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天龙:古代沉船上的中国外销瓷
中国水下考古已经成为了解我国与世界早期海上贸易的重要领域之一。过去的20年里,考古工作者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了20多次水下考古重大发掘,为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通过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重新看待中国古代海洋历史和文化。随着国内外对这些新发现的空前关注和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瞩目,一些最先进的博物馆已相继建成,旨在研究和展示部分沉船遗物;同时,围绕这类沉船主题的巡回展览已在多个国家及地区展出,其产生的广泛影响推动了沉船考古遗址的研究,也促发了更严谨的科学调查。
沉船是研究航海技术、航海文化和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中国沿海已知的大多数沉船都是贸易船舶,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已发掘的沉船上都发现了大量遗物,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学术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在历史上,这些外销瓷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联系的重要物证。
中国水下考古中心于1987年在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并在 1989 年进行了中国第一次水下考古发掘。此后的几十年间,水下考古中心已经陆续发掘出十几艘沉船,并确定了更多的沉船地点。目前已发掘的沉船有:南海一号(南宋)、华光礁一号(南宋)、三道岗(元朝)、大练岛(元朝)、南澳一号(明朝)和碗礁一号(清朝)六处。这六处沉船残骸的发现为研究12至18世纪,中国外销瓷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物证。本文将对这些发掘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
南海一号沉船
这艘南宋沉船于1987年在广东省阳江县附近的川山群岛发现。2007年,经过4个季度的实地调查,整个沉船残骸被移送到在阳江专门建造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项宏伟的工程为研究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沉船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
直至2009年,该馆有关沉船的调查研究工作还未结束,它为学者们提供了许多极其珍贵的新信息。这艘船长30米,宽9.5米,虽然甲板上的大部分构件已经消失,但船舶主体保存得相对完好。更重要的是,船上的许多货舱依然完好无损,这为了解船舶结构和贸易货物的装配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南海一号沉船全景(2014年摄)
图/采自《了不起的文明现场》
目前在沉船上发现的两万余件器物,大多数是陶瓷制品。根据造型、釉饰及烧制工艺,我们可以确定这些陶瓷是中国东南地区的各个窑炉所出产: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磁灶窑、义窑和建窑。这批器物大部分在福建的瓷窑生产,不仅表明在12世纪它们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而且意味着这艘船很可能就是从福建的某个港口出发驶向东南亚。
在南海一号发现的景德镇瓷器包含大量的碗和盘,多为葵口青白瓷,其中一些还刻有花卉图或婴戏图。研究表明,这些瓷器大多是在今景德镇夏湖村附近的窑炉中生产。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葵口瓷碗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
龙泉瓷器主要由青瓷盘和碗组成,瓷秞呈半透明的浅绿色,其上饰有花草或莲花。张万星通过对现有考古资料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此类器皿的起源在龙泉市金村瓷窑。
德化瓷主要有白釉或青白釉碗、瓶、罐、盒和壶。相较之下,磁灶瓷器大多为粗糙的棕色釉面,器形有罐、瓶和盘,而同样来自福建的义窑瓷器则多数为青白釉碗和盘。
南宋德化窑白釉莲纹瓷瓶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
华光礁一号沉船
这艘沉船位于西沙群岛,1996年被附近渔民发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于1998至 1999年间对其进行了调查,随后在2007至2008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当时这艘沉船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盗掘。通过对船上发现的陶瓷器进行分析,考古学家推断这艘沉船来自南宋晚期。这艘船的船体保存得非常完好,长约18. 4米,宽9米,深3至4米,由6层木板组成。
华光礁一号沉船水下船板实景
船舱内发现大约1万余件瓷器、铁器、铜器。许多瓷器如碗、盘、罐等仍装在原来的容器中。这些瓷器大部分来自福建德化窑、磁灶窑、闽清窑、南安窑和松溪窑,其余部分来自景德镇。这些器物组成与南海一号非常相似,表明该船很可能也是从福建的某个港口出发,并进一步明确了福建窑产品在12世纪东南亚陶瓷贸易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华光礁一号沉船水下瓷器实景
三道岗沉船
1991年,在辽宁省绥中县三道岗附近的沿海一带,捕捞的渔民偶然发现了大量瓷器。这批元代陶瓷的发现立即引起了中国考古界的兴趣。1992年,根据水下考古中心的调查显示,这些瓷器来自一个沉船遗址。该沉船的深度为13至15米,长约21米,宽约6米,目前仅存几块船板。
1992年至1997年间,考古学家进行了长达5个季度的水下发掘,共发现600 多件文物,囊括了陶瓷和金属器物,主要为来自河北磁州窑的瓷器,包括罐、碗、盘和梅瓶。其中罐子20件,釉下均饰有龙凤纹,盘和碗也以花卉纹和书法装饰。磁州窑瓷器的大量出水表明了其在元代的重要地位。很多学者从船的结构和陶瓷器的风格推断这是一艘开往韩国港口的商用船舶,并且在韩国的许多遗址也发现了类似器物。
元代磁州窑龙凤纹罐
三道岗沉船出水
大练岛沉船
这艘沉船于2006年在福建省大练岛附近的海坛海峡被发现,考古学家在2007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尽管遭到了严重的盗掘和破坏,但是考古学家仍从中发现了600多件瓷器及其他物品。根据瓷器的形状和图案,沉船的年代可以追溯到 14世纪初元朝中后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瓷器全部来自龙泉窑,包括有碗、盘、罐等。其制作手法大多是在表面施绿色釉,然后再刻划花卉等装饰图案,与元代龙泉大窑和溪口窑的作品非常相似。有学者认为,该船可能是从福州或温州出发驶往东南亚,而出水的龙泉窑瓷器数量则表明,龙泉窑已经成为元代外销瓷的主要产地。
元代龙泉窑青瓷双系罐
大练岛沉船出水
羊泽林 摄
南澳一号沉船
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靠近南澳岛的广东东北海岸附近首次发现了这艘沉船,并于2010年至2012年间进行了深度调查和发掘。根据打捞出水的瓷器类型,这艘沉船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朝后期(公元1368〜1644年)。船体保存得相对完好,长约27米,宽7.5米。
考古学家们勘察南澳沉船出水瓷器现场
崔勇 摄
船舱的25个隔间装满了货物,考古学家从中发现陶瓷、铜、铁、锡制品3万余件,其中福建漳州窑的青花瓷占绝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青花瓷和五彩瓷器来自景德镇,主要以实用器组成,如盘、碗、罐、盒等,纹样包括了花卉、人物、动物等。从沉船出水的漳州瓷器数量来看,这类青花瓷在明末已大规模生产并出口,且最有可能销往东南亚市场。
明代褐釉龙纹罐
南澳一号沉船出水
崔勇 摄
明代漳州窑釉下青花罐
南澳一号沉船出水
崔勇 摄
碗礁一号沉船
该沉船位于福建省平潭县玉头岛附近海域水下13至17米深处,在2005年考古学家开始调查和挖掘之前,已经被严重盗掘。然而,经过2个季度的大规模水下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了超过 17000 件瓷器和许多其它物品。在对瓷器类型及装饰图案的研究基础上,这艘沉船的年代可追溯到康熙王朝(公元1662〜1722年)。
残存的船体长约 13.8米,宽3米,底部平坦,其16个隔间大部分已损坏。许多瓷器被发现时仍储藏在木制容器内,用绳子和稻壳包裹。瓷器类型包括罐、瓶、碗、笔筒和盘,有花卉、动物、历史故事等装饰图案。这类青花瓷据传产自景德镇的私人窑炉。
清景德镇窑青花盖罐
碗礁一号沉船出水
羊泽林 摄
清景德镇窑青花瓷瓶
碗礁一号沉船
羊泽林 摄
结语
把迄今为止从中国沿海的沉船残骸中打捞发掘的所有实物结合起来,中国海上陶瓷贸易各个时期所经历的巨大变化便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沉船来自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但中国陶瓷大规模生产和贸易的最早证据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晚期,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岸发现的9世纪中叶黑石号沉船便验证了这一史实,这艘阿拉伯沉船上有6万多件中国陶瓷器,其中大部分产自长沙窑,这表明早在唐朝时期长沙窑陶瓷已经大规模出口到阿拉伯世界。然而,唐朝灭亡后,长沙窑也失去了海外市场。
在唐至南宋期间,根据东南亚海域的其他沉船中的发现,如井里汶沉船(约公元10世纪),表明浙江越窑瓷器已经取代了长沙窑成为当时流行的贸易商品。
到南宋时期,江西景德镇已成为瓷器生产的重镇。如上所述,南海一号和华光礁一号沉船都载有大量景德镇瓷器。同时,来自福建各窑炉的瓷器也在此时期的贸易往来中崭露头角,并迅速发展。
进入元代后,南方的龙泉窑和北方的磁州窑在外销瓷的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东南亚和韩国的一些沉船发现来看,龙泉瓷器似乎占据了贸易的主导地位。
然而到了明末,龙泉瓷器已被景德镇瓷器和漳州瓷器所取代,青花瓷成为海外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事实上,中国沿海沉船上的陶瓷器为研究古代中国与海外的贸易提供了一条非常完整的证据链,考古发现的大量器物也增强了我们对各个时代窑炉规模及产品变迁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