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按:2020年,你记录了多少条笔记?记录越多就越能获得深厚的知识安全感吗?然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不一定靠得住。新年将至,是时候用一些“手段”将知识变成知识力,提高最本质的个人竞争力,赢在开局。
把知识都装进芯片,就能造就知识分子吗?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认为互联网强大的新技术,可以迅速地检索调动全人类所有的知识。钱钟书式的超强记忆力已经是无效技能,每个人都可以博闻强识,随口拈来。
十多年过去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成为钱钟书,或是那样的著作。
随着《钱钟书手稿集》的出版,以及越来越多的文章梳理和材料挖掘,被神话多年的钱钟书那无比惊人的记忆能力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已经渐渐明晰地了解到,答案就藏在他的笔记里。
笔记,是钱钟书最重要的知识管理手段。
老式的方格纸,竖排版,夹杂法语。空白处小字是后期补充,用的不是同一只笔。(图片拍摄自《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第一册内页)
对照钱钟书的笔记,会发现一张经过层层反刍、内化和梳理的知识地图,有无数的暗格、彩蛋和支线,也可以观察到,从笔记向札记并形成最终的作品时,内容是如何被一点点加工提炼的,形成了一个个不断互文、深化的网络状文本。
依靠这套知识管理系统,钱钟书驾轻就熟地调取信息,才能随手从《葬花词》勾连起奥地利诗歌名作 Das Blatt im Buche(《书中之叶》),这不是靠调整关键词和相似性检索就能做到的。
用印象笔记,你也可以有一套这样的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类似于图书馆,知识以分类的形式存储在相应的地方,每本书作为一个小知识块,同类的书组成某一领域的知识,而多个领域的图书则构成一个大图书馆。不同的是,知识管理更高级,组成知识体系中的每一小块知识是可以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并非只有点与点之间的线性关系,而是网状关系。然而,很多人的知识体系是“以资料收集为中心”。把文章、音视频、信息、书籍下载保存到笔记或文件夹中,只做输入(阅读、听和看),不做整理输出,很少尝试去主动解决问题,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质量不高:理论冲突,资料可信度低,不够新鲜,缺乏更新
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查理·芒格讲到:“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我理解的知识管理是就像搭建一个脚手架。各种类型的知识模块化,像砖块一样的按照框架往里放,当需要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以很容易的从里面搬出需要的砖块,从而将存储的笔记变成模块化的知识资产。整个知识管理系统,就是将所有的知识模块化、清单化、流程化、表格化、模板化,形成一个又一个框架。这些框架最终会汇总在一张表中,按照一个逻辑排列下来。我们都听说过财务报表,从财务报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经营状况,战略意图以及价值和未来。不管商业社会多复杂,我们基本上可以通过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来驾驭它。同样,知识管理也可以用一张表来驾驭。这张表将你的经验、教训、阅历、作品,和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积累的知识资产汇总在一起,像财务报表一样,可视化呈现出来,我称之为:人生一张表。知识如果不能可视化呈现出来,你的积累将是模糊一片。所以,这张表既是一张知识地图,方便你检视自己的知识资产;同时又是一个指南针,帮你确定了一个积累方向,专注在这个方向上持续收集信息、整理、加工、输出。那这张表如何用印象笔记打造呢?在我看来,主要分为以下三步:托马斯·斯图尔特在《软资产:从知识到智力资本》一书中提到资产这个概念,他说:资产是什么?资产是将原材料转变成价值更高的东西,仅仅有数据并不是资产。所以,我们必须对笔记进行一次提炼,将有价值的信息提取出来。提取后的信息就是一个最小的知识单元,或者说知识模块,这样的模块才算得上是知识资产。我们需要做的,是将笔记加工成一个个模块。别人储存笔记,你提炼模块,思考范式的转移会带来创造力的提升。我自己习惯建立一个表格,对收集的课程、书籍做知识模块的提炼,将提炼的知识模块汇总在一张表格。像李敖那样,书只读一遍,精华全带走,以后只看这些知识模块。比如,我组织了100 多位伙伴,精选了 30 余本知识管理书籍,使用印象笔记,共创了 1200 多张知识卡片,汇总在一条笔记里面,用一张表格结构化呈现出来。当笔记数量下降一个层级,再创造新的知识,一目了然。只有按语法排列起来的单词群,才能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种类繁多的事物。这种现象被称为:贫乏律。把这个知识可以迁移到信息收集上,我称为信息贫乏律。你在印象笔记里面收集几万条信息,不是收集越多越好,而是建立一些框架,把信息分门别类放入不同的框架,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些框架就可以管理所有信息。任何一门知识中都有大量的细节、数据和事实。这个框架,就像树木的主干和枝干,让“细枝末节”有了悬挂之处,让你的知识多而不乱,极大的增强你的知识吸收和整理能力。比如,我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按照金字塔的创作模型搭建的。最底层是阅读、写作、衣食住行、家庭、公司等基础通用知识,上面一层是专门研究的主题或者是一个领域,比如演讲、人脉、财富、营销等,最上面一层是作品,通过研究后产生的结果,打包成一个作品向市场交付。★第三步:超文本来打通所有知识环节,一张表链接组合「人生知识」当你的整个整理管理系统通过框架组合起来后,你可以在表中嵌入超链接,形成一个超文本组织,在多层文本或各个层之间穿梭。在印象笔记中,给一条笔记插入不同的超链接,一点击就跳转到相应的知识页面。一个项目完成后,就可以统一创建普通目录,建立项目索引,查看时一目了然。比如,我把知识框架,结合印象笔记的超文本组织,变成我的人生一张表:将一生积累可视化“输出作品”,我希望我能创作更多的优秀课程作品。所以我的这张表,会围绕「核心一件事」及产出作品来展开。这里有:
时间银行,记录个人思想成长史,让过往每一天历历可见;知识银行,储存写过的知识卡片,文章以及往期发表的作品;阅读、写作、生产力等通用技能版块,将素材积累可视化;学科、领域、专题版块,感兴趣的学科,想研究的领域,待整理的专题;复利版块,汇总模板、清单、SOP,将知识标准化、流程化;
人生一张表,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可以明确不同的行动方向。我们团队成员小慧梨,构建了人生展馆,由学习、工作、阅读、关系、健康、财富、兴趣等多个系列主题的子展馆组成。每个阶段主动关注一个主题展,然后用作品来闭环。其实,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最大难点,从来不是「用什么工具」,而是做到「知行合一」。与其反复琢磨到底哪一种方案最适合我,不如立即开始行动。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先生认为:所有知识,最初都源于实践经验。获取知识,必须与行动相结合,即“知行合一”。知识与实践不断发展,不断互相比照、互相促进,创造由此而生。但是,我们为什么积累沉淀了大量知识,也总结出一套经验方法,仍然不想听其指挥去行动呢?很多时候不去做,并不是你意志力低和拖延症晚期,而是缺乏一套可执行的SOP助推行动系统,去弥补认知与行动之间的裂缝。
SOP,也就是“标准操作程序”,是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三个单词中首字母的大写。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
比如你喜欢收纳整理,阅读浏览了大量断舍离的文章,积累了相关知识,就可以把其中可借鉴复用的知识提炼出来,根据自己的房间情况,梳理出步骤流程,然后在某一次大扫除中践行实施,不断补充更新。我们想要输出高质量内容,需要阅读书籍、零碎文章、各种文献,如果出书,也要了解销售情况、复盘改进.......如果你建立一个 SOP,只需要三张表格,就可以把复杂变简单。不管是阅读一本书,还是加工微信文章,摘录文献,这张表全部搞定。大量的想法,比如一闪而过的灵感、一篇文章的构思、一本书的读后感、一个系列课的计划、一个想要达成的目标、这辈子想要完成的未竟事宜等,都能拆解成六步完成。将想法先写下来酝酿,补充关键词、关键句、资料素材、慢慢成稿。发表的作品,上线到哪个平台,销售情况、复盘改进的点做好记录。这样三张表下来,就完成了「输入-加工-输出」的一个完整闭环。利用SOP系统,任何一个人,只要拥有值得分享的思想,就能发表精彩的演讲。
-开场:首先自我介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还可以利用提问、讲故事或事实、展示视频或图片等方式,来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关注;-中间:围绕主题来进行自己的讲述或论述。注意结构上主线分明、层层推进。穿插观众互动环节,时刻保持与观众的连接;-结尾:需要对自己的论述做一个总结,总结+金句的组合,给观众带来满满的收获感
这样一套流程下来,行动起来就像填空,帮你高效搞定演讲。一旦变成流程,也就意味着:当我再次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无需重复操心,可以直接调用我已有的流程来解决它。所以,我们可以基于这些已经内化的流程和模式,把脑力花在对新方法、新事物的探索上面,专注于思考如何去优化它。我们不仅教你如何做一套SOP,还总结了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七个 SOP 模板:价值、演讲、写作、营销、人脉、财富、目标,邀请你一起建立。不同领域的节点,往往更容易互相碰撞,构建一些你之前从未想到过的连接,从底层打通,形成一套紧密而极具韧性的系统 —— 这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多元栅格模型」。利用「知识管理一张表+行动系统sop」打造的第二大脑,是一种高效的生活方式。我们将知识沉淀到一张表里,遇到问题,快速查找调用,解决问题。将常做的事情设计成SOP模板,打造如坦克推进一般的执行力。你能够:我们很多人是被组织定义的,在哪个公司上班,什么职位,来获得一个社会身份。你的学习、生活、工作都通过一张表安排妥当,你对这张表的知识资产了然于胸,通过知识的组合连接创造一些作品,用作品重新定义自己,极大拓展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可能性。以前没有标准没有程序,做过的事情不能复用,每一次都是从0开始思考。有了 SOP,相当于生产线已经装好,直接上去操作即可。它符合最小成本原则,帮你快速上手,高质量完成一些事,是行动的利器。比如晨夕日记,给每天设置一套思维程序,锻炼身体、待办清单,学习收获.......按照程序执行启动成本会低很多。比如演讲、人脉、财富管理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设置好程序,自动化执行。这个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复利游戏。生活中的所有好处都来自复利,在一个主题上长期积累,和时间做朋友,当积累越来越丰富,研究越来越深刻,自然会获得回报。综上所述,「知识管理+行动系统」第二大脑是你人生的指南针和脚手架,帮你看清方向,助你不断向上攀登,最终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