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室,优秀教师都善于把握这6个细节
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辉,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一个教师如果注重教育的细节,能提升教育的质量。
所以,教师们要花大力气做好小事,把小事做细,我们的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哪些需要大家注意的细节呢?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提前一两分钟进教室。
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做好课前准备,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安静下来。
相反,一个经常迟到的老师,不仅手忙脚乱,自己累得气喘吁吁,还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
丰子恺在《怀念李叔同先生》一文中记录了李老师的这个细节:
“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门进去的同学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
可见教师提前进教室,不仅能督促学生自觉做好课前准备,提前进入上课状态,还能起到身先士卒示范的作用。
第二、动作轻缓,行为文雅。
教师本就是文人,不是大老粗,在学校里的一举一动,要能体现自己的精神气质,儒雅风度。
所以,走进教室,不要用敲打讲台的方式来平息教室内的喧闹,更不要对学生大声吼叫。
相反,你轻缓的姿态,稳重的举止,会让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深度安静下来。
第三、关注每一个学生,尽量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有的教师上课,根本不看学生,想对着空气说话,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只想着达成教学目标。讨论时,有的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可教师就是视而不见。
曾见过一个学生一节课连续三次举手,要求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几乎要站起来了,遗憾的是教师直没有看见,最终这只手失望地放下了,直到下课,这只放下的手再也没有举起过。这个学生的积极性很可能已经受到挫伤。
教师上课时要时时扫视整个教室,观察学生的表情,判断他们对同学、教师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是有疑问,还是想作补充,以便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切忌教师自己一言堂,也不要总是让几个原同学发言,即使有些同学每次都很积极活跃,老师要照顾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第四、多用平易的语言讲解。
教学离不开讲,教师讲课的语言也有讲究,应用口语和学生沟通。有的教师上课像宣读论文,充满学究气;有的教师上课追求时尚,生搬流行歌词,硬套网络语言,本想幽默,反致低俗。
例如,有位教师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节课全用散文化的语言和抒情性的语调。这种煽情的语言,和学究气、俗气一样都缺乏即兴的灵动。这种语言,听上去虽美,但用于教学,只能偶尔点缀一下。
课堂是师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场所,口语的对话平易、自然、随性灵动、能给学生以亲近感。讲课的语速太快,学生会听不清,反应跟不上。
教师讲课,语调不能平,要随情感起伏。平淡单调的声音,令人发困,催人入睡。平易亲切、缓急有致、跌宕起伏的语言,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第五、不要总站在讲台上。
教师应根据教学情景随时走到学生中去。学生自学或分组讨论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巡视,及时了解学情,解答疑问,以便组织下一步教学。
课堂讨论,后排的学生、声音比较低的学生发言,教师要走近他们,只有走近他们,听清发言内容,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下一步教学。
如果教师始终不离讲台,就难以了解学生当下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时产生的分歧;听不清学生的话语,就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就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当然就无法有效地组织下一步数学教师走近发言的学生,是认真倾听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
走近学生,不仅缩短了与学生的空间距离,也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第六、点哪一个学生发言要斟酌。
课堂上的发言,不是稀松平常的事,这关系到教学效率和学生参与的热情。有的学生担心被提问,有意回避教师的目光,大多是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于此类学生,教师最好不要请他们发言,否则既浪费了时间,还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因此,教师让谁发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倘若想激起思想碰撞,把问题推向深入,就请那些从神色上看明显持不同意见者;如果教师想判断讲解的效果,可以选择中等层次的学生发言。至于那些有发言要求而不好意思举手的学生,一般性格内向,比较拘谨,教师不妨鼓励他们发言。
要注意的是,学生发言时,老师要认真倾听,及时通过手势或神态予以鼓励。
总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会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走向,都体现出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因此,新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了要改变观念,还要注重细节,并借助这些细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大希老师的原创作品,既然看到了,请高抬贵手,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