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中风一方、二方】
中风——中风一方(张琪方)
【组成】 半夏、胆南星、橘红、石菖蒲、郁金、黄芩、蒺藜各15g,玄参、麦冬、菊花各20g,川黄连10g,大黄15~25g,生地黄25g。
【用法】 水煎服。醒脑开窍,用凉开法安宫牛黄丸、清心丸、至宝丹之类。刺人中、水沟、十宣等穴以清神志。
【功效主治】 化痰清热,通腑泄浊。中风入脏腑(脑出血)猝然昏倒,神志不清,颜面潮红,口眼歪斜,痰声曳锯,牙关紧闭,偏瘫,鼻息鼾声,大便不通,小便赤涩,两拳紧握,体温高,舌苔黄腻,舌绛干,脉弦滑或弦数有力,瞳孔定平涩,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气粗,胸部烦热,时去衣被,血压高。辨为痰热壅闭清窍,腑实不通。
【方解】 本方为化痰清热通腑之剂,治疗中风属于痰热内壅之闭证。方中半夏、胆南星、橘红化痰,芩、连清热,菖蒲、郁金开窍,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清热,大黄泄热通腑。
【加减】 大便闭结不通加芒硝15g(冲),四肢抽搐加全蝎5g,蜈蚣1条。
【按语】 据临床观察,此病皆大便不通,甚至有七八日不便者,神志昏迷不醒,全身蒸蒸发热,脉象弦持有力,舌红绛苔黄燥,服此方后大便通利,下燥屎
后,神志即随之而醒。因之方内大黄一味,甚为重要,用量足方能取效,量小则大便不下,神志亦不能好转。
《金匮要略》》泻心汤用大黄治吐血,《神农本草经》谓其治下瘀血血闭,盖因其有泄热开瘀之作用,血因热迫则妄行吐衄,大黄泄热则血止。笔者用大黄治疗胃出血之属于热者,常应手取效,脑出血的病机,乃血因热迫而外溢,所谓“热伤阳络”,用大黄协同其他药泄热,清热止血,与泻心汤治吐血意义相同。如见血止血,用止血药治疗则为舍本求末,反不能取效。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清心丸之类为凉心开窍剂,除用于温病邪热内陷心包的热闭之外,亦治中风之热闭,但用量小则杯水车薪不能取效,可采取每次2~3丸鼻饲,4小时1次,大剂量连续用药,使其能胜病方效。
【方源】 《临床经验集》
中风——中风二方(张琪方)
【组成】 清半夏20g,陈皮15g,茯苓20g,甘草10g,枳实15g,竹茹15g,菖蒲15g,胆南星15g,郁金15g。
【用法】 水煎服。辛温开窍豁痰,苏合香丸。
【功效主治】 豁痰开窍。用于寒痰壅闭之阴闭。
【方解】 本方即导痰汤加味,为豁痰开窍之剂,痰除窍开则神志苏醒。寒痰
壅闭,不可用寒凉开窍之药,必须用辛温开窍剂。苏合香丸方中苏合香油、龙脑、麝香、檀香、木香、沉香皆芳香开窍醒脑之剂。适用于寒痰壅闭之阴闭,但用量小则药力不逮,2.5g重丸药,每次可服3~4丸,4小时1次,采取连续用药法,以神志清醒为止。
【按语】 临床观察,阴闭用温开豁痰后,病人神志清醒,常出现舌红苔燥口干,手足由凉转热,由阴转阳,病有向愈转机,此时宜停服温药,防止伤阴。本方的要点在于痰湿蒙闭心包,因未化热,故防止寒凝之药,与痰热壅闭者,化痰则同,清热除湿则异。“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之本”。风痰中于二经,壅塞经络,则舌强不得语。本方除风痰,开窍络治舌强难言颇效。
前人朱丹溪认为,痰湿为中风致病因素,所以治疗中风多主张豁痰。祖国医学所论之痰,有广义,狭义的不同。狭义之痰多系呼吸疾患;广义之痰,如风痰、痰火、痰湿、顽痰、痰核等,如“痰中”即为中风类型之一,痰火痉、痰湿头痛、痰火眩晕等,多包括脑动脉硬化症。痰积心痛则与心血管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心肌梗死等有关。此外也有一部分痰症与内分泌系统疾患和脂代谢紊乱有关,所以用祛痰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和中风等,常收效满意。痰湿和痰浊阻滞则脉络不通,通过祛痰通络则窍络通。笔者用温胆汤治脑血管硬化之眩晕、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属痰湿阻络者皆效。古方青州白丸子、三生饮治卒中痰迷皆是此意。苏合香丸治中风阴闭,又治冠心病心绞痛亦是豁痰开窍通络的作用,与活血化痰有殊途同归之效。
【方源】 《临床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