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如何由“样板房”变成“新常态”

编者按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场域,各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课教学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到底问题何在?本期,高教周刊邀请专家学者撰文,共同探讨如何破解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逐步由“样板房”演化为“新常态”,其成效成果不断凸显,但也暴露出如少数教师育人意识有待提升,思政课育人价值有待充分挖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高,以及课程思政建设配套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达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要求的目标要求,必须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解决“能不能”与“怎么能”:

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

一是树立整体性课程思政观。高校党委、行政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自觉,通过典礼、报告、讲坛、形势与政策课堂等载体讲授思政理论课,示范带动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用心用力聚焦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机制攻坚”作为重要抓手,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各自为政的问题,构建主体协同、资源汇聚、要素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

二是完善考评体系。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部门和院系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与部门、院系特点、职能相匹配的导向明确的考评体系,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硬约束”,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梗阻问题”。健全教师分层分类考评体系,采取全面考核与重点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把教师教学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结合起来,给予教师探索空间与时间,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将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质量管控。把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对应部门和教师,督促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形成“评价—诊断—反馈—改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管控体系。

解决“要不要”与“会不会”:

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

一是加强理念培育。通过政策引导、培训辅导、专题报告等形式,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教师心中,成为教师共识;加强教师创新理论武装,引导教师铭记教书育人天职,同时增强教师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困惑、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延伸课程思政建设空间,引导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通过人格魅力、价值导向去感染影响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

二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坚持引培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结构,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在各级各类培训中设置课程思政建设专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们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技能,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三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促进专业教师、管理者、思政教师、学生等群体之间交流互融,建立案例库;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沙龙、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活动,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指导督导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导与帮扶,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一对一结对,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

灵活供给配置课程思政要素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现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指南与教案设计上,贯穿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实验实训实践等各环节,整体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和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明确课堂教学要求,建立课程思政操作建议规程,通过随堂听课、督导督查、评课比课等活动,加强课程教学的督导与监管,及时跟进课堂中的学情和教情。

二是开发转化教学内容。结合培养方案,根据课程特点,基于教材深入梳理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难点内容,依托区域资源、学校特色、学生专业、学科行业,联系时代特点、社会热点、学生现实进行内容上的深度开发。结合教师能力特长、性格兴趣、研究方向等组成团队,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分散整合。坚持面向需求,把握需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结合时代特点、学生所处阶段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关注学生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注重知识“迁移”,为学生成长发展奠基。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引导和体验参与。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生活方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解决“有什么”与“给什么”:

加大配套投入支持保障

一是加强资源配置建设。在课堂教学场地建设、教师教学科研办公条件等方面强化投入,建设适用课程思政教学的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条件,为教师教学、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环境,让教师倾情投入。

二是注重激发教师动力活力。发挥荣誉激励作用,在评优评奖中加大对课程思政教学侧重,加大扶持力度。开展课程思政评比创建示范观摩活动,坚持以赛促教,评选、推广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带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舆论环境。

三是打造学科支撑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院建设,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加强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引导教师开展专题攻关,破解课程思政建设难点问题,以研究促教学。

(作者单位系武汉纺织大学;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程思政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YBZFS2019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5日第6版

作者:刘戈 凌杰

(0)

相关推荐

  • 教师成长从常态课启航

    一.引言 常态课又被称为随堂课.家常课,是相对于公开课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教师在普通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开展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常态课不需要事先打磨和预演,也不需要刻意地去修饰.它是课堂平常状态的 ...

  • 学分互认推动学习新常态建设

    杨三喜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241号(教育类109号)提案答复的函,就<关于改进高校网络教学工作的提案>进行答复.答复表示,教育部将积极推动高校间学分互认 ...

  • 常态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在省评估团一行来我县进行"教育现代化示范县"评估验收时,我校被列为评估考察的学校之一.评估检查的项目很多,听课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县教研室和学校决定由我为评估团上一节思想品德课.接到 ...

  • 校长治校的有形与无声

    学校教育是一群生命体从事创造性教育教学事业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变化与糅合,生成新的力量和资源.作为一个有机体,学校具有内在生长力,这种内生力由学校内部各个要素通过一定方式组合生成. 在这个有机体内 ...

  • 课程思政|紧扣高职“新课标”,迈入教材“新时代” ——《新时代职业英语》2021全新出版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后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的研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高等职 ...

  • “课程思政”是职业院校教改的必选项

    崔发周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效果"一般""较差"的比例达到64.5%.职业院校的情况与普通高校类似,但问题更为复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弥补思政理 ...

  • 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全国高校不仅在认识上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必须看到,我们对课程思政的本质与作用.内容 ...

  • 名单来了!教育部公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拟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00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700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公示期为2021年5月10日至2021年5月16日.跟教育小微一 ...

  • 课程思政喜丰收:我校多项成果获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优秀项目认定

    近日,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公布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优秀教材评审结果的通知>,我校教务处推荐申报的6门本科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6种本科生课程思政优秀教材成功获 ...

  • 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学科教育

    如何找到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的功能?在中小学实施课程思政,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成熟的经验可循.北京实验学校在近年来打造魅力"金课"的基础上,摸索出 ...

  • 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关键看教师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贯彻了"各门功课都有育人功能"的基本要求,强化了教师育人的主体责任.课程思政教学与教师的职业理想.责任感.道德操守.传道能力等密切相关,它不像思政课程那样有明确 ...

  • 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及2018年"新时代高等教育40条"都强调指出,要着力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 ...

  • 课程思政赋予课程崭新内涵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当前,尽管广大教师完全认同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高校,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