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唤柳 | ​从黄梅文人的禅宗情结看禅宗生长发展的土壤

▲李正阳题

从古代本土诗歌的文人禅宗情结看禅宗生长发展的土壤
文\王唤柳

【这个选题,是作者在上上届高峰论坛闭幕期间,与净老所定。在这两年时间里,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今天交上这份答卷,并以此纪念这位旷世高僧。】

宗教的生长发展,除了大德高僧这个条件外,还要有适合的土壤。禅宗也是这样。禅宗在黄梅生长发展,由来已久。那么黄梅这个地方,在古代给禅宗生长发展提供了适合的土壤,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008-2014年,我在黄梅县地方志办公室修志,有机会接触清代三部县志。发现有不少写游寺访僧的诗篇。诵读之余,掩卷思之,诗人抒写他们游山玩水,访寺会僧的人生感悟、禅宗情结。
这些诗人,毫无疑问,首先是读书人,而且是书读得好且有诗才的人。有的以教书为业,有的是诗酒自娱,有的是在外为官致仕归乡安度晚年。这些人在当地都有较高的声望。历史上朝廷派官员到各地采风,《诗三百》就有很多这样的诗。所以我认为,了解并分析黄梅古代这些访寺会僧的诗歌,可以体察到黄梅尊佛崇禅的民风,可以从中认识禅宗生长发展的土壤。
为了便于了解和分析,现将这些诗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寄情山水,饮酒赋诗,向僧人学禅
明朝汪勋,其兄汪美,相继入痒,每次考试,总名列在前。岁荐汪勋,汪勋说,我是弟弟,不可先于兄,就不作官。他作《见志吟》,名其亭曰“省心”。二人著有《东山双隐诗集》,又与其弟汪灼三人合著《怡怡堂诗集》。汪灼,幼时不会作诗,中年究心禅学,建“抱一亭”于竹林深处,每日学《内典》,坚持十余年。后突然通了,作诗不假思索,都能合格律。
汪勋之子汪可受,进士及第,官兵部左侍郎。汪勋筑乐志亭,迎其兄与弟,此时三人均六七十岁。他们相互唱和,其乐融融。汪勋游紫云山,他写的《紫云山》:
载酒寻山寺,穿云仗履行。
路从奇岫转,人在半空行。
怪石虬龙峙,飞泉风雨惊。
徘徊足幽赏,直欲学无生。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在老祖寺所在的紫云山上寻幽赏幽的过程中,萌生了“学无生”即学禅悟禅的念头。无生,《辞源》解释:佛教谓万物的实体无生无灭,王维诗云:“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汪勋的《东山诗》:
白莲峰上日初斜,峰下祥烟接暮霞。
此日喜同支遁榻,半生空老尚平家。
云深石洞闻金罄,夜静蒲团转法华,
欲问西来竟何意,碧潭明月照曇花。
诗人当晚住在寺中,回顾半辈子过去了,空老而已。夜静之时,万籁俱寂,他深思禅宗的本来意义究竟是什么,是碧潭倒映着明月照射的曇花吗?此日喜同支遁榻,一个“喜”字,道出了自己异常欣喜的心情。如果说能把禅宗悟通,也不枉活一生矣!
其长兄汪美《东山诗》:
年来不到东山寺,紫翠重重晚照开。
报客峰头听鹤淚,持茶松下见僧来。
灯传古碣三生梦,月渡平林午夜杯。
拟向白莲寻旧社,相期努力上层台。
月下灯前,饮茶思考,他不仅学禅,悟禅,还要像白天登山一样,一步一步地由下向白莲峰攀登,在学禅悟禅的道路上,也要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又一首,他写道:
一别东山已十年,重来风景更翛然。
野烟叠翠依岩竹,晴瀑飞寒落涧田。
借榻偶分元鹤梦,谈经应识野狐禅。
会心人去凭谁话,幸有山僧一饭缘。
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了诗人心中别样的滋味。这一天,山寺天清气朗,风景宜人,环境清幽,一般来说,好的环境会産生好的心情,但诗人并非如此,虽然住在山寺,但'会心人去凭谁话,’高僧也许外出,也许已经圆寂,没有人可以交谈,他与普通僧人,只有'一饭缘’。他的侄子汪可受,作了高官,物质上,他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受人敬重,他要同别人交谈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清代诗人喻文鏊《咏东禅寺》:
满祖传衣后,岩扉百代留。
松云归寺晚,法鼓出林幽。
搂把浔阳渡,风生网埠秋。
摩挲腰石在,劫火忆新州。
诗人对弘忍传衣钵给慧能这段历史十分清楚,而且对弘忍身世、遭遇以及他的传闻十分熟悉,如数家珍,赞叹有加。喻文鏊的《复过东禅寺》:
数日屡出城,淑气春已霭。
故人残雪中,古寺昏鸦外。
试观清净身,已得解脱义。
空有南北宗,纷攘供一慨。
何以扫文字,居然了三眛。
长嘯一临风,肃然绝埃壒。
从这首诗,可以看得出来,诗人悟禅,已达到相当程度:自己的清净之身,从纷繁的尘世中解脱出来了。
县志载:“喻文鏊,字治存,有道诗人。学者称石农先生,乾隆间以秀才充恩贡,后注竹溪教谕,辞不赴……当时贤士大夫,比比倾慕,求一识面,莫可得……古文出入韩杜之间,诗法昌黎。著有《红蕉山馆诗集》,又著《考田诗话》八卷,《红蕉山馆古文》八卷。他的《访晦山禅院》,不同凡响。诗为七首,选取其中四首:
掉头去作天人师,姓名不肯令人知。
黄鹤楼中一吟眺,笔力欲无崔颢诗。
门材当日盛龙虎,同社声名满环宇,
麻姑来过蔡经家,庾信青骡奈何许。
支离瘦骨何凌兢,梅花别墅孤阁灯。
云门狮子三万座,天下几个读书僧。
朅来寂寞双峰路,载松人去雨风暮。
遥看五老招白云,空山独立君始悟。
这几首诗,是诗人对诗僧的咏叹,也是诗人与诗僧的心灵对话。
二.人生失意,对红尘的厌倦,对清幽修静生活的向往
再看清代诗人石乔年七律《四祖寺》:
危桥空栈步峰头,涧道坎崎水逼流。
一派寒湍吹似雪,半山清响散为秋,
幸留石上公权笔,曾驻江干子厚舟。
到此红尘都涤尽,劳劳身世几时休。
石乔年游南山灵峰寺,他写道:
健游穷石径,日落石门遥。
古木原攒岭,疏影仍坠桥。
精蓝悲旧绪,诵舍永今宵。
近得幽寻理,逢山领寂寥。

‍石乔年,饱读诗书,未入仕途,身世坎坷,“其曾祖为中丞石昆玉。乔年初为诸生。时县人挝登闻鼓,讼其令,以乔年为故家子,窜入其名,后事下,讼者落籍,勘官取乔年口供,为改窜,坐诸首事,乔年不可讼,言,生时菀枯有尽,死后笑骂无穷。遂坐黜。”后隐居十数年,有《畹庐遗集》。
像这样一位背负人生屈辱的饱学之士,对尘世的愤慲,对世俗的怨恨,可想而知。所以他游四祖寺,倍感身心的红尘之累,到此洗涤一番,但是劳劳身世,几时能是个了结?所以他'近得幽寻理,逢山领寂寥’。人世险恶,人生孤独,他要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领略寂寥的况味。于是,他游高山寺,题高山寺,他这样写道:
穆然高世意,枯坐骨亭亭,
慧业还终古,禅心寄此庭。
竹能封寺碧,泉更泄山青。
欲醒蘧庐梦,钟声许共听。
与僧人相比,虽然他们瘦骨亭亭,但却高出尘世许多,慧业,自古以来,就一直在延续,我该从蘧楼梦中彻底清醒过来,听寺院锺声,从此伴着翠竹,看看流泉,走一走,悟一悟。
他游龙峻寺,虽然孤独,虽然清闲,但来到这座寺院,他写道:
慧月桥长湛,慈云塔已孤。
低回龙峻路,仿佛虎溪图。
僧老闲黄鸪,碑残卧赤乌。
暂来吾丧我,何记有荣枯。
到了这里,虽然眼前一派僧老寺荒的景象,还是让他落得个清静幽闲,宠辱皆忘,虽然行程是暂时的。忘却了生死也是暂时的,但对他,总还是一种心灵慰藉。
喻元鸿,附贡,绝意进取,著述多种,尤善诗、古文。筑室考田山中,过着隐士的日子。但他不得志,也有许多惆怅。他在《登文昌阁》诗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廿年潦倒守空隈,寂寞无人扫旧苔。
消耗精神唯卷帙,折除时命是诗才。
此生愧不乘风去,他日休劳问月来。
几次欲歌歌未了,更须惆怅妙高台。
喻元鸿的访寺诗,颇具特色,如《元日入五祖寺》:
古寺元朝静掩扉,山头歇马整新衣。
应门童讶人来早,识面僧惊客到稀。
数点梅花皆佛意,一声春鸟是禅机。
扶筇试上莲峰顶,坐对匡云话落晖。
这首诗,写他大年初一,穿着新衣,来到五祖寺,门童惊讶客人来得这么早,而认识他的僧人觉得他来得稀少了。按道理,大过年的,应当在家里,合家团聚。
由此看来,他属于另类。以下则是佳句:数点梅花皆佛意,一声春鸟是禅机。这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他已修炼到达相当的程度了。登临绝顶,坐对匡庐的云彩,与它讨论落晖,十分孤寂,亦十分空灵,十分超脱。在另一首《荆竹庵》中,他写道:
一湾山色一溪通,万斛泉声万壑空。
日起日沉深树里,云来云去小窗中。
岭梅腊尽千村雪,岩柳春归二月风。
正好鹿麋为伴侶,不将文字策奇功。
这首诗大概是暮年之作。在诗人的笔下,景也通透空灵,人也大彻大悟,似乎一切都想通了:一湾山色一溪通,万斛泉声万壑空,日起日落,云来云去,腊尽春来,以鹿麋为伴,再不去以文字建功立业了。
三.退出政壇归乡养老的官员,游寺院的诗句别有一番滋味
王仲瑄,北宋翰林院学士,他的《西山感怀》:
地尽源湖水,江归吴楚头。
风狂鸿雁断,浪拍散花洲。
竹树浸寒谷,野茶入暮秋。
仲瑄仍作客,心与紫云浮。
这首诗写他游西山,也就是四祖寺。登山远眺,辽阔的源湖,滚滚长江,还有江心的散花洲,一一奔来眼底:而眼前之景,竹树野茶都沉浸在暮秋的寒谷之中。“风狂鸿雁断”,这句也许是双关语,狂风之下,天上没有飞鸟;是否因政壇风云变幻,书信阻隔呢?不得而知。尽管回到了家乡,他还是觉得是“作客”,“心与紫云浮”,心静不下来。因此,他游西山四祖寺,到这里清静清静,也许在与僧人的交谈中,觅得养静之方。
石崑玉,明代苏州知府,他写的《游冯茂山》:
磴磴扪萝列上方,古埏断碣自隋唐。
幡拖松子敲铃响,漏滴莲花落钵香。
僧定出林云覆座,猿呼入户月窥床。
独惭尘世波渣者,生与宏师共一乡。
这首诗写得出手不凡,他以拟人的笔法,把景写活了:旌幡瓢荡,将松子带动,把铃敲响;漏滴莲花,落入钵中,带来了莲花的香气。最后两句,回顾宦海浮沉,感到身如浪涛中的漂萍,好在平安着陆,生与宏忍禅师共一个故乡,那么,我也可学禅悟禅。全诗总体格调清新而流畅,体现了诗人退休居乡颐养天年的闲适之情。他游四祖寺,写下了《碧玉流》:
出蒙入坎冠南洲,阿耨池余独此流。
过石疑铺经擣练,洒囊似滴拨灯油。
神灯为镜开青面,僧照于滩怆白头。
绕刹泳游涯近浅,同堂酌饮味甘柔。
雨湿湍急潜无鲤,云拥朝参现有虬。
来往寻源观定水,古今踪迹等浮沤。
好凭登岸修津筏,枉亵分区灌亩丘。
汨汨沙尘知洗净,六根尘洗几时周。
这首诗写碧玉流。此处景物,因柳公权字迹而闻名。此外还有经文刻于石上,所以有“过石疑铺经擣练”,泉水甘美,“同堂酌饮味甘柔”。这里的水,被诗人称为“定水”,喝了此水,人便可以入定。为什么呢?古往今来,人来人去,好像水中的泡泡,消失得太快了。好在由此上岸,再修津筏,慈航普渡,脱离苦海,洗尽俗尘,让六根清静。不过,何时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尚不可知。
另一位明代兵部左侍郎,御谥兵部尚书汪可受,他在挪步园修建巢云寺养静。他游挪步园,他写道:
短柄长劖更断筇,黄荆白术匝云风。
巢云寺外同挪步,我欲高傍火焰峰。
明代这两位达官,还捐资修建了东禅寺,可谓与禅宗结下不解之缘。
黄利通,清代吏部主事、工部主事。他的诗,别具一格,他游老祖寺,这样写:
偏是僧庐清昼永,古梅晚发胜夭桃。
岩泉出谷惊风雨,檐雀乘云度碧霄。
路口松屯无失伍,津头石队自成桥。
此山名盖支那地,老祖禅源未觉遥。
黄利通在另一首诗里,自称“诗狂”,他的思想,都藏在景物的描写中,尘世的夭桃,开得很艳丽,但佛国的古梅比夭桃更胜一筹。再看他的《梅源寺》:
松杉旋折各东西,咫尺禅关路却迷。
啼鸟如催僧出定,危峦应待客留题。
花开日月春初永,罗立儿孙绿半齐。
惭愧东林社不与,池头还日忆濂溪。
到了这里,他借用一个典故,道出此时他有所惭愧没有早入此道的心情。人是进了寺院,“咫尺禅关路却迷”,但真正入禅门,却迷路了,不是那么容易进去的。表达了想学禅悟禅,又担心老了,悟不到了。
他的《游东永福寺》:
佛来亦竭山川力,欲放芦花故故迟。
尚有寒云解招客,更教晴鸟唤题诗。
尘消官路长林外,烟渡长桥晚照时。
清罄一声云影净,春风消息几人知。
这首诗,所写景物表达的思想,有些复杂。芦花迟放,无人招客,官路已矣,一切都是一个“晚”字,春风的消息什么时候才会来呢?
纵上所述,黄梅是禅宗生长发展的沃土。限于篇幅,仅举以上各类各若干首,并略加分析,以就教于方家。(王唤柳,1947年生,曾应邀参加两次禅宗高峰论坛。)
【作者简介】王唤柳,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二级编剧,省作协会员,退休后被县志办返聘修县志。
(0)

相关推荐

  • 王维诗佛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禅宗对他造成了哪些影响?【多图】

    11-26栏目:趣历史 TAG:王维唐朝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应该都有在课本上学过王维的诗,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王维是唐朝著名诗 ...

  • 饮曹溪水——憨山大师传【连载(43)】

    第十五章:万里南行 七.大庾岭上 万历二十四年二月,正是梅花盛开的时节,憨山南行到了大庾岭.这是五岭之一,翻过了大庾岭,就到了风景迥异的岭南了.在古代,岭南气候恶劣,被称为烟瘴之地.贬谪之人到了岭南, ...

  • 宦海沉浮失意人生,持斋奉佛参禅悟理,晚年的王维为什么一心向佛

    王维所生活的唐开元.天宝年间,正是禅宗的本土化特色定型的时期.他中年崇奉北宗禅,晚年则转向南宗禅,王维一生的思想出入于儒释道之间.他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历仕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礼部郎中等职 ...

  • 王唤柳:《黄梅文艺》,伴我在文学道路上一路前行

    --我与<黄梅文艺>征文 1968年10月,黄梅一中高中.初中1966--1968届毕业生,按照上级要求,统一到农村去,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方式分两种:家在城镇的学生,叫 ...

  • 王唤柳 | 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国的白求恩”铜像在黄梅揭幕

    ▲李正阳题 演好自己的角色 --"中国的白求恩".著名作家刘任涛先生铜像在黄梅刘畈村安放揭幕 黄梅县史志研究中心 王唤柳 (本次活动现场视频,详见本平台今日推发的第三条消息.) 刘 ...

  • 王唤柳 | 黄梅籍外交官田锡进

    ▲李正阳题 田锡进,1938年农历二月初四出生于蔡山田宝二房一个农民家庭.其父亲田紫玉,是一位有文化.有一定见识的乡村能人.他的哥哥,白天出生,名日进:而他晚上出生,故为他取名夕进.后来他的旁系姑父胡 ...

  • 王唤柳│黄梅一中的沧桑巨变

    鄂东明珠更璀璨 --建国七十年黄梅一中的沧桑巨变 王唤柳 始建于1912年,有着"鄂东明珠"美誉的黄梅一中,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七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沧桑巨变令人感叹, ...

  • 王唤柳 | 谦益小善举 黄梅大能量

    ▲李正阳题 8月11日上午近10点的时候,我接到谦益农业供应链副总朱文霞先生微信.他说谦益农业董事长李明攀师兄,在又一波疫情来袭情况下,准备捐出一批爱心粽子到福利院. 这些粽子,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5 ...

  • 王唤柳|黄梅王氏姓氏来源

    黄梅鼓角王氏 一.姓氏由来及迁播 中华王氏由来,出自姬姓王.子姓王.妫姓王.少数民族改姓王. 姬姓王即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代--周灵王的太子晋.太子晋,字子乔.15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周灵王倚重他,诸侯 ...

  • 王唤柳|一个故事换来黄梅第一个洋学堂

    王唤柳|一个故事换来的学堂 清末,清朝政府已经意识到西洋科学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开办洋学堂,学生不再单一地学习诗词歌赋,也要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一时间,申请办学者众,湖北黄梅县也在申请之列. 毕竟,经费有 ...

  • 王唤柳│听爷爷说他爷爷知道的瘟疫

            记录八桂风土人情,展示九州美文佳作.呈现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钦州and黄梅",诚邀您赐稿!       ...

  • 王唤柳│听朋友说他听说的人瘟

            记录八桂风土人情,展示九州美文佳作.呈现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钦州and黄梅",诚邀您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