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部

刀刁1.刃刄2.切分刌刈3.刍刊叨召4.朷危负争色刑刓列划刚则创刖刎刘5.刧刦龟奂初刬别刪钊利删刨判刭刜6.免兔券刺刳刵到刲刿剀刹刽制刮例剁刴剂刻刷7.矦負烉急荆剋剌剄削則剐剑剉前剃8.艳剒剞剚剗剕剛剔剮釗剖剠剡剜剧剥剟9.副剬剪艴剳10.象絜棼鲁喇剴創剩割11.赖剺詹剸蒯剽剷剹剿12.劂劁劀劃13.魯劒劈劐劌劇劋劍劊劉14.臲燄劑劓15以上.賴龜釁艶劚檦劘劅劙劗

(dāo叨)

汉字部首之一。泛指用来斩、割、切、削、砍、铡的工具。《国语·周语》:“有斧钺刀墨之民。”《国语·鲁语》:“中刑用刀锯。”

古通“舠”。《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大雅·公刘》:“维玉及瑶,鞞琫容刀。”这里用为小船之意。

刀布:《管子·国蓄》:“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荀子·荣辱》:“余刀布。”《荀子·王霸》:“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汉书·食货志》:“及金刀龟贝。”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的刀形铜币,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也叫“刀币”这里用为货币之意。

刀笔:古代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因此把有关案牍的事叫做刀笔,后多指写状子的事。《文子·微明》:“故察于刀笔之迹者,不知治乱之本。”《史记·酷吏列传》:“临汪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diāo雕)

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击以巡更。

一画

(rèn认)

《书·费誓》:“锻乃戈矛,砺乃锋刃。”《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荀子·议兵》:“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斩。”《说文》:“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这里用为刀口、刀锋之意。

古通“韧”。《周礼·地官·山虞》:“服与耜宜用稚材,尚柔刃也。”这里用为柔软而坚固之意。

击磨,比喻矛盾。《庄子·齐物论》:“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

(rèn 认)

古同“刃”。

二画

(qiē且)(qiè惬)

(qiē且)切磋:本义是指对象牙或是玉石的加工方法。后来引伸为指学行上切磋相正 。如:切切(相互敬重切磋勉励的样子);切正(切磋相正);切直(切磋相正);切摩(切磋相正);切磨(切磋相正);切责(互相切磋责勉);切厉(切磋砥砺)等之意。《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楚辞·九怀》:“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

(qiē且)急切、急迫、恳切。《管子·形势解》:“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论语·子张》:“切问而近思。”《楚辞·九章·抽思》:“固切人之不媚兮,众果以我为患。”唐李朝威《柳毅传》:“迨诉频切。”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切切愢愢(qiē且sǐ死):形容相互督促、勉励,情意恳挚之意。《论语·子路》:“切切愢愢、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愢愢,兄弟怡怡。”

(cǔn忖)

《仪礼·特性礼记》:“刌肺三。”《说文》:“刌,切也。”《汉书·元帝纪》:“分刌节度。”《广雅》:“一刌,断也。二刌,割也。”这里用为“切”之意。

(fēn芬)

《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荀子·仲尼》:“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礼论》:“然则何以分之?”《礼记·月令》:“死生分。”《说文》:“分,别也。”这里用为一分为二使之分开之意。

《管子·轻重甲》:“家族失而不分,民走于中而士遁于外。”《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里用为辨别、区分之意。

《管子·乘马》:“而不为君臣者,与功而不与分焉。”《管子·制分》:“治者所道富也,治而未必富也。”《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用为分给、分配之意。不与分:指不参与劳动果实的分配,即无赏赐。

古通“纷”。《管子·势》:“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墨子·亲士第一》:“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韩非子·八经》:“是以喜见则德偿,怒见则威分。”这里用为乱、杂之意。

古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管子·揆度》:“为开口十万人,为分者万人。”《吕氏春秋·似顺论·处方》:“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这里用为名份之意。

原则、原理。《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荀子·荣辱》:“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鬼谷子·谋篇》:“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假借为“奋”。奋斗、激奋。《墨子·非攻下》:“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

(yì艺)苅

《诗·周南·葛覃》:“是刈是擭。”《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管子·小匡》:“挟其枪刈耨镈,以旦暮从事于田壄。”《广雅》:“刈,断也。又,杀也。”鲍照《代东武呤》:“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这里用为割草之意。

《书·微子》:“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国语·吴语》:“而又刈亡之。”《大戴礼记》:“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这里用为杀之意。

三画

(chu除)

《周礼·太宰》:“七曰刍粖之式。”《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左传·昭公十三年》:“淫刍荛者。”《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说文》:“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这里用为割草之意。

《书·费誓》:“峙乃刍茭,无敢不多。”《诗·唐风·绸缪》:“绸缪束刍,三星在隅。”《诗·大雅·板》:“询于刍荛。”《周礼·地官·充人》:“刍之三月。”《管子·轻重乙》:“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馈之刍米。”《孟子·公孙丑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这里用为喂养牲畜的草料之意。

《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孟子·告子上》:“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史记·货殖列传》:“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这里泛指指牛羊猪狗等牲畜之意。

刍狗:《周礼·太宰》:“七曰刍粖之式。”《周礼·地官·充人》:“刍之三月。”《左传·昭公十三年》:“淫刍荛者。”《老子·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养马。”《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说文》:“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这里用为用草扎成狗的形状之意。在殷商、周代时期,在举行祭祀仪式时,除了要贡赋真正的牲畜外,还有用草扎成的狗的形状的贡品。这种刍狗,用毕即弃。

(kān勘)

《书·益稷》:“随山刊木。”《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周礼·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礼记·杂记》:“刊其柄与末。”《说文》:“刊,剟也。”《广雅》:“刊,削也。”这里用为砍削之意。

(dāo刀)

汉以后字。

(zhào赵)(shao邵)

《荀子·劝学》:“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汉书·李广苏建传》:“召武受辞。”这里用为招致之意。

《吕氏春秋·分职》:“令召客者酒酣。”《淮南子·脩务》:“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这里用为邀请之意。

(shao邵)古通“邵”。召伯:即召公,姓姬,名奭(shì市),周武王的异母兄弟。封于燕。《诗·召南·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书·君奭》:“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书·顾命》:“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荀子·解蔽》:“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

召伯:即召穆公。周宣王时的大臣。《诗·小雅·黍苗》:“悠悠南行,召伯劳之。”《诗·大雅·崧高》:“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召虎:即召伯,名虎。又称召穆公,周宣王时期的大臣。《诗·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召忽:春秋时期齐国大臣,与管仲同事公子纠,桓公即位后,公子纠被杀,召忽自杀殉主。《管子·大匡》:“管仲与召忽往见之。”《论语·宪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

召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中南部。《管子·封禅》:“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

四画

(dāo出)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wu戊)(wēi微)

(wu戊)《易·困·上六》:“困于葛,蕌于臲危;曰,动悔,有悔;征,吉。”《管子·法法》:“危人而不能,殆。”《广韵·屑韵》:“危,臲危,不安。”王弼注:“行则缠绕,居不获安。”臲危,这里用为动摇不定之意。

(wēi微)《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庄子·缮性》:“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荀子·荣辱》:“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解蔽》:“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广雅·释诂一》:“危,正也。”这里指不畏危难而直言敢为之意。

(wēi微)《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韩非子·有度》:“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十过》:“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汉书·李广苏建传》:“安危不可知。”这里用为危险、危难之意。

(wēi微)《庄子·山木》:“危行侧视,振动悼栗。”《孝经》:“高而不危。”《鬼谷子》:“决危而美名者。”《国语·晋语》:“榣木不生危。”《说文》:“危,在高而惧也。”这里用为在高处而畏惧之意。

(wēi微)《墨子·尚贤下》:“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孟子·梁惠王上》:“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韩非子·问田》:“今先生之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这里用为使危险、伤害、损伤之意。

古同“跪”。《管子·弟子职》:“危坐乡师,颜色毋怍。”《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昧墨与人比居庾肆,而教人危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以罪受诛,人不怨上,跀危坐子皋。”

(wēi微)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五宿。《吕氏春秋·仲夏纪·仲夏》:“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fù赴)

《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管子·正世》:“负力而争,则是过在下。”《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孟子·尽心下》:“虎负嵎,莫之敢撄。”朱熹集注:“负,依也。”《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仪礼·士丧礼》:“授卜人龟,负东扉。”这里用为“依靠”之意。

古通“背”。《诗·大雅·生民》:“是任是负。”《左传·成公十年》:“负晋侯出诸厕。”《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这里用为以背驮物、背负之意。

《管子·法禁》:“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列子·杨朱》:“负日之暄,人莫知者。”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且负下未易居。”刘基《赠周宗道》:“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这里用为蒙受之意。

古通“赔”。《韩非子·说林下》:“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这里用为赔偿、补偿之意。

负夏:地名,约在今山东滋阳以西。《孟子·离娄下》:“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

(zhēng蒸)

“诤”的本字。《诗·小雅·小旻》:“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汉书·萧望之传》:“朝无争臣,则不知过。”这里用为强谏、规劝之意。争臣:即规劝之臣。

《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国语·越语》:“争者事之末也。”《礼记·曲礼》:“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孝经》:“在丑不争。”这里用为辩论、争论之意。

(sè塞)

《诗·鲁颂·泮水》:“载色载笑。”《周礼·疾医》:“五气五色。”《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荀子·正名》:“形体色理以目异。”《战国策·赵策》:“太后之色少解。”《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说文》:“色,颜气也。”这里用为脸色之意。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胝其死生。”《论语·学而》:“贤贤,易色。”《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淮南子·叙真》:“夫有病于内者,必有色於外矣。”这里用为外表、表面之意。

《周礼》:“君占体,大夫占色。”《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这里用为颜色之意。

《晏子春秋卷八·外篇第八》:“仆必色见而行无廉也。”《孟子·梁惠王下》:“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这里用为姿色、容颜之意。(美色:多就女子而言)

种类。如:清一色;色色俱全;各色人等;色别(按种类分别);色额(种类、数量);色类(种类、类别)。《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盳盳无所见者。”

(xíng形)

“型”的古字。《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书·尧典》:“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诗·周颂·清庙》:“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管子·权修》:“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里仁》:“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孟子·离娄上》:“君子犯义,小人犯刑。”《荀子·王制》:“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荀子·臣道》:“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诗·大雅·抑》:“罔乎求先王,克共明刑。”毛传:“刑,法也。”郑玄笺:“无广索先王之道与能执度之人乎?”《周礼·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尔雅·释诂上》:“刑,常也。”《管子·心术》:“刑者,恶之末也。”《淮南子·缪称》:“金锡不消则不流刑。”高诱注:“刑,法。”《说苑·政理》:“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这里用为法度之意。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吕氏春秋·顺说》:“刑人之父子也。”《吕氏春秋·音律》:“阴将始刑。”《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这里用为惩罚之意。

古通“形”。《管子·霸言》:“夫諒彊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韩非子·二柄》:“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异事也。”《吕氏春秋·正名》:“凡乱者刑名不当也。”《国语·越语》:“死生因天地之刑。”这里用为形容、形体之意。

刑星:星名。《韩非子·饰邪》:“又非天缺、弧逆、刑星、荧惑、奎、台非数年在东也。”《星经》:“太白主刑杀。”太白,即金星。

(wán丸)

《楚辞·怀沙》:“刓方以为圆兮。”这里用为雕琢之意。

(liè劣)

“裂”的古字。《易·艮·六二》:“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管子·五辅》:“是故博带梨,大袂列。”《管子·法禁》:“故下与官列法,而上与君分威。”《荀子·大略》:“古者列地建国。”《荀子·哀公》:“两骖列两服入厩。”《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说文·刀部》:“列,分解也。”这里用为分裂之意。

假借为“迾”。《书·立政》:“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楚辞·九怀》:“余深愍兮惨怛,愿一列兮无从。”《礼记·玉藻》:“山泽列而不赋。”这里用为遮遏、阻止之意。

排列有序的行列(竖排称“行”,横排称“列”)。《管子·霸言》:“方而不最,列不让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济,而未成列。”《墨子·兼爱下》:“其土堰前列、伏水火而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天志下》:“是以差轮爪牙之士,比列其舟车之卒。”《荀子·议兵》:“故仁人用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礼记·丧大记》:“火三列。”《史记·淮阴侯列传》:“今井阱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

《管子·法禁》:“家富于其列,其禄甚寡而资财甚多者。”《管子·君臣下》:“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左传·僖公十五年》:“入而未定列。”《论语·季氏》:“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荀子·议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国语·周语》:“翟无列于王室。”《史记·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这里用为职位之意。

陈列、摆开。《墨子·尚贤上》:“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鹖冠子·度万》:“列时第气,以授当名,故法错而阴阳调。”晁错《论贵粟疏》:“小者坐列贩卖。”

列缺:指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气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楚辞·远游》:“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

列子:列御寇,郑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庄子多引列子的言论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楚辞·七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讬。”《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可见为道家先驱人物。

列子:即战国时郑人列御寇。古有列子能御风之说。《列子》又为中国道教典籍之一。传为战国时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由晋人张湛编成。书中抄录一些先秦材料,但从思想内容看是反映魏晋思潮的作品。此书真伪历代名家均有辨证。《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韩非子·喻老》:“列子闻之曰。”《楚辞·七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讬。”

(huá滑)(huà化)劃

汉以后字。

(gāng肛)剛

《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书·皋陶谟》:“刚而塞。”《诗·小雅·北山》:“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诗·鲁颂·閟宫》:“白牡骍刚,牺尊将将。”《老子·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论语·公冶长》:“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广韵》:“刚,强也。”这里用为坚强不屈、刚正不阿之意。

《书·酒诰》:“矧汝刚制于酒!”《诗·大雅·烝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左传·昭公六年》:“断之以刚。”《荀子·臣道》:“挢然刚折。”《说文》:“刚,彊断也。”《增韵》:“刚,坚也。”这里用为坚硬之意。

刚日:单数。《孔子家语·曲礼上》:“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礼记·表记》:“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

(zé责)

《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孔传:“皆法壤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赋。”《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诗·小雅·鹿鸣》:“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诗·鲁颂·泮水》:“敬慎威仪,维民之则。”《管子·法禁》:“则生之养,私不死。”《老子·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礼记·中庸》:“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史记·夏本纪》:“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这里用为仿效、效法之意。

《书·禹贡》:“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诗·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周礼·太史》:“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尔雅》:“则,法也,则,常也。”《说文》:“则,等画物也。”这里用为准则、法则之意。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管子·侈靡》:“国门则塞,百姓谁敢敖,胡以备之?”《关尹子·符》:“则变物为我,无物非我。”《史记·高祖本纪》:“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表示转折,肯定判断,也是这样。《关尹子·极》:“所以变化不穷,圣人之道则然。”《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稚朱颜只。”《鬼谷子·决篇》:“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chuāng怆)創

《书·益稷》:“予创若时。”《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身无所咎,行无所创,可谓荣矣。”《汉书·冯奉世传》:“羌虏破散创艾。”这里用为惩治之意。

《论语·宪问》:“裨谌草创之。”《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国语·周语》:“以创制天下。”《广雅》:“创,始也。”这里用为创造之意。创业垂统:是说开创基业于前,而垂留统绪于后。世代相传后世不绝称为统。

《鹖冠子·世贤》:“虽幸不死,创伸股维。”《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礼记·三年问》:“创钜者其日久。”《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八余创。”《说文》:“刅,伤也。”这里用为创伤、伤口之意。

(yue月)

《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周礼·司刑》:“刖五百。”《管子·揆度》:“自言能为官不能为官者,刖以为门父。”《左传·庄公十六年》:“刖强鉏。”《韩非子·说难》:“窃驾君车者罪刖。”《韩非子·和氏》:“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说文·刀部》:“刖,绝也。”《广雅·释诂一》:“刖,危也。”原意为古代削足之刑。劓刖,是古代削鼻截足的一种刑罚。这里用来借指为大地也象是被割鼻削足似的受到刑罚之意。

(wěn稳)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马前不得进,后不得退,遂避而逸,因下抽刀而刎其脚。”《玉篇》:“刎,亡粉切,割也。”《博雅》:“刎,断也。”这里用为割断之意。

(liú留)劉

《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诗·大雅·桑柔》:“捋采其刘,瘼此下民。”《诗·周颂·武》:“胜殷遏刘,耆代尔功。”《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方言》卷一:“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晋之北鄙亦曰刘。”本意为杀戮之意。这里引申为凋残之意。

《书·君奭》:“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诗·大雅·桑柔》:“捋采其刘,瘼此下民。”《诗·周颂·武》:“胜殷遏刘,耆代尔功。”《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方言》卷一:“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晋之北鄙亦曰刘。”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兵器名。《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孔传:“刘,钺属。”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刘,盖今鑱斧。”这里用为斧钺之意。

古通“浏”。浏览。《淮南子·原道训》:“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以全。”

五画

(jié劫)

古同“劫”。

(jié劫)

古同“劫”。《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荀子·解蔽》:“故口可劫而使墨云。”《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战国策·秦策》:“已珉欲以齐秦劫魏。”《淮南子·精神》:“不可劫以死生。”《汉书·高帝纪》:“因以劫众。”《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这里用为威胁,威逼之意。

(gu归)(jūn军)(qiū秋)龜

(gu归)《易·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亨于上帝,吉。”《广雅·释诂四》:“龟,货也。”《汉书·食货志上》:“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这里用为货币之意。

(gu归)龟甲和宝玉,在古时并为国家重器。灼龟甲来预卜吉凶,是古时占卜的一种方法。龟兆:古时占卜时显现在龟甲上可借以预测吉凶的兆纹。《诗·大雅·緜》:“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荀子·王制》:“相阴阳,占祲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韩非子·饰邪》:“凿龟数筴,兆曰大吉。”《尉缭子·武议》:“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去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qiū秋)《管子·地员》:“其地其樊,俱宜竹、箭、藻、龟、楢、檀。”尹桐阳云:“萩也。”萩:(qiū秋)一种蒿类植物。

(gu归)隆起的部位。《左传·宣公十二年》:“麋兴于前,射麋丽龟。”《陈书·新安王伯固传》:“新安王伯固,字牢之,世祖之第五子也,生而龟胸,目通睛扬白。”

(jūn军)古通“皲”。手足的皮肤冻裂。《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huàn换)

后作“涣”。《诗·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韩诗外传·卷三》:“君臣上下之际,奂然有离德者也。”《文选·嵇康<琴赋>》:“业集累积,奂衍于其侧。”这里用为悠闲的,涣散的之意。

(chū出)

《易·蒙·辞》:“初筮告,再三渎。”《易·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易·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诗·豳风·东山》:“勿士行枚。”郑玄笺:“亦初无行陈衔枚之事。”孔颖达疏:“初无,犹本无也。”这里用为副词,与否定词“无”、“不”等连用,表示“本来不……”的意思。

《易·既济·辞》:“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书·多方》:“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说文》:“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广雅》:“初,舒也。”这里用为起始、开端之意。

(chǎn铲)

古同“铲”。

(bié蹩)

《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管子·问》:“有别券者几何家?”《论语·为政》:“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汉书·张禹传》:“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这里用为分别、辨别之意。

《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管子·问》:“有别券者几何家?”《汉书·李广苏建传》:“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这里用为分离、分开、分出之意。

(shān删)

古同“删”。

(zhāo召)釗

汉以后字。

(lì丽)

《易·乾·辞》:“乾,元,亨,利,贞。”《书·泰誓》:“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说文》:“利,铦也,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广韵·释诂三》:“利,和也。”屈翼鹏《殷墟文字甲编考释》:“按,利当是犁之初文,从禾,从刀,其小点当象犁出土之凼也。”这里用为有利,利于之意。

利爵:指“利”献上的酒。古代祭祀时用一活人代表死者接受祭祀,他被称之为“尸”,劝“尸”饮食的人即被称为“利”。《荀子·礼论》:“利爵之不醮也。”

《老子·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易·系辞》:“其利断金。”《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庄子·胠箧》:“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韩非子·难一》:“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解老》:“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说文》:“利铦也。”这里用为刀剑锋利、刀口快之意。

《管子·兵法》:“利敌,器之至也。”《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史记·仲尼弟子传》:“子贡利口巧辞。”这里用为快、敏捷之意。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韩非子·五蠹》:“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这里用为利益之意。

(shān山)

汉以后字。

(bào抱)(páo袍)

汉以后字。

(pàn盼)

《诗·周颂·访落》:“将予就之,继犹判涣。”《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判。”《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国语·周语中》:“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说文》:“判,分也。”这里用为分、分开之意。

古通“半”。《周礼·朝士》:“凡有责者有判书。”《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枯枯然。”

(jǐng井)剄

《左传·定公四年》:“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荀子·成相》:“刭而独鹿弃之法。”《韩非子·内储说上》:“是岁,入有自刭死以其头献者。”《史记·魏公子列传》:“北乡自刭。”《说文》:“刭,刑也。”这里用为砍头、割颈之意。

(fú扶)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苑子刜林雍,断其足。”《楚辞·愍命》:“刜谗贼于中廇兮。”《国语·齐语》:“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说文》:“刜,击也。从刀,弗声。”《广雅》:“刜,断也。”这里用为用刀猛力砍之意。

六画

(miǎn勉)

古通“俛”。低头。《管子·四时》:“令禁扇去笠,毋扱免,除急漏田庐。”《管子·小问》:“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战国策·赵策四》:“冯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

免:疑为“晚”的讹字,谓足够中晚餐,或足够中晚年之意。《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古通“勉”。《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荀子·王制》:“使百吏免尽。”《吕氏春秋·辩士》:“免耕杀匿,使农事得。”这里用为努力,尽力、勉力之意。

脱掉、脱落。《左传·襄公十年》:“其将不免乎!”《左传·成公十六年》:“免使者而复鼓。”《国语·周语中》:“左右免胄而下。”《国语·晋语六》:“免胄而听命。”《广雅·释诂四》:“免,脱也。”

《左传·襄公十年》:“其将不免乎!”《左传·成公十六年》:“免使者而复鼓。”《国语·周语中》:“左右免胄而下。”《国语·晋语六》:“免胄而听命。”《广雅·释诂四》:“免,脱也。”这里用为免除、避免之意。

《韩非子·内储说上》:“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国语·晋语》:“以免于难。”这里用为逃避灾难或罪过之意。

古同“娩”。《国语·越语上》:“将免者以告。”《史记·赵世家》:“朔妇免身生男。”《汉书·外戚传上》:“妇人免乳大故。”这里用为生孩子之意。

《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韩非子·解老》:“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这里用为分开、分离、别离之意。

冠冕的“冕”本字。《礼记·杂记下》:“非从柩与反哭,无免于堩。”

(quàn倦)

古代用于买卖或债务的契据。书于简牍,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后用纸帛书写。《管子·小匡》:“式券以相应,比缀以书。”《管子·山至数》:“苟合于国器君用者,皆有矩券于上。”《庄子·庚桑楚》:“券内者,行乎无名。”《战国策·齐策》:“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说文》:“券,契也。……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这里用为契据之意。

(cì次)(cī呲)

(cì次)《诗·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荀子·正论》:“故盗不窃,贼不刺。”《史记·封禅书》:“刺六经中作王制。”《汉书·丙吉传》:“至公车刺取。”这里用为探取、采取之意。

(cì次)《诗·大雅·瞻卬》:“天何以刺?何神不富?”《管子·白心》:“愕愕者不以天下为忧,剌剌者不以万物为筴。”《荀子·尧问》:“行全刺之,诸侯大倾。”《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这里用为指责之意。

(cì次)《周礼·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尔雅》:“刺,杀也。”《庄子·胠箧》:“耒耨之所刺。”《战国策·魏策》:“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说文》:“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这里用为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之意。

(cì次)古时君杀大夫叫刺。《左传·成公十六年》:“经刺公子偃。”《国语·晋语》:“刺怀公于高梁。”这里用为杀之意。

(cī呲)象声词,形容撕裂声、迅速划动。《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淮南子·诠言训》:“善游者,不学刺舟而便用之。”

(ku枯)

《书·泰誓上》:“刳剔孕妇。”《荀子·儒效》:“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礼记·内则》:“刲之刳之。”《说文》:“刳,判也。”王充《论衡》:“引刀自刳其腹。”这里用为剖开之意。

洗除、消除。《庄子·天地》:“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郭象注:“有心则累其自然,故当刳而去之。成玄英疏:“刳,去也,洒也。”《列子·黄帝》:“刳心去智,商未之能。”《文选鲍照<芜城赋>》:“划崇墉,刳濬洫。”《方言》卷十二:“刳,狄也。”郭璞注:“狄,宜音剔。”

(èr二)

古代刑罚之一,割去耳朵。《书·康诰》:“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书·吕刑》:“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dào道)

《诗·大雅·韩奕》:“靡国不到。”《战国策·齐策》:“虽隆薛之城到于天。”李斯《谏逐客书》:“功施到今。”《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说文》:“到,至也。”这里用为到达、达来、去到之意。

古通“倒”。《庄子·外物》:“草木之到植者过半。”《吕氏春秋·爱类》:“公子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这里用为颠倒之意。

(kui亏)

《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国语·楚语下》:“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刲羊、击豕。”《说文·刀部》:“刲,剥也。”《广雅·释诂三》:“刲,屠也。”这里用为屠杀羊之意。

(gui贵)劌

古通“昧(mei妹)”。《管子·水地》:“廉而不刿,行也。”《老子·五十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荀子·不苟》:“廉而不刿。”《荀子·法行》:“廉而不刿,行也。”《韩非子·难言》:“惚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于省吾新证:“刿应读作昧……昧谓暗昧。”《韩非子·解老》:“廉而不秽,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里用为暗味之意。

割开、切口。《庄子·在宥》:“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战国策·齐策五》:“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kǎi凯)剴

磨,磨刀。《淮南子·说山训》:“剀靡勿释,牛车绝辚。”《说文》:“剀…一曰摩也。”《广雅》:“剀,磨也。”

(shā沙)(chà岔)

汉以后字。

(guì跪)

割断、砍断,清除。《鹖冠子·学问》:“不要元法,不可以刽心体。”《说文》:“刽,断也。从刀,会声。今大辟刑人之隶。俗语谓之刽子手。”汉京房本《易·困》:“刽刖困于赤绂。”

(zhì志)

《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书·酒诰》:“矧汝刚制于酒!”《书·吕刑》:“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管子·枢言》:“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汉贾谊《过秦论》:“制其兵。”这里用为控制、制服之意。

《书·吕刑》:“断制五刑,以乱无辜。”《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管子·立政》:“侈曰专制,不足曰亏令,罪死不赦。”《管子·法法》:“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孟子·梁惠王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说文》:“制,裁也。”这里用为裁断、制作之意。

《管子·乘马》:“三岁修封,五岁修界,十岁更制,经正也。”《管子·法法》:“彼民不服法死制,则国必乱矣。”《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易·节·象》:“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荀子·王制》:“制与在此,亡乎人?”《史记·礼书》:“擅作典制。”《史记·汲黯列传》:“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汉书·赵广汉传》:“制曰:‘下京兆尹治。’”这里用为规章、制度之意。

制:地名。今不详。《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guā瓜)

汉以后字。

(lì丽)

汉以后字。

(duò堕)刴

汉以后字。

(duò堕)

同“剁”。

(jì技)劑

古代买卖时用的契券。《周礼·大司寇》:“以两剂禁民狱。”《周礼·士师》:“正之以傅别约剂。”《周礼·小宰》:“听买卖以质剂。”

(kè客)

《管子·七臣七主》:“刑振以丰,丰振以刻。”《荀子·君道》: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荀子·礼论》:“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汉书·杨恽传》:“性刻害,好发人阴私。”这里用为刻薄,苛刻之意。

严格要求。《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说文》:“刻,镂也。”

刻度。春秋战国时期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

(shuā唰)

《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公刷涕而顾晏子曰。”《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是以人主久语,而左右鬻怀刷。”《史记·楚世家》:“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说文》:“刷,刮也。礼有刷巾。”《文选·沈约和谢宣城诗》:“刷羽汎清源。”班固《汉书》:“刷会稽之耻。”这里用为清除、洗雪之意。

七画

(hóu侯)

古同“侯”。

(fù副)

见“负”。

(huàn焕)

古同“焕”。

(jí吉)

《书·洪范》:“曰急。”《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礼记·曲礼》:“急缮其怒。”《礼记·王制》:“国无六年之蓄曰急。”这里用为急躁、着急之意。

《战国策·赵策》:“秦急攻之。”《战国策·燕策》:“时恐急。”《史记·项羽本纪》:“甚急。”《资治通鉴》:“事急而不断。”这里用为迫切、紧急之意。

(jīng晶)

古代使用荆条鞭打人的刑罚。《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隳人之城郭,荆人之父子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肉袒负荆。”

诸侯国名。荆国即楚国。《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墨子·公输》:“荆国有余。”《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吕氏春秋·察今》:“荆国之为政。”

荆苏:人名。秦国使者。

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韩非子·有度》:“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荆:山名。又名南条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

荆:山名。又名北条荆山。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书·禹贡》:“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荆: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这里用为草席之意。

(kēi刻)尅

见“克”。

(lá腊)

《周书·谥法》:“愎佷遂过曰剌。”《礼记·礼运》注:“不乖剌。”司马迁《报任安书》:“至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这里用为乖戾、违背之意。

(jǐng井)

见“刭”。砍头、割颈。《战国策·楚策四》:“君王崩,李园先入,臣请为君剄其胸杀之。”

(xiāo霄)(xuē靴)

(xiāo霄)《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衣不务于隅眦之削,冠无觚羸之理。”《墨子》:“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编,唯勿烧。”《仪礼·丧服礼》:“外削幅。”这里用为削除、削减之意。

(xiāo霄)《书·君陈》:“无倚法以削。”《庄子·天下》:“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战国策·齐策》:“夫齐,削地而封田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这里用为分、割裂之意。

(xuē靴)《诗·大雅·桑柔》:“为谋为毖,乱况斯削?”《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这里用为削弱、削减之意。

削然:一作俏然。削、俏皆悄的借字,悄然即安然的样子。《庄子·让王》:“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

(zé责)

见“则”。

(guǎ寡)

汉以后字。

(tù吐)兎

古代车制。《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舆下方木,伏于毂上轴内两旁,用以承舆者。名优兔,省称为兔。

哺乳类动物。《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礼记·曲礼》:“兔曰明视。”《说文》:“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论衡·奇怪》:“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这里用为兔子之意。

(jiàn荐)劍、劒

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管子·小匡》:“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管子》:“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为剑。”《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说文》:“劒,人所带兵也。”

(cuò错)

《文子·符言》:“行未免于无非,而急求名者必剉。”《庄子·山木》:“廉则剉。”《吕氏春秋·必已》注:“剉,缺伤也。”《考工记》:“揉牙内不挫,以挫为之。”《说文》:“剉,折伤也。”这里用为折伤之意。

古同“锉”。

(qián钱)

前面,与“后”相对。《诗·邶风·简兮》:“在前上处。”《周书·克殷》:“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礼记·檀弓》:“我未之前闻也。”《史记·秦始皇纪赞》:“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广雅》:“前,进也。”这里用为前进之意。

(tì替)髰、鬀

汉以后字。

八画

(yàn厌)艷、豓、豔

《诗·小雅·十月之交》:“艳妻煽方处。”《左传·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楚辞·招魂》:“艳陆离些。”《说文》:“艷,好而长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窈窕艳城郭。”这里用为鲜艳、艳丽之意。

(cuò错)

古同“错”。

(jī机)

《楚辞·哀时命》:“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规矩而无所施。”《说文》:“剞,剞曲刀也。从刀,奇声。”《淮南子·本经》:“公输王尔无错其剞削锯。”《淮南子·俶真训》:“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剞劂。”《汉书·扬雄传》:“般倕弃其剞劂兮。”这里用为刻镂的刀具之意。

(zì士)

以物插地,指翻耕土地。《管子·轻重甲》:“仰剚戟之宝,吾无由与之。”

(chǎn产)

削去,铲平。《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剗而类!揆吾家,苟可以傔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广雅》:“刬,削也。”《声类》:“刬,平也。”《通俗文》:“攻板曰刬。”

(fèi费)

古代砍掉脚的酷刑。《书·吕刑》:“剕罚之属五百。”

(gāng冈)

见“刚”。

(tī梯)

《书·泰誓上》:“刳剔孕妇。”《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韩非子·显学》:“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痤则寝益。”这里用为挑、拨之意。

清除。《淮南子·要略》:“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

(guǎ寡)

见“剐”。

(zhāo)

见“钊”。

(pōu坡)

《左传·襄公十四年》:“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庄子·胠箧》:“比干剖。”《荀子·强国》:“剖刑而莫邪已。”《吴子·料敌》:“剖冰济水,不惮艰难。”《战国策·宋策》:“剖伛之背。”《说文》:“剖,判也。”《广雅》:“剖,分也。”这里用为破开、中分之意。

剖符:指剖分信符来任命官吏,分封领地,调兵遣将等,这种大权原应为君主所执掌。《韩非子·孤愤》:“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

(qíng琴)

古同“黥”。

(yǎn眼)(Shàn善)

(yǎn眼)《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楚辞·橘颂》:“曾枝剡棘。”《荀子·强国》:“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淮南子·泛论》:“古者剡耜而耕。”《说文》:“剡,锐利也。”这里用为削、削尖之意。

(yǎn眼)锐利。《楚辞·离骚》:“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楚辞·橘颂》:“曾枝剡棘,圆果搏兮。”

(yǎn眼)举,举起,抬起。《礼记·玉藻》:“弁行,剡剡起屦。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

(Shàn善)水名,即剡溪。在浙江省曹娥江上游。

(wān弯)

汉以后字。

(jù巨)劇

《荀子·解蔽》:“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汉书·赵充国传》:“即疾剧,留屯毋行。”这里用为甚、厉害、严重之意。

《荀子·非十二子》:“犹然而材剧志大。”《商君书·算地》:“事剧而功寡。”这里用为繁多、繁忙之意。

剧辛:人名。原赵国人,后为战国时期燕国的军事将领。《韩非子·饰邪》:“剧辛之事燕,无功而社稷危。”

剧: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故纪国。《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尽致之公,而请老于剧。”

(bō波)

《易·剥·辞》:“剥,不利有攸往。”《易·兑·九五》:“孚于剥,有厉。”《后汉书·胡广传》:“若事下之后,议者剥异。”王先谦集解引沈钦韩曰:“邵伯温《闻见录》:‘剥,当作驳。’剥、驳古字通。”这里用为辨解之意。

《书·泰誓中》:“剥丧元良。”元稹《钱货议状》:“患在于剥夺之不已。”《梁书·贺琛传》:“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这里用为盘剥、掠夺之意。

《诗·小雅·信南山》:“是剥是菹。”《诗·小雅·楚茨》:“或剥或亨。”《周礼·秋官》:“冬日至,令剥阴木而水之。”《荀子·强国》:“然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说文》:“剥,裂也。”《广雅》:“剥,离也。”这里用为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之意。

(duō多)

《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圣人制其剟材,无所不用矣。”《史记·张耳陈馀传》:“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说文》:“剟,刊也。”《广雅·释诂三》:“剟,削也。”

九画

(fù赴)

《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无菑无害。”《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郑玄笺:“副,析也,既削又四析之。”《山海经·中山经》:“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说文·刀部》:“副,判也。”《玉篇·刀部》:“副,破也。”这里用为用刀剖开之意。

相称,符合。《文子·精诚》:“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指。”《鹖冠子·天则》:“历宠历录,副所以付授,与天人参相结连。”李固《遗黄琼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书籍、文献的副本。《庄子·大宗师》:“闻诸副墨之子。”《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副在有司。师古曰:“副,贰也。其列侯功籍,已藏于宗庙,副贰之本,又在有司。”副墨之子:抄写副本者的儿子。

(zhì制)

古同“制”。制约,制约。《战国策·齐策三》:“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

(jiǎn检)

通作“翦”,俗作“剪”。《诗·召南·甘棠》:“勿剪勿伐。”《说文》:“剪,齐断也。”

《管子·任法》:“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剪公财以禄私士。”这里用为截取之意。

《吕氏春秋·制乐》:“此文王之所以止殃剪妖也。”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fú扶)

(fú扶)《孟子·公孙丑上》:“曾西艴然不悦。”《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这里用为恼怒的样子之意。

(zhá札)

古同“札”。

十画

(xiàng向)

《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管子·君臣上》:“是故能象其道于国家,加之于百姓。”《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墨子·辞过》:“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荀子·臣道》:“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广雅·释诂三》:“象,效也。”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管子·版法解》:“版法者,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鹖冠子·泰录》:“象说名物,成功遂事。”《鲁灵光殿赋》:“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明刘基《卖柑者言》:“赫赫可象。”这里用为摹拟之意。

《管子·七法》:“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根天地之气。”《老子·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老子·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这里用为现象之意。本意为现象、形象,这里延伸为表象、情况之意。

翻译官。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如:寄象,古代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寄鞮,古代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赣,北方曰译。”

象:人名,舜的同父异母之弟。《孟子·万章上》:“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荀子·正论》:“朱、象不化。”

象服:华丽的礼服。《诗·鄘风·君子偕老》:“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象弭:用象牙装饰的弓。《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象人:即俑人。即在殉葬时用木头、陶土等材料做的假人。《庄子·田子方》:“当是时,犹象人也。”《列子·黄帝》:“当是时也,犹象人也。”俑:《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埤苍》:“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通典》引《礼记》:“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这里用为陪葬的陶人或木制人之意。

(jié洁)(xie协)

(xie协)《管子·幼官》:“六举而絜知事变。”《礼记·大学》:“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庄子·人间世》:“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玉篇·系部》:“絜,结束也。”《集韵·屑韵》:“絜,约束知大小也。”这里用指为度量之意。

(xie协)古通“洁”。《诗·小雅·楚茨》:“济济跄跄,絜尔牛羊。”《墨子·法仪》:“絜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韩非子·说林下》:“絜哉,民性有恒!”《广雅·释言》:“絜,静也。”《玉篇·糸部》:“絜,清也。”这里用为清洁之意。

(fén焚)

《周礼·春官·巾车》:“素车,棼蔽。”这里用为麻布之意。

古通“紊”。《书·吕刑》:“泯泯棼棼。”《左传·隐公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这里用为纷乱、紊乱、众多错杂之意。

(lǔ虏)魯

《左传》:“鲁人以为敏。”《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礼记·檀弓》:“容居,鲁人也。”这里用为迟钝、愚钝之意。

鲁大师乐:大师乐是古代专门掌管乐教的官名,他的职掌重在以乐配合政教。这是指鲁国的大师乐。《论语·八佾》:“子语鲁大师乐。”

鲁人:这里指鲁国执政的大臣。《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

鲁平公:名叔,鲁景公的儿子。公元前314~294年在位。《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

鲁缪公:即鲁穆公,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国君,在位三十三年。《孟子·公孙丑下》:“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鲁庄:即鲁庄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同。公元前693-662年在位。《荀子·王制》:“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鲁隐公:春秋时期鲁国君主,在位十一年,公元前722~712年。《左传·隐公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鲁国:中国西周、春秋时诸侯国名。在山东省南部。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战国时为楚所灭。《书·费誓》:“鲁人三郊三遂。”

(lā拉)

汉以后字。

(kǎi)

见“剀”。

(chuāng 疮)

见“创”。

(shèng胜)

汉以后字。

(gē戈)

古通“害”。《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书·多方》:“日钦劓割夏邑。”《书·大诰》:“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这里用为危害之意。

《书·多士》:“割殷,告敕于帝。”《管子·七臣七主》:“春无杀伐,无割大陵。”《老子·二十八章》:“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战国策·齐策》:“然后王可以多割地。”汉贾谊《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这里用为分割、割取之意。

用刀分解牲畜的骨肉。《书·多方》:“日钦劓割夏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广雅·释诂一》:“割,断也。”

十一画

(lài赉)

《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国语·周语》:“先王岂有赖焉。”《战国策》:“为魏则益,为秦则不赖矣。”《说文》:“赖,赢也。”《方言十三》:“赖,取也。”这里用为“利”、美利、美善之意。

《左传·襄公十四年》:“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韩非子·诡使》:“奸人赖赏而富。”《国语·晋语》:“而赖吾之德。”这里用为依靠、依赖、依恃、凭藉之意。

赖: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左传·昭公四年》:“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

(lí厘)

汉以后字。

(zhān沾)

《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尔雅·释诂上》:“詹,至也。”《方言》卷一:“詹,至也。楚语也。”汉张衡《思玄赋》:“黄灵詹而访命兮,樛天道其焉如。”这里用为到达之意。

《庄子》:“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这里用为话多、噜苏之意。

詹何:人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韩非子·解老》:“詹何坐,弟子侍,牛鸣与门外。”

詹诸:即蟾蜍的误写。《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于詹诸。”

(zhuan专)

《荀子·荣辱》:“信而不见敬者,好剸行也。”《荀子·王制》:“为是之日,而兵剸天下劲矣。”《马王堆汉墓帛书·称》:“圣人不为始,不剸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汉书·萧何传》:“上以此剸属任何关中事。”颜师古注:“剸,读与专同。”这里用为专擅之意。

(zhuan砖)《荀子·富国》:“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淮南子·修务训》:“摩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剸犀甲。”《广韵·线韵》:“剸,切肉貌。”这里用为切肉之意。

(kuǎi块)

《鹖冠子·世兵》:“细故袃蒯,奚足以疑?”陆佃注:“蒯,犹芥也。袃蒯,刺鲠也。”

蒯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条形,花褐色。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编席,也可造纸。《左传·成公九年》:“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蒯瞆:人名。卫灵公太子,忤逆不孝,欲害其母。《楚辞·九叹》:“蒯聩登于清府兮,咎繇弃而在野。”

(piāo漂)勡

古通“漂”。谓颗粒细小容易漂移之土。《管子·地员》:“剽怸橐土,虫易全处。”

《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荀子·赋》:“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集韵·小韵》:“剽,末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刀部》:“砭刺必用器之末,因之凡末谓之剽。”这里用为末梢之意。

《尔雅》:“钟其中者谓之剽。”《汉书·陈汤传》:“且其人剽悍。”这里用为轻捷之意。

《荀子·赋》:“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说文》:“剽,砭刺也。”段玉裁注:“砭者,以石刺病也,刺者,直伤也。”《灵枢经》:“剽其通。”本义为砭刺,这里用指为磨尖的针头之意。

(chǎn)

古同“铲”。

(lù戮)

古同“戮”。

(jiǎo搅)勦

《书·甘誓》:“无用勦绝其命。”班固《封燕然山铭》:“剿凶虐兮截海外。”《后汉书·何敞传》:“断勦奸回之偪。”这里用为灭绝、征剿之意。

劳累,使辛勤劳累。《左传·宣公十二年》:“无及于郑而剿民,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元年》:“安用速成其以勦民也。”《说文》:“勦,劳也。从力,巢声。”张衡《东京赋》:“今公子苟好勦民以偷乐。”

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

十二画

(jué掘)

见“剞”。刻镂的刀具。《楚辞·哀时命》:“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规矩而无所施。”《淮南子·俶真训》:“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剞劂。”

(qiāo悄)

割去牲畜的生殖器。

(guā刮)

古同“刮”。

(huà划)

见“划”。

十三画

(lǔ卤)

见“鲁”。

(jiàn荐)

同“剑”。

(pī批)

汉以后字。

(huō豁)

古同“耠”。

(guì贵)

见“刿”。

(jù巨)

见“剧”。

(jiǎo搅)

《管子·五行》:“数劋竹箭,伐檀柘,令民出猎。”《广韵·篠韵》:“劋,截也。”这里用为砍削之意。

(jiàn荐)

见“剑”。

(guì跪)

见“刽”。

(liú留)

见“刘”。

十四画

(nie聂)

《易·困·上六》:“困于葛,蕌于臲危。”《广韵·屑韵》:“臲,臲危,不安。”孔颖达疏:“臲危,动摇不安之辞。”这里用为摇摆不定之意。

(yàn厌)

古同“焰”。

(jì技)

见“剂”。

(yì艺)

《易·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书·盘庚中》:“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孔传:“劓,割也。”《书·康诰》:“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韩非子·奸劫弑臣》:“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玉篇·刀部》:“劓,割也。”原意为古代割鼻之刑。这里是指天空上的某些星星消失不见,象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割掉一样,这是古代人们较直接的形象思维。

十五画以上

(lài赉)

见“赖”。

(guī龟)

见“龟”。

(xìn衅)

见“衅”。

(yàn)

同“艳”。

(zhú竹)

见“钃”。

(biāo)

古同“标”。

(mó磨)

古同“磨”。切割、磨砺下的细末。《楚辞·九怀》:“修洁处幽兮,贵宠沙劘。”

(zhuó斀)

古同“斀”。

(lí劈)(li离)

(li离)《荀子·强国》:“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广韵·霁韵》:“劙,割破。”《方言》卷十三:“劙,解也。”这里用为切割之意。

古同“劈”。

劗(zuān钻)

古同“剪”。《淮南子·主术训》:“是犹以斧劗毛、以刀抵木也,皆失其宜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