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观鼎

.

白头翁:观鼎 

.

夏鼎

毛公鼎

大盂鼎

司母戊鼎

大禾人面纹方鼎

王子午鼎

各有千秋

..

夏  鼎

世上绝无夏鼎乎?有。吾曾细观之。那可能是目前世上唯一现存的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王朝的青铜云纹鼎,现珍藏於上海博物馆。

自一九五九年始,在河南二里头陆续出土了不少夏代的青铜器,如多件青铜爵,其中最著名的是“乳丁纹青铜爵,这应该是现出土存世的最早的青铜酒器,其造型奇特飘逸,立似静,观似动;轻盈玲珑。长流尖尾,束腰细足,宛如展翅欲腾的雀鸟。也出土过管流角,也是一种酒器,体态修长,细腰高颈,杯体下有一圈圆孔,可能有饰品嵌在其中,翼腰之间有把。最珍贵的是一隻两耳三足的青铜器,夏鼎。

夏鼎,堪称伟大的文化图腾。鼎是华夏文明的代表,捨此不能表达。泱泱华夏,纵横五千年文明,何物能代表?公元一九九五年,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华诞,中国国家领导人去祝贺,要送上一件礼物,要求能代表中华民族伟大的国家、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备送的方案有近千件,中国国宝何能尽数?方案经过三个月的普选,三上三下的精选,决定铸造一隻三足圆腹的青铜器送到联合国。鼎能代表中国,鼎能彰显中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无以复加的文明。世界二百一十九个国家及地区,唯有中国有鼎;言中国文化以鼎为代表,其言切切,其意凿凿。

这隻二里头出土的夏鼎,真正能列入华夏文明的开篇首卷。华夏民族之图腾。这尊夏鼎高二十一点二厘米,立耳、折沿、鼓腰、圆底,素面柱足,鼎口下饰有宽条之纹,故得名云纹鼎。细细观此夏鼎,不威不武,亦不靓不俏。估计在全国上千尊青铜器中,属於平常、不起眼的那类。但它是所有青铜鼎的祖先,物老需细品,给后人突出的感觉是浑圆古樸,敦实苍健;感觉到静水流深,真水无香。线条粗犷但奔放有力;两耳偏小显薄,彷彿一张男人脸上的一对小眼,眼小有神;三条鼎足无纹无饰,尖而短,立而稳,犹如人世间的“抓地汉;个头不高,但敦实稳重,特别是其圆腰圆底,粗看有些笨拙,其实那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多少年的实践创造而出,尤其是其锅一样的鼎底和桶一样的鼎身,我的判断此鼎绝非禹之九鼎,它的作用是尚未转化为礼器的煮食器。四千多年过去了,人类饮器之大锅,依然未能脱离先祖们的设计,不该为我们的夏鼎自豪骄傲吗?

禹之神奇或不在於治水,亦不在於三过而不顾,而在於其创造了鼎之文化。鼎是华夏民族独特的图腾,禹不该呼之为伟大吗?

.

毛公鼎(观鼎之三)

白头翁

2020-10-23 04:24:02大公报

.

先秦文化中,最值得彰显的是青铜器文化。夏商周称之为青铜器时代,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历时一千七百多年,榜上有名的青铜器至少有十万件,青铜鼎居首,评出的十大青铜器中,毛公鼎傲然居首。

毛公鼎现藏於台北故宫博物院,乃镇馆之宝,非经过“三关六道”难得一见。一九九六年内陆著名青铜器专家李先登先生赴台考察,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时任院长的秦孝仪先生亲自出面接待。泰斗相见,岂可空谈?秦先生捧出一把铸有铭文的青铜剑,请李先生品鉴,名为观赏,实为考测,当场辨真假。李先登细细看过,望着在座的几位皆大师级的青铜器专家言之:“剑是真的,文是假的。”一语服众人。李先登先生提出自己的要求,一要与毛公鼎合影,二要参观一级品馆。李先登先生研究青铜器几十年,见之无数,唯魂牵梦绕毛公鼎,今日终得如愿。

毛公鼎漂亮、端莊、稳健、大气、轩昂,一副皇家瑞气,荦荦大端;一派堂堂君子气,满腹经纶;通体凝重深沉,让人肃然起敬,这就是皇皇数千年鼎文化的代表。放在广安门广场上,也会有一种昭昭然勃緎的气场。

毛公鼎高近五十四厘米,重三十四点七公斤,却显得高大沉重,国之重器。大口圆腹,双耳直立,半球状深腹,三隻鼎足,敦厚有力。鼎上饰纹,高雅樸实,轻鬆明快,简洁有力,标志着西周晚期的青铜鼎更自然、更讲究艺术和生活追求,不再枯燥,绝无呆板,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到西周鼎文化已臻成熟。

最难能可贵的是毛公鼎腹内有长篇铭文。腹有文章惊四海。毛公鼎腹有铭文五百个字,是迄今为止在先秦青铜鼎中铭文最长的,这也决定了毛公鼎的鼎量级。

毛公鼎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书,是周宣王为励精图治,中兴王室,革除积弊,册命忠臣毛公音,委以重任。相当於宣布任命毛公音为全权总理大臣,将国事拜讬於毛。继而又告诫、鼓励毛公音要勤奋,不要懈怠;要辅佐王室,不要忘记百姓,免遭丧国之祸。讲得言之凿凿,语之切切。后面又重赏了毛公仪仗、车马、兵器等。毛公为感谢周王的恩德,特铸造此鼎以资纪念,叮嘱后世百代,永作珍宝珍藏。

毛公鼎铭文,皇皇巨作,端端鸿篇,不仅是一篇极其难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郭沫若曾言,长篇青铜器铭文说者每谓足抵《尚书》一篇,然其史料价值殆有过之而无不及。毛公鼎铭文在艺术上极美极佳,高品高质,曾震惊整个艺术界。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曾言:“毛公鼎为周代庙堂文字,其文有如《尚书》;学习书法不学毛公鼎,犹如儒生不读《尚书》。”嗟乎,愧然今日方知,鼎之文化竟然如此博大精深,鼎文化竟然如此灿烂辉煌。呜呼哉,方知字字如珠绝非阿谀文人自喻笔下文章,而是毛公鼎之铭文也。

.

大盂鼎(“观鼎”之四)

白头翁

2020-10-26 04:23:55大公报

.

考古界有言必称青铜器中的“海内三宝”,三尊极其不平凡之鼎。观鼎必观三宝,除毛公鼎外,还有大盂鼎、大克鼎。

中国名鼎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积澱,几乎每一尊鼎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段传奇,都有谜一样的文化。这也是鼎文化的深奥和厚重。大盂鼎国之重器,西周杰作,鼎腹中有铭文,周康王二十三年,屈指算来,三千年有余矣。在西周时就是周康王时代的国宝。一百六十年前被发现后,抬到一农家院,虽满身绿锈,却让人时有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据说所有进院之人,都会不自觉地瞇起双眼,彷彿有光芒刺目。大盂鼎高一百零二厘米,重一百五十三点五公斤,铸造於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一○○三年。鼎以姓氏命名,必与盂姓有关,此乃盂姓贵族所铸,青铜鼎直至秦汉以后消失,凡有铭文,有记载铸鼎者,皆只有姓氏,无名亦无官职,想必是青铜器铭文的规矩,皆遵守,无逾越。盂姓贵族受到周康王的重大嘉奖,被感动得无以复加,特铸此鼎,颂扬周康王治国为民的丰功伟绩,告诫盂氏子孙永世莫忘,牢记周康王的英明,不忘周康王的信任。把周康王赏赐的物品一一开列其上,让盂氏后世子孙,每当祭祀祖宗,先拜先祭周康王。这便是大盂鼎腹内的铭文记载,共十九行,分两段,二百九十一个字。

最有意思的是周康王赏赐的物品中,香酒排在第一位,似乎远比后面排列的仪仗、礼服、车马,以及一千七百二十六个奴隶还要贵重。这在任何史书上均无此记载,《尚书》中亦无。在周王朝中是香酒高於一切,那是一种什麼酒?因何而香?又香在何方?难道香酒要重於一千七百二十六个奴隶?这在西周奴隶史上又留下新的课题,在西周酿造史上需要再做研究,对於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开列了新的题目。同时再一次佐证,至少到了周朝,鼎的历史使命发生了根本转变,它不再是食器,而是礼器、祭器,它也不再摆在大殿之前,还要摆置在神庙祠堂之上,祭神祭祖何以为祭?祭拜鼎也。

鼎到商周时期,尤其发展到西周时期,其文化含量愈重,以致成为先秦文化的标志之一。鼎中铸铭文,鼎即史也,鼎即文也,鼎即碑也,因为直到一千一百年以后,中国才有了石碑。刻在鼎上即相当於刻在碑上,欲千古不朽,铸鼎为念;感恩戴德,非鼎不能表达。大盂鼎从发现那天起,欲藏不能,欲移不能,官争商夺,几度危难,几度失落,其间有兼日本侵华,日寇曾一日七搜,拥有人几经倒手,几经换人,千里迢迢,辗转数省,历经百年,化险为夷。每一尊鼎都是一段难释的历史,每一尊鼎都是一本让人拿起放不下的书。

.

司母戊鼎(“观鼎”之五)

白头翁

2020-10-27 04:23:59大公报

.

当与司母戊鼎(现称“后母戊”青铜方鼎)近在咫尺时,愈发感到此鼎巍峨岿然,雄伟壮哉,秦王武,项王梁何足道哉?

司母戊鼎,高一百三十三厘米,宽七十九厘米,重近八百三十三公斤。四足方口两竖耳。商时铸造青铜器,小巧玲珑之器多用失蜡法,大的即用陶範法。用胶泥作成模範,灌入铜汁,冷却后打开模範即得青铜器。司母戊鼎共用了二十八块陶範,规模之大,在铸造前要有一位高超的总设计师,事先就把此鼎的结构、图饰、形状、构造、外表、内腹都要设计得精益求精;而八百多公斤的庞然大物,要有数十炉铜水同时沸腾,然后数十个坩埚,三百多位匠人依次依序依设计浇灌,要如同外科手术那麼準确地配合。一处出错,势必形成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商之期,三千二百多年前,中国的铸造业、工艺设计、铸造水平,都已达到让后人仰目的程度。鼎即碑也,观鼎如读碑,观鼎如观文化。

司母戊大方鼎极有可能是举国之力,因是商王祖庚、祖甲为其母亲铸,能看出在商文化中,礼孝之风渐浓。也能看出其情愈深,其恩愈重,其亲愈近,其鼎愈大愈重。此风影响至今,商周时期的鼎如同汉唐以后的碑。我曾在南京江宁观看阳山碑材,号称天下第一石碑,是永乐皇帝为感恩其父皇朱元璋,要建天下最大最重的感恩碑,於是在阳山开山凿石建碑,仅碑帽就重达八百六十二吨。

商人尊神,商之青铜鼎浑然大气;周之崇礼,周之青铜鼎简洁樸拙。只需看司母戊大方鼎上的精美瑰丽的纹饰,就能领略商时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就能够形象地得知古国之文明。

司母戊鼎有极丰富、极複杂,又极抽象的饰纹,无言地表达商人对过去的世界、未来的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鼎上鬼秘神奇的饰纹,从鼎口鼎沿,到鼎边鼎足,后人能猜出一二的是饕餮纹和虎噬纹。《吕氏春秋.先识贤》讲饕餮乃古之传说中食人之兇兽;《左传》记载,饕餮乃古代一兇残部落,估计是食人族的最早记载。饕餮这种怪兽以人为食,既可憎又可怕,商人深信世上有此兽,视之为邪恶,恶鬼煞神也。其长相如何?商人亦未见,只是一种文化的图腾,精神世界中的奇想。塑造出其原型是以虎、牛、羊、狼等动物的混合体,应为七八不像;从另一个方面看,商人的文化追求已然到了从现实的物抽象到意识的美。饕餮是商人经过艺术想像和艺术加工虚构出来似神似鬼,似妖似兽的怪物。《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饕餮是被商人抽象出来的一张永无容颜的怪兽脸。饕餮并无定形,可能因为魔怪百变的。有的饕餮长着一对长长的弯角,一对叶形耳;有的饕餮鼻樑呈弓形,左右有分叉,有的眼睛呈“臣”字状;有的额头上似有刻纹,最突出的是两大鼻孔,鼻孔向前,嘴中有獠牙,獠牙呲在唇外。观司母戊大方鼎上铸造的饕餮,转着圈地看,一遍又一遍地数,确有颐和园十七孔桥数狮子之感,数清难。因为它是连带饰纹,似乎即无开头,无结尾,无穷尽矣。那神态诡异的饕餮纹彷彿有七隻怪眼,眼与眼是似而不同。一隻眼彷彿表示驱邪,一隻眼彷彿在表达愤怒,一隻眼似乎在显示兇恶,一隻眼流露出悲哀,一隻眼微眯彷彿正在欢快地庆贺,另一隻眼在眼巴巴地企望再生,有一隻眼在无奈地翻着白眼,另一隻圆瞪的大眼表示欲望和展示。那也可能根本不是眼,商人感受到神灵的启迪和召唤,那可能是一隻隻神化了的心灵。不能用今人看古人,不能用今人的目光衡量商人的精神世界。

.

大禾人面纹方鼎(观鼎之六)

白头翁

2020-10-28 04:24:18大公报

.

人在祭祀之中与鼎究竟是什麼关係?鼎之道具是人?还是人之圣灵是鼎?

  初次看见大禾人面纹方鼎让人猛然心跳,是吓得心颤。这尊商周时期的四足方鼎四面竟然是栩栩如生的一张人脸,三千多年前的一张人脸。

  此方鼎何以名之为大禾?因在其鼎腹内壁近口沿处铸有金文大禾,以此得名,此鼎权归大禾。大禾何许人也?却无从查起。大禾方鼎四面皆人脸,似乎唯一。细观东西南北四张脸,似乎差距不大,大眼,两眼炯炯,目中有神,侧视有光;宽眉高框,深眼窝,高颧骨;鼻翼宽厚肥大,鼻骨直;突出的是嘴大,紧闭,两唇紧合,唇角已到下颌;圆脸、胖脸、肉脸。似乎怒而未发,愤而有怒,不阴不阳,不卑不亢,让人莫敢直视,莫敢久视。难道那是一张被祭祀的活人脸?难道那就是巫师自己的脸?难道那是期盼待来的神之真面目?想起大禾人面纹方鼎之后,一千七百多年,南朝人才有了四面佛,四面菩萨,焉敢小视商人之智慧?之文化?

  一九五九年秋季一天,湖南省宁乡县黄村镇黄村一位黄姓农民,命中有那一锄,一愣是刨出个青铜大器,先是吓得几乎瘫坐在田裏,因为他看见一张愤怒异常的人脸。黄某当时的确头晕目眩良久,后确认他患有高血压。但发财之心,压倒一切,挖出来方见是一个又大又重的铜器,怎麼把它变成钱是黄某的当务之急,山路崎岖,背不得,拿不动,又怕让人看见,黄某急中生智,抡起锄头把这件青铜器砸成几块。这就是大禾人面纹方鼎。先遭粉身碎骨。

黄某激动。飞来之财。又捺住性子等了几天,於是用一破袋一装,直接背到镇废品收购站论斤卖了。他不断向村民们讲述这桩飞来之财。但也常常被噩梦惊醒,那一张张青铜的人脸,变得更狰狞,更兇恶。

青铜人面铸器之事不胫而走。一位湖南省博物馆的老专家得知此“怪事”,凭着自己多年研究文物的经验,立即赶往宁乡县黄村镇,找到黄某后,详细了解了那件青铜器的情况,老专家立即判断,此青铜器很可能是件国宝。黄某大吃一惊,深知责任重大,立即带老专家赶赴镇上废品收购站。当赶到废品收购站时,收购站仓库内空空如也,人家刚清完库。废品收购站把收到的废金属全部送到湖南省物资局毛家桥中心仓库,準备送到冶炼厂回炉冶炼。真乃千钧一髮。

抢救国宝刻不容缓。专家又带着黄某急如星火赶往长沙,一种巨大的负罪感让黄某难以解脱,恨不能一步踏进那个毛家桥中心的仓库。

国宝有福,迟一步悔之晚矣!当他们赶到时,正巧几辆满载废金属的大卡车驶出仓库,要运往冶炼厂。老专家一看不妙,立即站在马路中央,誓死拦车。黄某索性躺下,幸好拦住了卡车。回仓、卸货,满满一院破铜烂铁,需要一一筛选,真如大海捞针。天已然渐黑,连老专家都已感到失望,难道国宝就此消失了吗?只有黄某不甘心,他事后说他总感到那一张张“缘脸”在望着他,他岂敢怠慢鬆懈?就在所有人都近乎绝望时,黄某终於从一大堆烂铁器中翻出了那张他看过的脸。

大禾人面纹方鼎死裏逃生。

那位让人尊敬的老专家又把破碎的国宝背回博物馆,经过专家们的修缮,大禾人面纹方鼎终於又获新生。非常遗憾,那位湖南省博物馆的专家未留下姓名,但实在让人尊敬。

.

王子午鼎(“观鼎”之七)

白头翁

2020-10-29 04:24:08大公报

.

一九七八年,河南省南阳市出现罕见大旱,丹江口水库几近枯竭。库水一退数里。一日,一个放羊孩在沙滩上玩,偶然发现了一件绿色青铜器,随之,三座大型楚墓被发现,出土了一大批国家一级文物,包括著名的云纹铜尊、莲鹤方壶等等,其中在二号墓中出土了一套七位一体的列鼎,让专家们惊叹不已。

  此列鼎为春秋末期,共有七尊青铜鼎,由大到小排列,气势雄伟,莊严肃穆。让人立即联想到大禹铸九鼎,九鼎排列起来的威武。列鼎中最大的高六十七厘米,口径六十六厘米,腹径六十八厘米。每尊鼎宽体、束腰、平底,口部有一圈厚边,周围攀附着六条浮雕夔龙,龙口咬着鼎沿,龙足抓着鼎的腰箍,给人一种欲腾欲飞之感觉。

  经多方考证,鼎内铭文终於得破解。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於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準则。鼎内八十四字铭文,开篇即是王子午,查楚史资料,王子午又称子庚,他任楚国令尹。令尹在楚国几乎相当於宰相,所以才有七鼎列阵陪葬。再查,令尹果然不凡,正是那位春秋五霸,敢问鼎中原的楚莊王之子,王子午,这七尊列鼎至此名正言顺,云:王子午鼎。

  王子午乃楚莊王之五子,英勇善战,深得其父之爱,常委以重任,上马出征,下马理政。据《左传》记载,王子午擅长谋略,长於运筹,习於征战。公元前五六○年,楚共王死,吴国认为图楚可矣,不顾有盟“闻丧不伐”,大举进攻楚国,妄图一举破楚而分其地。楚国有难,王子午领命出征,楚吴大战。王子午巧施妙计,诱吴军深入,布下埋伏,吴军挺进,孤立无援,楚得天时地利人和,伏兵尽出,四面围歼,吴军大败,稳定了楚国局势,告诫诸侯,楚强不可欺;莊王虽死,其子尚在。

  王子午任楚令尹六年间,南征北伐,东击西战,为楚张武,扩地开疆;死后受七大列鼎之礼,足见王子午威武,足见楚之强大。

  细观王子午鼎,其铸造工艺更趋娴熟细腻,在艺术设计上有了新突破,在鼎的设计、造型、装饰、配置更趋向奢华、美观、高雅,更注重在礼仪性、祭祀性和高端性上下工夫。春秋时期的鼎,不再追求大、重、稳,而更多表现在灵、巧、新、变上。王子午列鼎最让人欣赏的是它的束腰,细腰收腹,别具一格。《史记》记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莫哂然,此楚王之文化也。楚女纤细之腰亦称“楚腰”,王子午列鼎楚鼎也,沐浴楚之文化,故亦有“楚腰”,非楚王子午列鼎出土,焉能得识“楚腰”之鼎乎?

  王子午鼎另有一奇观,鼎口有六龙盘踞,蜷曲盘绕,在夏商周时期未曾见,有虎未见龙。今日方见龙盘鼎口,以鼎而言,楚文化中率先有龙图腾。六条龙,龙头伸向鼎口,又恰与鼎盖边缘之六个卡口相合,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珍品。

  王子午鼎上铸铭文是被称为鸟虫体的文字,亦称为虫书鸟虫篆,属於金文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曾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盛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当年出土的越王勾践的青铜剑上就刻有八个这样的文字,翻译过来就是越王鸩浅,自作用剑,越王勾践之宝剑,只有八个“鸟虫篆”文字,已然震惊行业,王子午鼎内铸有八十四个“鸟虫篆”,其珍贵岂能一言道尽?

.

各有千秋(“观鼎”之八)

白头翁

2020-10-30 04:24:04大公报

.

司母戊鼎(现称后母戊青铜方鼎)不愧为国宝,它在国博公开展出时,我一连三天去欣赏它,每每挤不到跟前,拿着手机等待拍照的人排成两行纵队。据说大方鼎是国博全部展品中最受人关注的。

  一九四六年,司母戊鼎几经周折,几经磨难,几经险情,终於到了驻紮在河南新乡的国民党三十一集团军司令官王仲廉手上,那年蒋介石过六十寿辰,王仲廉司令官肯定懂古董,也肯定懂鼎文化,他把司母戊大方鼎作寿礼送给蒋介石。蒋介石也懂青铜器文化,也懂得青铜鼎,懂得这鼎的分量,因此未见,直接批送南京中央博物院,直到一九四八年,蒋介石去参观这尊大方鼎,认真仔细地观看,观之极细,看之极久,观看时未发一言,看毕又一言未发,悄然而去。十年后,毛泽东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尊楚鼎此鼎一九三三年在安徽寿县幽王墓出土。鼎高一点一三米,比司母戊鼎低二十厘米,口径八十七厘米,重达四百公斤,其容量比司母戊鼎还大。因在其口沿处铸有铭文十二字,开头为“铸客”,此鼎故称“铸客鼎”。毛泽东当时看得很高兴,还在鼎前拍了照。

  商周时代,鼎居青铜器之首。在传统的鼎形制中,一为方鼎,如司母戊鼎、大禾人面方鼎等等;一为圆鼎。方鼎之鼎底为平底;圆鼎之鼎底为圆底,如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等。当然也有例外,如楚鼎王子午鼎,虽为圆鼎,但它的鼎却是平底,别出心裁,专家也把它归於楚文化的创新。

  战国时期的鼎,南北文化差距渐大,渐成风格。北方的战国鼎更侧重厚重雄壮,敦实古樸;南方的战国鼎风格迥异,更趋向美观华丽,高俊挺拔。北鼎有霸气,南鼎有俏风。

  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鼎”是典型北鼎风格的战国鼎。中山王鼎乃九鼎列鼎,堪称战国第一鼎,九鼎列鼎在夏商周时期,只闻未见。九鼎中最大一鼎高五十一厘米,外形为扁圆球形,两耳低短,铁质蹄足粗大低矮,唯一称奇的是九鼎鼎鼎有盖,盖上有三环钮,揭盖时可提而置之。但通观此鼎,却不威严雄伟,细观製作也比较粗糙,工艺不甚讲究,九鼎皆素面无文,唯最大的鼎盖钮极腹内刻有四百六十九字的长篇铭文,记载了中山王乘燕内乱伐燕大胜而归。战国之中,中山非大国强国,却敢铸九鼎,比春秋五霸还敢藐视周礼,礼崩乐坏,春秋不再,足见其一。

  战国南鼎最有代表性的应推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国鼎,江陵藤店一号墓出土的楚王鼎,造型与此鼎迥然有异,风格大变。鼎足不再求稳求重、求矮、求实,而是高端挺拔,显得南鼎更挺拔飘逸,更豪迈更耐看。南鼎追求文化含量,鼎饰纹更讲究繁複神秘,一鼎之上常有数种饰纹,即有饕餮纹,亦有鸟虫纹,云水纹,相辅相成,衔接自然,宛如一体。鼎足少见有素体,几乎都铸有饰纹。鼎耳也不再简单直立,有的作鸟形,称“鸟耳鼎”,有的鼎盖作三鸟首钮,有的四足鼎也突破旧模式,铸成椭圆形,这在夏商周时几无先例。

  战国青铜鼎也是青铜鼎文化的末章,二千多年华夏文化重要的载体,悄然之间悠悠而去,悻然而逝。

  秦汉再无鼎。

.

(0)

相关推荐