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男孩丢魂找小米,女孩失魄小豆还”是啥意思?
前两天上网,看到这么一句农村俗语:“男孩丢魂找小米,女孩失魄小豆还”。说句实在话,这句俗语虽然没有听说过,但这句俗语的意思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凡是小孩儿被“吓着”了(失魂落魄的意思),大人们便会利用小米或小豆给孩子“喊魂”。一般情况下,只要利用这种方法喊过三次以后,小孩的“魂”就会回来了。
任何人都是有魂魄的,所谓的魂魄,虽然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古代人认为,魂是阳气,能够构成人的思维和才智;而魄则是粗粝重浊的阴气,能够构成人的感觉形体。实际上来讲,魂魄共同构成了人的精神灵气,并利用魂魄(阴阳)来协调人体的健康。
关于魂魄,有许多种说法,有人说,人一旦死亡之后,其魂(阳气)将归于天,精神与魄(形体)脱离,其形体骨肉(阴气)则归于地下。因此,魂是阳神,而魄则是阴神。在道教中,有“三魂七魄”的表述,不过,至今也没有任何科学理论能够证明人的魂魄是否真的如宗教所言能够离开身体或者进行轮回,同时,也没有任何科学方法能够证明魂魄的存在。
《黄帝内经》记载: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有人解释称:心藏神,是指用心来主宰人的生命活动,我们常说的心神不宁就是指的这个意思;而肺藏魄,肝藏魂则就是指虚无缥缈的魂魄了;所谓的脾藏意应该是指支配人体活动的意念;而肾藏精志也就是指支配人体活动的动力。尽管这种解释也有些让人迷惑,但总体也算是一种解释。
当然,关于魂魄的解释其他史籍上也有,比如《内观经》中曾这样解释魂魄:“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这样解释魂魄:“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总之,很多史籍都对魂魄进行了解释。
其实,我个人认为魂魄是与胆子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当某个人受到惊吓之后我们就会说“某某人被吓破了胆”,所以,将魂魄与“胆”联系在一起是比较合理的。
对于大人来说,因为见多识广,所以胆子会大一些,是不容易被吓破胆的;而对于小孩来说,因为阅历很浅,所以胆子会小一些,无论看到或听到什么“异常”的事物或声音,就容易被吓破胆。而小孩一旦被吓破了胆,那么,就会出现精神萎靡的症状,甚至还会有哭闹现象的出现,而一旦有这些症状或现象的出现,就需要采用“喊魂”的方式进行“治疗”了。而这种“治疗”,其实,就是一种“安抚”。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凡是男孩被吓破胆而需要“喊魂”的,大人们会挖一碗小米,然后用白布包起来在孩子的额头上方来回晃动,大人口中还要同时喊着“xx,回来了”之类的口诀,当晃动几次之后,会发现碗中的小米已经少了很多,这时就需要添米了,添完米后继续在孩子的额头上方来回晃动。如此反复晃动、添米之后会发现碗中的小米不再少了,同时,孩子的精神也渐渐好转了。这样,就算是“喊魂”成功了。而凡是女孩被吓破胆而需要“喊魂”的,“喊魂”的方法与男孩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人们会挖一碗小豆进行“喊魂”罢了。
有人说这种做法是迷信。其实,这种做法不是迷信,但“喊魂”的说法是迷信。所谓的“喊魂”,只不过是利用了一种安抚的手法对孩子进行了安抚,让孩子的情绪慢慢平复了下来,从而使之消除了害怕的感觉,最后达到了恢复精神状态的目的罢了。因此应该说:“喊魂”的说法是一种迷信,而“喊魂”的做法是一种心理安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