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凭什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我服!

得益于一生必读的语文课本,韩愈与我们迎面撞上的几率不是百分之几,而是百分之几百。试想,哪个孩子没背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哪个孩子没摇头晃脑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哪个教室墙壁上不挂个画像,或者贴个“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没有?那么你可能不是中国人,或者上的假学校。

韩愈画像

那时候,老师常说,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具体是哪八个人?时光久远,又不用考试,谁还能记得完整?如果还记得,请给你的老师送一束花。至于为什么会把这八个人放一起,可能读完本文,你会把老师缺下的课补上。而课本之外的韩愈,往往才是最精彩的。

有了韩愈,背古文的难度降低了很多。

韩愈之前的古文,大多是骈文,因其大多四字或六字句相间,也称“四六文”。骈文兴起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到唐代,公文用的都是骈文,科举考的是诗赋,其中的赋则是来源于骈文的律赋。由于骈文讲究对仗工整、声律铿锵,在修饰上讲究辞藻华丽和用典,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空洞无魂,难出精品,对背诵者无疑是一种折磨。到韩愈时,骈文仍然流行,被称为“时文”,他号召大家重拾骈文之前的散句,主张“复古”,提出了“古文”的概念,与“时文”对着干。因此,韩愈等发起的文学运动,称为“古文运动”。

韩愈之所以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于他极大的改变了当时以及后世的文风,除了句式多用散句外,他明确提出要“文以明道”,恢复魏晋以来中断的儒家道统。在创作上,主张遵从内心,不平则鸣。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

《全唐诗》一共收录了韩愈的诗歌395首,涉及到“哭”的30首、“悲”48首、“哀”30首、“泪”31首,“忧、愁”各30首,还有“死”75首。可见韩愈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且外露的人。

在具体的创作技巧上,韩愈又主张用新句,凡是前人用过的句子一概不用,让文字遵从文章本来的规律,这样读起来很有新意,更容易吸引人。

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柳宗元也提倡“文以明道”,只不过明的不是韩愈的古代道统,而是经世之道,更注重现实需要,他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领导者。他的成就,因篇幅所限,在此不论。

到北宋时,欧阳修接过韩、柳的大旗,进一步发展了古文运动的思想,掀起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进而影响了三苏(不是苏大强父子)、曾巩、王安石等。

问题来了,“唐宋八大家”是怎么叫出来的呢?

要感谢明朝初年的朱右,他编辑了唐宋八人的散文,命名为《六先生文集》,到明朝中期,唐顺之编撰《文选》,也选了八个。明末茅坤在二人的基础上,编撰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后人读此书,自然也就将“唐宋八大家”传开了。

唐宋八大家文钞

关键问题来了,为什么韩愈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答案要问苏轼苏东坡。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言:“君子之於学,百工之於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言!故诗至子美(杜甫),文到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还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极力称赞韩愈“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的见解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不能绝对的说韩愈就天下无敌了,写古文的也不止他们八人,未列入“唐宋八大家”的也不见得比他们差。比如,范仲淹虽然不在八人圈子,他的《岳阳楼记》也毫不逊色。

韩愈就是为古文而生的

768年,为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韩愈生于一个普通官宦人家,其父在历史上籍籍无名。出生之后不久,母亲去世。三岁时,父亲病死,韩愈由哥嫂抚养。十二三岁时,哥哥韩会因服食丹药而死,韩愈与嫂子扶灵柩回河阳安葬,河北战乱后,迁到宣城韩氏田庄居住。

786年,韩愈自认学成,加之朝中还有点关系,因此出来参加礼部的进士科考试。十九岁的韩愈初出茅庐,还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赠徐州族侄》

然而三次考试都未中,直到791年,第四次考试遇到了主考官陆贽才得中进士。当时,陆贽发现韩愈交卷特别快,就比较好奇,一看试卷,拍手叫好。原来,韩愈用的是第三次考试的文章,一字不改,他又超级自信,刚好又遇到陆贽这样的伯乐。

中进士只是进入获得了选官的资格,真正担任何职还要看吏部安排。这个过程不长,也不过10年(好吧)。

这10年韩愈干了什么呢?

792年,韩愈在吏部已经选定的时候,复审又被除名。仕途无望,还要维持生计。心高气傲的韩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一方面找各个达官推销自己,另一方面还得找安身立命之所。796年,韩愈汴州宣武军节度使董晋麾下任观察推官,以九品芝麻官开启宦游生涯。董晋死后,汴州动乱,韩愈又投靠了徐州的张建封,任节度推官。

在两任节度使门下任推官四年,韩愈每日见到的是“弓箭围狐兔,丝竹罗酒炙”的豪奢生活,耳濡目染,自然十分向往,期盼自己有朝一日实现财务自由。事实上,推官级别虽低,待遇却丰厚,此时的韩愈已经成家,并有了一个儿子,家里还有三十名仆役伺候,日子早已超过小康水平。

但是日子太安逸,韩愈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整日浑浑噩噩,他觉得自己的抱负未曾施展,违背了初心。

黄昏归私宅,惆怅起叹音。

弃置人世间,古来非独今。

——《从仕》

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付闲人。

——《忽忽》

800年,因不满张建封的做派,韩愈辞职,离开徐州。工作丢了,生活便失去了保障,一家子等着吃饭,韩愈的压力较大,一度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

人间事势岂不见,徒自辛苦终何为。——《赠侯喜》

十年时间,在经历了“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后,文学成为一生奋斗的事业和精神支柱。而韩愈也认为,困苦的环境有助于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何况,他还炼成了摆脱贫困的独门绝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好在,这样困顿的日子到802年便结束了。那一年,吏部的任命终于下达了,韩愈先是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第二年又转为监察御史。

韩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的热血应该在朝堂上挥洒,向君王谏言才是真正属于他的正途!

生在伟大变革的时代

担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像打了鸡血一般,经常上书直谏。可惜他遇到的是已步入晚年的德宗。当时,唐代自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近60年,几代帝王下来,藩镇割据日趋严重,经济形势不佳,宦官权力也越来越大,宰相权力受限,韩愈每每上书均不见成效,自己也因上疏论京畿旱灾而被贬连州阳山令。

此时,德宗驾崩,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掌握了政权,仓促开展所谓“永贞革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持续了百日,便因太子监国而告失败,王叔文等人遭到贬黜。韩愈因在外地为官,未参加革新,相反,他对革新派比较反感,没有受到影响。

806年,韩愈回到京城,担任国子博士。此时的宪宗,一改前代对藩镇姑息的做法,在杜黄裳、李绛、武元衡等人支持下,或招抚,或征讨,逐步开始削藩,尤其是平定淮西,终结了藩镇六十年割据的局面,开创了令人振奋的“元和中兴”。

生逢这样的时代,韩愈也没闲着,他积极响应宪宗政策,鼓吹削藩,争取有所作为。同时,不断扩大自己文学上的影响力,终因《进学解》而获得宰相武元衡、李绛的赏识,在元和八年担任了史馆修撰这一士人看中的官职,修撰《顺宗实录》,此后又担任了考功兼知制诰、中书舍人,逐步进入朝廷中枢。

到元和十二年,宪宗终于下定决定平定淮西,派宰相裴度前往蔡州前线督军,作为裴度的支持者,韩愈以行军司马的身份随军,立下了不少功劳。淮西平定之后,韩愈任刑部侍郎,奉命撰写《平淮西碑》。在碑文中,着重赞扬了宪宗的决断和裴度的功绩,对雪夜入蔡州,擒获吴元济的李愬并未着重书写,引起李愬夫人的不满。后者利用宗室身份,告了韩愈一状,《平淮西碑》被磨平重写。

韩愈不知道的是,平淮西前后成为他一生的巅峰时刻。

八个月,影响了潮州千年历史

人生的小目标实现之后,唐宪宗不再往前踏一步,转而开始变成了自己最初痛恨的人。他开始修建宫殿,搜刮钱财、服食丹药,尤其崇信佛教。法门寺有佛指舍利,传说三十年一开,开则国泰民安。元和十四年,宪宗派使者将佛指迎入宫中,而后又在各大寺院巡展。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纷纷拿出钱财供奉,不惜伤残自己身体。一向持无神论的韩愈看不下去了,他刷刷点点,写下了著名的《谏迎佛骨表》,请求将佛指烧毁。

这下惹怒了宪宗,将他贬至潮州任刺史。突然的旨意无异于晴天霹雳,韩愈一下子由人间落入地狱。出京不久,四女儿便死于商南道上。韩愈害怕自己晚年死在八千里外,一路不断祈祷。给侄孙韩湘的诗,成为韩愈最悲惨的一首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到潮州后,韩愈并非一味消沉,而是履职尽责。韩愈对潮州最大的贡献就是兴办学校,将自己的俸禄大半用于教育事业,在蛮荒之地播撒下文明的种子,至南宋时,潮州竟有上万名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后人为了感念他,将城东的河流改名为韩江,城外笔架山改名为韩山,还为他立了一座祠堂,名为“韩文公祠堂”,请苏轼写了碑。

潮州韩文公祠

传说,韩愈还将危害潮州的鳄鱼用一篇檄文赶走,似不足信。

到潮州半年后,在韩愈不断的苦求下,以及宪宗大赦政策的作用下,韩愈调回内陆,担任袁州刺史。韩愈在袁州,废除了以人抵债的恶俗,挽救了很多家庭。

元和十五年冬,韩愈回京,担任国子监祭酒,着手整顿学风。出使镇州后,韩愈从兵部侍郎转任吏部侍郎。在吏部,大力整顿官员作风,后任京兆尹。靠着论佛骨落下的名声,韩愈在京兆尹任上人见人怕,倒也安宁。

长庆四年,韩愈因服食丹药而死,享年五十七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