学术道德规范》、《科研保密制度》、《数据共享制度》等,为严肃科研纪律、规范成果管理起到了表率作用。研究团队信誉良好,无任何违法违纪和不良信用记录。
研究团队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相互借鉴经验,推动项目研究的良性发展。近十年来,研究团队开展大型学术交流会议7次,专题学术交流12次,每次会议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开展交流,解决了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达到了团队间信息的互通与经验的共享。
研究团队格外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在5年期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中青年针灸专业人才和青年科研人才,其中有1名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破格晋升教授, 4名破格晋升副教授,1名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名被评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等。
在首席科学家梁繁荣教授的带领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中获得与会院士、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该项目在经穴效应特异性表现规律和科学内涵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升华和补充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理论,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推动了针灸的国际化进程。
由于该研究团队的突出成绩,国家科技部于2011年再次批准设立针灸973项目─“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并继续由成都中医药大学牵头承担,团队负责人梁繁荣教授再次担任首席科学家。在未来的5年中,该团队将在已经取得的经穴特异性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手段,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基本规律,揭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和科学内涵;并探讨针刺手法、穴位配伍、得气关键影响因素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影响特点及机制,为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在梁繁荣教授的带领下,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经穴特异性”研究团队将会继续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经穴特异性研究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占领国内外针灸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领域的制高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